搜索
首页 其他

北宋词特点

1.宋代诗词有哪些重要特征

两宋时期,诗歌得到进一步发展。

诗歌的另一种重要形式——词在宋代达到顶峰。词是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被称为“曲”、“曲子”,或“曲子 词”、“乐府”、“长短句”等。

词起源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雅士填词渐成 风气。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

到宋代,词这一特 殊的文学样式,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宋代词人在词中“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其“动于中而不能抑”的欢愉愁怨,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 一。

词在宋代达到了可以和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形成了“婉 约”、“豪放”两大派,著名词人有晏几道、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张孝祥、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姜夔等。

2.宋初词的特点

/lswh/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353 李清照《词论》对词的音律提出很严格的要求:“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有些词调既押平韵,又押仄韵。仄声之中,有要求专押上、去或入声的。

各个词调的句式的长短与句中词语的平仄也是有规定的。传统诗歌中,以律诗的格律最严,字数、平仄、对偶都按修辞、审美、音韵学原则规定。

故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说过:“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倚声填词,每个字都须按照曲拍的谱填写,在审音协律方面有比律诗要求更加严密之处,这使词的语言音调显得特别精美。

然而词体之所以为广大作者所乐于运用、成功地运用,除精审的格律外,更因其在运用时还有相当大的自由。词律也有比诗律远为解放者。

首先,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还有好多尚未收入。

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再者,词调与体的变化和创造原是没有限制的。

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创调与变体。康熙《词谱序》云:“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

然试看《词谱》所载同一词调诸体的句式、平仄、押韵、字数常颇有出入,可见古人填写时有着相当程度的自由。词韵常比诗韵宽,有时平仄以至四声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

如《满江红》词调,一般押仄声中入声韵,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抒发激烈的壮怀,读来使人慷慨悲愤,押的便是入声韵。然而姜夔的《满江红》(仙姥来时),遐想湖上女神,却换押平韵,声情遂变作缓和舒徐,富有潇洒优游的情趣。

姜夔《长亭怨慢》自序云:“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该词中有句如:“阅人多矣,谁得以长亭树?树若有情,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

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写景抒情,卷舒自如,浑如散文。但由于作者深谙音律,故虽随意为长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适应歌者口吻。

“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自由与规律高度统一的产物。 词的格律宽严有一个发展过程。

唐到北宋前期还比较宽松,而北宋后期至南宋则越来越严密。各时期不同作家对审音协律也有不同要求。

如有人认为苏轼的词不协音律,有则为之辩护。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

晁以道谓:“绍圣初,与 《跋东坡七夕词后》 又云:‘歌之曲终,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跋东坡七夕词后》又云:“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从其他记载也可看到苏轼的代表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也都被“善讴者”歌唱或赞赏过,说明还是合乐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声律的束缚。

大凡过于不守音律也许失却词的韵味,遵律过严也会成为枷锁,重要的是运用音律为情意服务。如《声声慢》调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韵,而李清照却选押仄韵,又用了话多齿音、舌音字,创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艺术效果。

可见她要求作词的严辩音律,却正是自由地运用之以突破陈规进行创造,而不是作茧自缚。宋代许多绝妙好词,虽然长短错落,自由卷舒,有的类同口语、散文,而吟诵起来的韵味盎然,富有节奏感。

个中奥妙是很值得我们体味的。有些例子,则未必可取。

如张炎 《词源》 记其父张枢“作《惜花春早起》云:‘琐窗深’。‘深’字音不协,改为‘幽’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歌之始协。

此三字皆平声,胡为如是?盖五音有唇、齿、喉、舌、鼻,所以有轻清重浊之分,故平声字可为上、入者此也。”按“深”“幽”与“明”情景大不相同,竟如此改来改去,即使改得完全适应歌喉,遵律虽严,却并是值得效法的文学创作态度。

3.宋初词的特点

宋太祖赵匡胤在公元960年立国,三年之后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征战,到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宗赵光义灭掉南汉为止,正式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而分布于诸国的词人也陆续入宋,至此海内词人,基本归一。但是从北宋立国直到真宗天禧年间的大致五十余年的时间里,词的创作却进入了低谷。后蜀广政三年(939)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所陶醉的“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这种“诗客曲子词”的创作氤氲,“广会众宾,时延佳论”的词人创作盛况,虽然仅隔二十余年,却已风光不再。正如五代词人是唐、宋词人的过渡,宋初五十年也是五代词人向宋代词人转化的时期,而词坛的岑寂,恰是其中的一个特征,我们可以把它和持续时间差不多相同的五代、以及宋代后来的情形相比较:

