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固山在唐诗中是如何形容的北固山坐落于江苏省镇江市区北长江边上,北临长江,形势险固,因名 北固。 南朝梁武帝曾登山顶,北览长江壮丽景色,题书“天下第一江山”,又 名北顾山。北固山与金山、焦山成掎角之势,并称为“京口三山”,王湾《次 北固山下》所指就是这里。 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和后峰三部分组成。 现在北固山多指中峰和后峰, 后峰是主峰。 北固山可以称得上是一 座“三国山”,山上保留了许多有关 三国时代吴国的传说和遗迹。 位于北峰之巅的甘露寺,相传 是刘备招亲的地方。 《三国演义》第 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 皇叔洞房续佳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 里。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东吴的荆 州,周瑜向孙权献计,以孙尚香为诱 饵招亲,设下美人计,引诱刘备来京 口联姻,趁机将其扣为人质,以此讨回荆 州。 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孙刘联姻弄假成 真,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京剧“龙凤呈 祥”唱的就是这段故事。 甘露寺兴建于梁代,原址在山下,唐代 李德裕始改建于山上。 寺内有老君殿、观音 殿和江声阁等建筑,极具“寺冠山”的特 色。寺后保留有刘备、孙权同坐过的“狠 石”,寺西有传为孙、刘并肩赛马的“溜 马涧”。 甘露寺后面的多景楼,面对大江,是北 固山风景最佳处,楼名取自李德裕的“多景 悬窗牖”的诗句。 楼额上还高悬有米芾书写 的“天下江山第一楼”匾额。 多景楼东侧的凌云亭,又名祭江亭。相 传刘备西征入川后,孙权讹称母亲病重,骗孙尚香回吴。 后来,孙夫人听说刘 备猇亭兵败,死于军中,悲痛不已,在此遥祭,而后投江自尽。后人为纪念孙 夫人称为“祭江亭”。 中峰上有气象楼,现为国画馆。中峰与后峰之间有龙埂相通,太平军守 镇江时,曾沿着龙埂建筑新城直至后峰江边。 新中国成立前,北固山东麓是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志士的刑场。新中 国成立后,在前峰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塔、烈士公墓和烈士事迹陈列室。 2.怎样把古诗《次北固山下》改写成借景抒情的散次北固山下(改写) 原――王湾 船家摇橹的声音将我吵醒,睡眼朦胧地瞧了瞧远方的景象,江面上一层薄雾使远处的青山忽隐忽现。 山好似那样的遥远,甚至看不清那本有的青黑色,而我路途终点可能还在山那边的那边。 山的倒影拉的好长,小舟悄悄地在翠绿色的明镜似的湖面上行驶,好像生怕把什么惊醒似的。 晚霞映照着湖面,一切都成了火红色。这一些好像都变得太快,水里的鱼儿也好奇地把头露出来瞧个明白。 潮水这时已涨了起来,江面显得更为宽阔,此刻长江之上只有我一叶孤舟。我站在船头,江水不停地拍打船身。 看着这宽阔的江面,望着那火红的天空,有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感。 微风吹来,船帆满起。 小舟奋力向前驶去。耳旁鸟、虫的鸣叫时高时低,时缓时急。 躺下来尽情享受大自然带给我的一切。 再次醒来时已是黎明,但月亮仍还在天空挂了半边。 昨晚的一切都显现在眼前。再看看那初生的太阳,心中不禁感到黑暗过后便是黎明,一种希望之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突然想起新年将至,想起家中老母、妻儿,想起家中黄牛、黑狗,想起往年此时已全家团圆、互敬祝福。而此时自己却孤身在外,不能与亲人团聚,心中不免有些悲伤,但一想到自己正为国家而奔波、忙碌,悲伤之感也就渐渐淡下。 每当这时,就会动手写一封家书。 此时家书已写了好几封了,只是不知怎样寄回给家乡。 大雁正好北归,书信带我情回。只请大雁送信归。 “儿远行在外,望母勿恐儿不归。大雁南飞家在北,儿我远行不久归。” 3.古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洛阳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于此时写就。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山青了,水绿了,天气暖和了。飘流他乡的游子已经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载着归客的行舟也开始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北固山是扬子江的中段,早起的诗人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一轮红日从东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回眸西探,却见西边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预示着新的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生”和“入”的选用,把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看着眼前的“平潮、悬帆、海日、江春”,不由得萌发出一个美好的想法:我写上一封书信让那北归的鸿雁捎给洛阳的家人,让他(她)们也知道我此时此地的心情吧。尾联不仅与首联相照应,也使诗中客观景物全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原本自然之景物也就有了人的灵性,向人们诉说着诗人心中的美好感觉和愿望。 4.《次北固山下》这首唐诗的翻译现代汉语的翻译,快快快,急用 爱问知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流年似水 乡情如歌 --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 王湾,洛阳人。 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于此时写就。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山青了,水绿了,天气暖和了。 飘流他乡的游子已经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载着归客的行舟也开始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 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北固山是扬子江的中段,早起的诗人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一轮红日从东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回眸西探,却见西边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预示着新的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 “生”和“入”的选用,把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看着眼前的“平潮、悬帆、海日、江春”,不由得萌发出一个美好的想法:我写上一封书信让那北归的鸿雁捎给洛阳的家人,让他(她)们也知道我此时此地的心情吧。尾联不仅与首联相照应,也使诗中客观景物全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原本自然之景物也就有了人的灵性,向人们诉说着诗人心中的美好感觉和愿望。 如果说颌联是从景物入手,以形式之美引发颈联;那么就可说颈联是从天人感应拓展,以胸怀之美照应颌联。王湾之后的当朝宰相张说,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写在办公的政事厅上,让人们好好学习,意义恐怕就不是单纯的艺术性问题了,张宰相更看重的是此诗道出的人生气度和胸怀。 5.古诗次北固山下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的诗意是什么意思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本诗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定传神的水平,颔联中的 阔 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颔联以“一帆悬”之小景,衬托出“两岸阔”之大景,极富神韵.从全诗看,作者通过描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的景色,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2本诗颈联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情感:.“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古诗次北固山下你认为朗读这首诗应该运用怎么样的感情基调,并说明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 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时光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