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花袭人的诗句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饮酒•其五》 2)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崔护《题都城南庄》 3)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4)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6)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杨万里《小池》 7)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 崔道融《梅花》 2.写一篇关于"袭人"的文章袭人,原名花蕊珠。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人物,是金陵十二钗中“又副册”的女子,从小就被卖给贾府做丫环。她一开始服侍贾母,后服侍史湘云。 因贾母恐宝玉之婢不中使,又把她给了宝玉,是服侍贾宝玉的四个大丫鬟之一,因姓花,故宝玉取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竹识新晴”之意赐,后成为贾宝玉的侍妾。 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在红楼里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中,袭人是受非议比较多的一位,有论者以为袭人老于世故,机心深重,是一个奴性化的人物,甚至认为晴雯之死乃至大观园的查抄均应归罪到袭人头上,然而,细读红楼梦中关于袭人的章节,曹雪芹在描写袭人这个人物时借书中人物特别是宝玉之口,时常对她流露出一种亲近颀赏之意,如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宝玉问麝月“你怎不同他们玩去?”麝月说了“都玩去了,这屋里交给谁呢?…等一番话时,宝玉便感叹“公然又是一个袭人”。 这一句“公然又是一个袭人”,足见作者对袭人的好感。如果袭人真是站在封建卫道士的立场上,成为曹雪芹精心营造的这个梦的破坏者之一的话,作者对袭人的这种微妙的情感就很难解释了。 由此可见,至少在作者的心里,袭人并不是一个令人讨厌的负面形象。 袭人一出场时,作者这样介绍她“ 原来这袭人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因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不中任使,素知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 宝玉因知她本姓花,又曾见前人诗句有:“花气袭人知昼暖”之句,遂回明贾母,即更名袭人。这袭人有些痴处,服侍贾 袭人 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今跟了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 只因宝玉性格乖僻,每每规劝.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心地纯良,克尽职任”这八个字是曹雪芹给袭人最初的评语,然而,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的确能发现袭人世故的,与心地纯良不那么相符的一面。 其实,这并不是作者开始对读者进行了误导,而是袭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性格和处世的方法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随着袭人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也正是曹雪芹描写人物的高明之处。 这种变化,实际上在袭人这个人物一出场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到了第二次出场的时候,也就是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袭人就与宝玉发生了关系,这也是全书唯一一处实写宝玉性经历的笔墨。 从红楼梦整体的纯情风格来看,刚开始就出现这样的笔墨似乎有些突兀,以至有人认为是不应有的秽笔。正因如此,才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从后来的情节发展来看,这一次经历,对宝袭之间的关系,袭人性格的变化,是具有很深远的影响的。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到“…今跟我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这一点,用曹雪芹的话说,是克尽职任,也有人认为是奴性的一种表现,然而我们看一下袭人的成长经历,就不难理解她的这种想法了。 袭人从小就被卖入贾府,没有得到过正常的父爱母爱,对一个生性温顺的女孩子而言,这种缺失性的经验,使她很自然的会去寻找一种感觉来替代。贾府是她从小长大的地方,比起狠心将她卖入贾府的父母来,她先后服侍过的主子贾母,史湘云,宝玉对她都还不错,这自然使她对贾府产生一种归属感。 正是这种归属感,才使她“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也正是这种归属感,当贾宝玉对她提出性要求的时候,她没有表现出一个女孩子正常情况下应有的矜持,而是认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从封建礼法上说,两个人这种偷吃禁果的行为绝对是一种苟合,绝对谈不上合乎礼法。袭人“亦不为越礼”的想法,并不是因为她的无知,而是因为她对贾府,对宝玉的依恋之深,已经到了无可不为的地步。 在她的内心里,早将自己的当做了贾府的一份子,宝玉的这种要求,在她看来,是很合理,很正常,甚至是她内心所希望的。曹雪芹让袭人第二次出场便与贾宝玉发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突出袭人对贾府的这种归属感。 甚至袭人对宝玉的感情,有很大一部份也是因为这种归属感而产生的,而不是象其他的女孩子那样,是因为宝玉对她们的关心体贴。关于这种归属感,在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日玉生香”,袭人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说明:“原来袭人在家,听见他母兄要赎他回去,他就说至死也不回去的.又说:‘当日原是你们没饭吃,就剩我还值几两银子,若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如今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也不朝打暮骂.况且如今爹虽没了,你们却又整理的家成业就,复了元气.若果然还艰难,把我赎出来,再多掏澄几个钱,也还罢了,其实又不难了.这会子又赎我作什么?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因此哭闹了一阵。” 3.花气袭人知昼暖,最先是谁写的诗句村居书喜 ----宋·陆游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4.关于 袭人判词这个优伶指的是琪官蒋玉菡。二十八回有回前批语说: 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 琪官的茜香罗巧合转给了袭人,是才子佳人由小物而遂终身的典型。袭人在八十回原稿中,与贾宝玉的关系很亲密,王夫人看中其稳重和顺,几乎已经定了将会给宝玉作妾,嫁蒋玉菡当然不会是袭人自愿。第二十回有一条批语说: 闲闲一段儿女口舌,却写麝月一人。在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敝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从此话。可见袭人出嫁虽去实未去也。 袭人出嫁说“好歹留着麝月”,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当时宝玉留了麝月但没有留袭人。二十一回有一条批语说: 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脂批说宝玉有“情急之毒”,也就是说他在情感问题上可能表现出别人“莫忍为”的刻毒。所以才会离弃了袭卿辈。 那么,贾宝玉之所以弃袭人,由着她嫁人,是不是袭人之过呢?正如吴世昌先生分析的那样,袭人喜欢背地里偷袭别人呢?不是。读过全稿的脂砚斋说“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又说宝玉有“情极之毒”,可见袭人之去,只是宝玉的原因。倘若袭人真是暗地使坏的“哈巴狗”,他不可能骗过脂砚斋,让脂砚斋为她说好话,说宝玉“不应如此弃”她。二十一回回目“贤袭人娇嗔箴宝玉”的“贤”字后面,又有三个字的批语说“当得起”。如果袭人在八十回后成了反面派,脂砚斋应不会说她当得起“贤”的评价。可见作者与脂砚斋对袭人的评价上没有分歧,“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是实话,并非是用来反讽她德行的。 5.有关菡萏的诗句菡萏,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荷花是莲科莲属多年生草本挺水植物,又称莲花,古称芙蓉、菡萏、芙蕖。荷花原产于中国。 诗: 《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李璟【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宋 欧阳修 《西湖戏作示同游者》诗:“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 扬州 。” 清 洪升 《长生殿·窥浴》:“悄偷窥,亭亭玉体,宛似浮波菡萏,含露弄娇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