整个五代50余年间,今存词的数量达800余首; ;宋初50余年,仅有16位词人,存词48首;而两宋319年的时间,有作品存世的词人为1300余家,词作21400余首。

显然,宋初五十年间词坛十分萧条,堪称词史发展的低潮期。但是这五十年却又是宋词达到繁荣顶峰的必经阶段,它对于后来宋代词人独特的人格特征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正是经过这五十年的沉寂和过渡,五代词人的浮躁之气、靡艳之色逐渐消歇褪去,宋人以词陶写情怀、表现士大夫风度的传统开始形成。可以说,对词人来说,这是一个洗尽铅华、展现真淳,从而走向成熟的时段。

4.北宋前期的令词特点是什

北宋前期词坛的上层文人, 一般来说都是承袭南唐二主和冯延巳等人的词风, 并无多少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词作家有晏殊,欧阳修,张先,晏几道,柳永,苏轼等, 而以柳永,苏轼成就较突出。晏殊词内容主要抒发歌乐宴饮以及惋惜时光流失的衰迟落寞之感, 其词作闲雅而有情思, 词风典雅清丽, 语言工巧, 音调和谐, 较有艺术特色。

其《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等, 都是为人传诵的名篇。欧阳修词题材狭窄, 多写女子体态风姿,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交游饮宴等, 喜以俗语入词, 清新自然, 情意真挚缠绵, 其《踏莎行》最能代表这种风格。

张先词内容多写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 对都会生活也有反映。 他喜作慢词, 对词的形式发展有过一定的作用。

柳永词的出现, 使北宋的词风为之一变, 他在创作中继承并发展了民间词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 以其朴素自然的词风, 给婉约派词带来了新的面貌, 还发展了慢词的体制, 对后来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苏轼对词作进行了革新, 以诗为词, 使词诗化,散文化,议论化, 扩大了词的题材, 提高了词的意境。

其词意境豪放雄壮, 使北宋词在形式,内容和风格上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 为宋词开辟了一条健康而广阔的道路。范仲淹欧阳修身世遭遇相似,政治上文学上有着紧密的联系,范重道、欧重文,二人的个性气质影响着散文的创作风格。

本文着力通过赋文体裁来探求范欧二人散文语言的"异中有同,同中存异"。 全文以政论文为主,将范仲淹"长剑出鞘"的语风和欧阳修"暗波汹涌"的语风进行比较。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论说二人赋文风格产生的原因。分析赋文的语言艺术,阐释范欧古赋的异同之处。

范欧散文具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以赋化散文与为例,探讨文章节奏音韵的特点。 最后,归纳出范仲淹散文的语言特色。

5.宋代诗词的特点是什么

宋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宋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扩展资料: 宋词的风格: 1、婉约派风格: 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2、豪放派风格: 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词。

