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周的建国,发展,灭齐,邙山之战,宇文邕诛杀宇文护的历史,O(∩周是朝代名。 北朝之一。公元557年初宇文泰子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国号周,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北周,亦称后周。 公元57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公元581年为隋所代。 共历五帝,二十五年。北朝之一。 宇文觉创建。历五帝,共二十五年(557~581)。 西魏恭帝三年(556),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北周疆域后,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自称周公。次年初,他废西魏恭帝自立(孝闵帝),国号周,都长安(今西安),史称北周。 孝闵帝年幼,大权掌握在堂兄宇文护手中。九月,宇文护杀孝闵帝,立宇文毓为帝(明帝)。 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宇文护又毒死明帝,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杀宇文护,亲掌朝政,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华北。公元581年,掌权的外戚杨坚篡夺北周政权,改国号隋,北周亡。 北周 - 建立宇文护,南北朝时期北周权臣,内蒙古武川人,宇文泰之侄。宇文护是西魏、宇文觉北周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是宇文氏政权由西魏过渡到北周至关重要的一环。 宇文护又名萨保,是宇文泰长兄宇文颢少子,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生,据称“幼方正有志度”,其祖父宇文肱十分喜爱他。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宇文颢在与六镇起义军作战中被杀,十二岁的宇文护随诸叔到了葛荣军中,葛荣失败后,又转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后跟随宇文泰东征西讨,在与东魏的交战中屡建战功,又与于谨南征梁朝江陵。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宇文泰死,诸子幼小,遗命宇文护掌管国家大政。 宇文护名位素卑,在旧日与宇文泰并肩的大将于谨的支持下统理军国大事,为大司马,封晋国公。他以宇文泰嗣子宇文觉幼弱,想乘宇文泰的权势和影响尚存时早日夺取政权,因迫使西魏恭帝(名元廓)禅位于周。 不久,就杀了元廓。这是557年的事情。 同年,宇文觉称周天王,建立北周。护为大司马,封晋国公。 宇文觉也是少年坚毅刚决,不满宇文护的专权。赵贵、独孤信对宇文护也是相当的不服。 他们一起鼓励宇文觉除掉宇文护。于是宇文觉招了一批武士,经常在皇宫后园演习如何擒拿宇文护;他又与大臣商量,决定于某一天开宫廷宴会时,抓住宇文护杀掉。 谁知他们的阴谋还来不及实施,就有人向宇文护告密了,反被其先发制人,杀赵贵(满门抄斩),罢了独孤信的官,后来孤独信也被赐死。宇文觉被废黜(后被毒死)。 这时是559年。事后,宇文护迁大冢宰(当时的宰相),并拥立宇文泰另一个儿子宇文毓,是为周明帝。 在他眼里,宇文毓温文儒雅,觉得好欺负吧,就立他为帝。岂料,宇文毓却并不如宇文护所想象的那般懦弱无能,他在处理事务中逐渐显露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才干。 他周围逐渐集聚起一批老臣元勋。他致力于发展经济,在百姓中也威望日高。 为了试探一下,宇文护假惺惺地搞了一次“归政于帝”的举动,把除了军权以外的所有权力都交还给皇帝。谁知宇文毓毫不客气地照单全收,并把自己的名号正式改为皇帝(在此以前,北周的最高统治者不称皇帝而叫天王)。 所有这些,都引起宇文护的疑惧和不安。于是,公元560年指使一个御厨在明帝的食物里下了毒药,毒死了明帝。 尔后,又立宇文泰四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周武帝,实际大权仍由他掌握。宇文护虽性宽和而不识大体,委任非人而久专权柄,又素无戎略,两次伐齐都大败而归。 诸子贪残,僚属恣纵,蠢政害民。宇文邕与弟卫王宇文直策划,于建德元年(公元572年)杀死宇文护。 北周 - 周武帝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43年—公元578年),字祢罗突,鲜卑族人,他当了十八年皇帝,死时仅三十五岁,史称北周武帝,南北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宇文邕是宇文泰的第四子,据说他“幼而孝敬,聪敏有器质”。 宇文泰因此很喜欢他,常对人说:“成吾志者,此儿也。”青少年时代的宇文邕,前途平坦,十二岁时就被封为辅城郡公。 后来孝闵帝即位,他又被拜为大将军,出镇同州。明帝即位,宇文邕“迁柱国,授蒲州刺史,入为大司空,行御正,进封鲁国公,领宗师,甚见亲爱,参议朝廷大事”。 宇文邕性格沉稳,不爱多说话,但如果有事问他,他总能说到点子上,所以明帝曾感慨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武成二年四月(公元560年)北周明帝被宇文护毒死,宇文邕即位,是为北周武帝。 北周武帝即位时,北周政局十分不稳,关键原因就在于宇文护垄断了北周实权。宇文护,又名萨保,是宇文泰的侄儿。 西魏时,曾任大将军、司空。公元556年,宇文泰病重临终之前,曾郑重地对宇文护说:“吾诸子皆幼,外寇方强,天下之事,属之于汝,宜努力以成吾志。” 宇文护表面许诺下来。第二年,他拥立宇文觉为帝,建立了北周政权。 宇文觉“性刚果,恶晋公护之专权”(《资治通鉴》卷一六七《陈纪》一)。宇文护见他不服,不久就把他毒死,另立宇文毓为帝,是为北周明帝。 北周明帝在位不过短短四年之久,宇文护又将他毒死,改立北周武帝。夺权,整顿政治周武帝深知宇文护势力已经长成,所以刚开始时,他不敢暴露自己对宇文护的不满。 有这样一件事说明了他的谨慎和精。 2.唐诗人杜甫的生平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3.唐诗人杨炯家谱杨炯(公元650年-692年),华阴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 初唐四杰之一。 唐高宗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死于任所。 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杨炯恃才傲物,他听说自己为四杰之一后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杨炯擅长写边塞诗,气势轩昂,风格豪放。明胡应麟《诗薮·内编》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 究其体裁,实为正始。”张说曰:“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也。” 4.