6.宋代文学的总体特点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传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我们应该充分评价元明清诗文词的成就,但其未能超宋越唐,则可断言.如果说,宋代诗文词(特别是文和词)是元明清作家们不断追怀、仰慕的昨天,那么,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就是宋代刚刚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和戏曲的灿烂明天了. 宋代独特而渊深的美学意识是由其文化土壤所培植、文化精神所孕育出来的,经过有机的整合和融化,产生出特定的审美形态、格调和风味,遂成为文化型美学,有别于前代的唐美学.宋文化从下述诸多方面影响了美学的生成、表现和状态. 怀旧意识 宋人似乎特别怀旧,《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就是明证.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自序》曾说到当时的怀旧意识和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靖康之难,中原人士播越两浙,无人不具故国故乡之思.周 《清波别志》云,绍兴初,故老闲坐必谈京师风物.且喜歌曹元宠《甚时得归京里去》十小阕,听之感慨有流涕者.故其时西北耆旧,谈宣政故事者,为人所重.”北宋“宣(和)政(和)故事”便成为南宋人依念不尽而又时时咀嚼的往事,犹如唐人常常眷念“开(元)天(宝)故事”一样.刘辰翁《减字木兰花》写道:“铜驼故老,说着宣和似天宝.”故国沦陷引发了黍离麦秀之思,怀旧意识便特别强烈.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李清照本人的《菩萨蛮》词亦曰:“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北宋“《清明上河图》至镂板以行,宜梦华之风行.徐梦莘《三朝会盟会编》(靖康二年)录赵 之《中兴遗史》,即一字不易抄《梦华录》元旦朝会一则.陈元靓《岁时广记》征引尤多.刘昌诗《芦蒲笔记》录上元词鹧鸪天十五首,谓当与《东京梦华录》并行.”“百余年来,《醉翁谈录》、《都城纪胜》、《繁盛录》、《武林旧事》、《梦粱录》,相继而作”,而《东京梦华录》“为不祧之祖”.《东京梦华录》是这种怀旧情绪的先驱作品和代表作.作者详尽记述了旧都汴京的诸多风物,但是,叙中有情,是“为了忘却的纪念”,特别是那篇冠于篇首的序文.序文对书名“梦华录”做了诠释:“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但作者却无此心绪,说:“仆今追思,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他的心灵浸染着悲凄的情调,几乎是一步三回首,感慨系之地追思那往昔霓虹般的梦影.这种记忆经过二十年漫长岁月的冲洗,已经淡化成粉红色了.序文写到这令人痛心的情形:“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后生”已逐渐失去了这种回忆,对往事颇不以为然.作者担心,随着岁月的更迭,往事如烟飘散,而“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于是,“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见当时之盛”.从表面上看,属于序文的一般通例,是备忘录,发挥一种认识效应,但实质上有着作者的深衷曲意.可以说,《东京梦华录》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唱出一曲挽歌.明人毛晋《〈东京梦华录〉跋》认为“幽兰居士(孟元老)华胥一梦,直以当麦秀黍离之歌”,确是的论.由于是怀着感伤主义的情绪回顾往事,因此陈述过去的诸多现象,便不像巨室大户暴发式的炫富,而是破落户对往日锦衣玉食酸泪汪然的回忆.作者铺张扬厉,山倾海泻,各种物象迸跳在笔触之间,奔赴于纸面,铺排在一个硕大的平面画卷上.意象纷纭,又带有烟花发射的特征.衣食住行皆有,声色视听兼备.浓艳斑斓,堂而皇哉,视觉上令人饱餍,听觉上使人迷醉,犹不足以尽感官满足,但是,字缝之间潜流着浓重的情绪失落感,奏出半是依恋半是挽歌的凄清曲.此后的那些同类著录,在感伤主义情调上与《东京梦华录》多有相近之处.例如《〈梦粱录〉序》写道:“昔人卧一炊顷,而平生事业扬历皆遍,及觉则依然故吾,始知其为梦也,因谓之黄粱梦.矧时异事殊,城池苑囿之富,风俗人物之盛,焉保其常如畴昔哉!”清人鲍廷博《〈武林旧事〉跋》也说:“《自序》一篇,声情绵邈,凄然有故国旧君之思,不仅留连今昔而已 .”这些情绪、氛围弥漫于宋代的社会阶层之中,出现凄恻、幽咽的回忆性描述,依依不尽地回忆、回顾往事,却又一唱三叹地眷顾不休.戴复古《洞仙歌》:“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着重阳怎虚过.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旋簇着几般蔬果.把三杯两盏记时光,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这是宋代的社会情绪,在表达形式上却满含着审美意味,移位为审美情绪.而在具体传达上又表现为缠绵悱恻、宛转悠长.它在怀旧情结中内蕴着审美情绪.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宋人怀旧表现为对过去时代的追思,其主要审美形式是词,其回思的主要历史时期是三国和六朝.宋词广为涉及三国的人。

7.宋代各个词人的写作特点

晏殊:《宋史》本传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

尤工诗,闲雅有情思」。间或流露出旷达的情怀,概括出对人们有启迪的人生哲理。

艺术风格和婉明丽,清新含蓄。所作皆为小令,善于即景抒情,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构成形神兼备的意境,写景重其精神,前人评为「更自神到」。

语言精炼浑成。这是他的词作内容虽一般却能万口流传的主要原因。

在小令的写作技巧上,晏殊有所发展,且使之日臻纯熟。 欧阳修: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

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凌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模仿韩愈想象奇特的诗风;其它一部分诗作沉郁顿挫,笔墨淋漓,将叙事、议论、抒情结为一体,风格接近杜甫,如《重读〈徂徕集〉》、《送杜岐公致仕》;另一部分作品雄奇变幻,气势豪放,却近于李白,如《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

但多数作品,主要学习韩愈“以文为诗”,即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 苏轼词的特点 一、“以诗为词”:形成豪放雅词 苏轼豪放词既然在题材、结构、情调、形象、内涵诸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窠臼,也就必然引发对词的形式自身的革新。

这方面,通常被学者们评为“以诗为词”。题材的开拓,正指示了由婉约而豪放,由“俗”而“雅”的方向。

二、以我观照万物:人物形象的豪放雅格 苏轼词中的主人公形象和角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就形象而言,苏轼之前的词作中,大多是柔肠百曲之士,千娇百媚之态。

多为女性形象:花间及晏欧文人词一派多是上层女性形象,柳永笔下则多为沦落风尘的女性,而男主人公也多是“执手相看泪眼”的情郎。而在苏轼的豪放词作里,则或是“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亲射虎”的“孙郎”,“欲乘风归去”的酒徒,“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豪杰等等。

不仅如此,从词人抒情的角度来看,苏轼更进一步把自我推向了词这一艺术舞台的前台。花间词人如同情窦未开的少女,隐在薄薄的幕帷里,显示着含蓄的少女魅力,柳永则如放荡的少妇,向你展示她美妙的胴体。

故前贤说,花间妙在“不尽”,而柳永妙在“尽”,但他们“尽”也好,“不尽”也好,词人都如同导演一样,只在幕后;或如同高妙的皮影大师,在台底操作着他们的美人表演。而苏轼则既是导演,又是主人公,他把自己直接推向前台,特别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向世人坦露无遗。

从前文所举的四例来看,两例是词人自我,两例是以古人象征自我。还可以举出几十句表现自我的词句: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蝶恋花》)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永遇乐》) 我是世间闲客,此间行。

(《南歌子》) 但令人饱我愁无。 (《浣溪沙》) 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水龙吟》) 不仅以我写我,以他人写我,还以天地万物写我。以“我”之目光观照万物,则万物莫不着我的性情。

如“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八声甘州.寄参廖子》)。潮卷潮落, 本为自然,东坡眼中,皆因“情”字不同,因而会发出“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的痴想。

这种景况,恰如词人所说:“无情流水多情客”(《劝金船》)是也 三、使用醉酒的道具:摆去拘束以形成豪放雅格 苏轼在词中常常使用“醉酒”的道具,以使其中的人物能更潇洒、更超脱、更能摆脱人类社会的种种理性束缚。 当然,“酒”可使词作豪放,却不一定以酒入词就是豪放词。

词本来就是酒宴歌席前的产物,但真正能达到上面所说的作用,还应说是始于苏轼。酒对人的作用、感觉应该说是大抵相似的,但不同的性格、思想的人,在与酒结合后,会产生不同的情怀。

柳永之前,写酒之词,尚无名篇佳句,算来也只有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最为有名了。但酒醉使他幻思的却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境界。

这自然是典型的婉约情境。再看他的一首以写酒为主要背景的词《御街行》(上片): 前时小饮春庭院。

悔放笙歌散。归来中夜酒醺醺, 惹起旧愁无限。

虽看坠楼换马,争奈不是鸳鸯伴。 “酒”不但不能使他豪放,反而“惹起旧愁无限”,将其低俗的情怀推向了极致。

醉酒不仅使东坡摆去拘束,豪放不羁,而且酒后吐露真言,或者不如说是借酒遮面,来表达正常状态不便表达,甚至不能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四、以议论入词:表述方式的豪放雅格 传统的词作,以含蓄蕴藉为审美特征,以细腻深入的情景刻划为特征,以传统的意象为主要表达方式,很少直接抒情,更不用说直接发论了。

而苏轼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自己的情感、观点和认识,更透脱地表现自我,就将他在诗文中 常用的“议论”引入到词中,从而成为“豪放雅词”的一个艺术特征。 如一曲《满庭芳》,便是全篇发论: “议论”不过是一种表述方式,并不一定以“议论”入词就能写出豪放词。

而是要看由谁发论,发什么情感色彩的“论”。易安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写女性柔弱悲苦的内心,表现了一种阴柔之美。

而苏轼的议论,却是大气磅礴,宏观鸟瞰,将世俗看得重似命根的名利说成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充满了苏轼特有。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