孟家庆字辈是第几代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姬姓,源于春秋鲁国公族,始祖庆父,以祖上排行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史记·鲁周公世家》等资料所载,庆父因弑君被逼自杀后,因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孟”字在兄弟排行里代表最大,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又简化为孟氏。 ②出自姬姓,卫国(今河南一带)公孟氏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春秋时,卫襄公之子孟挚(字公孟)子孙以公孟为姓,称为公孟氏,后简化为孟姓,称为孟氏。 是为河南孟姓。以上两支孟氏均为周文王后裔,故有天下孟姓为一家之称。 ③出自少数民族。金时女真族抹捻氏,清时满洲墨尔哲勒氏、墨尔迪勒氏、盟佳氏、穆颜氏、墨克勒氏等汉姓为孟;土家、蒙古、布依等族均有孟姓。 始祖:孟轲。 迁徙: 孟姓发源地为山东、河南二地。 早期孟姓迅速播迁于邻近山西、河北等地。西汉有山东人孟喜(宣帝时立为博士)一族在当地繁衍旺盛,故有东海郡。 东汉时,陕西人孟光迁于吴(今江苏苏州),另有名士孟尝出浙江。魏晋南北朝之际,北方战火连绵,孟姓发展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南迁,山东孟姓多徙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河南孟姓多迁楚汉(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 三国东吴大臣孟宗一族在湖北一带发展繁茂,故有江夏郡。另有猛将孟获出建宁(今云南曲靖)。 唐时,孟姓名人蜂拥,出现了象孟浩然、孟郊、孟云卿等当时著名的大诗人。孟郊为浙江省德清人,其族人在当地发展势旺,治郡为武康县。 另外,此期社会安定,人口繁衍较快,是孟姓家族史上一个较平稳的发展期。五代时,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孟知祥建后蜀政权(都今四川成都),孟姓一族蜀地发展之盛况,不可言表。 宋元时期,因金兵、蒙古军队争战中原,遂有北方孟姓二次大举南迁,以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集中。明代有孟姓由山西大槐树移居河南、河北、东北、天津等地。 清代又有孟姓渡海入台,进而定居海外。今日孟姓尤以山东为多,河南、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亦多此姓。 目前孟姓人口列全国第84位。 郡望: 洛 阳 汉魏时治所在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东洛水北岸。 东汉、三国魏、西晋、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粱、晋、汉、周、北宋、金都以此为陪都。 隋唐移治汉城西十八里。 平陆县 治所在今山西西南端、黄河北岸。 东海郡 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巨鹿郡 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 武康县 治所在今浙江北部。 安平县 治所在今山东青州西北。 江夏郡 西汉置,治所在安陆,相当于今天湖北安陆、钟祥、潜江以东,以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地区。这支孟氏是三国时孟宗之族所在地。 堂号: 三迁堂 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 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孟母高兴地说:“这里可以使我的儿子成为好人了。” 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洛阳、平陆、东海、巨鹿、武康、安平、江夏。 ②自立堂号:亚圣、二义等。 字辈: 明朱元璋赐十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崇祯年间立十字十辈: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清朝同治年间立十字十辈: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民国初年立二十字行辈: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某支孟氏字辈: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纯佑,钦绍念显扬。西谊裕潘记,嘉惠馨兰芳。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郁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四川泸州天宝乡孟氏字辈:思大永世(绍),其昌泽远长。怀仁忠富德,文玉生明光。 名人: 孟姜(约前550年前后在世),春秋齐国人。姜姓,字孟,亦称孟姜女。 齐国大夫范杞梁妻。齐庄公四年(前550年),杞梁随庄公攻莒,被俘而死。 孟姜到郊外迎丧,庄公使人往郊吊,孟姜不悦,以为违礼。于是庄公亲自往吊。 后世人多以为杞梁系秦朝人,为秦始皇筑长城而死,说孟姜哭夫十天,城便崩塌,投淄水死,并编成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有孟姜女庙、望夫石等古迹。 孟胜(?-前381),战国初人,墨子之学生,后为墨家巨子,曾为楚之阳城郡守城,楚悼王死后,阳城君参与旧贵族反对吴起,因箭射吴起时,射中悼王尸体,遭肃王(悼王之子)追究而逃,其封地被没收。他为履行墨家之“义”,与弟子一百八十三人集体自杀以殉。 见《吕氏春秋·上德》。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 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先世是鲁国公族。 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在儒学分化中,被称为思孟学派,代表孔门嫡系正传。他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提出“仁政”的主张,描绘出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蓝图。 强烈抨击开疆辟土,反对兼并战争,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谴责,,力图把现实政治引到“保民而王”的轨道上来。公开标出“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号召在一定限度内“改善”君民关系。 从“性善论”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原动力,全靠君子大发“仁心”。这种“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