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赐萧瑀朗诵赐萧瑀 唐代: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译文: 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 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注释: 萧瑀:字时文,隋朝将领,被李世民俘后归唐,封宋国公。 疾风:大而急的风。劲草:强劲有力的草。 板荡:动乱之世。 勇夫:有胆量的人。 智者:有见识的人。 2.古诗赐萧瑀有几个版本赠字没有,赐字的就有 卷1_70「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李世民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参差丽双阙,照耀满重闱。仙驭随轮转,灵乌带影飞。临波无定彩,入隙有圆晖。还当葵藿志,倾叶自相依。 卷1_74「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李世民 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送寒馀雪尽,迎岁早梅新。 卷1_83「赐萧瑀」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卷1_84「赐房玄龄」李世民 太液仙舟迥,西园隐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卷1_86「赐魏徵诗」李世民 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z1.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3.小班古诗赐萧瑀教案韧性、忠诚、道义、仁爱,萧瑀为人臣而有此四,得皇上评价如此之高,又更何求?萧瑀为官,艰苦危难之中,不随波逐流;意志坚定,不迷失方向;因为充满仁爱之心,便永远能把握大义。 然新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与之不睦,其终难更有作为,岂不惜哉! 两句使用了比兴的手法。诗人表达的核心意思是“板荡识诚臣”,赞美萧瑀能在自己当年最紧要的时刻拥护自己,帮他谋得帝位。 “疾风知劲草”是兴,为下文的立论张本。同时这一句兴中有比,以普通的自然景物为喻,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风平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们: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 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总之,这两句诗形象而深刻地说明:在艰难危急的时刻,最能看出一个人真正的品格。 具有高风亮节的人,在艰难时刻,在危难面前,能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而意志不够坚定的人,常常会迷失方向。 两句诗表达同样的道理,但“疾风知劲草”以比说理,形象生动,因而也最广为人知。 今天人们常常只知道前一句而湮没了后一句,常用它比喻危急时刻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优良品质。 4.易萧禹古诗《赐萧瑀》是唐太宗李世民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李世民赐给萧瑀的一首诗。这首诗盛赞萧瑀的仁德。前两句写识人,句用恰切的比喻,颂扬萧瑀在动乱和危难时刻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一个臣子的忠诚和立场。后两句写知人善用,以反衬正,欲扬先抑,着意突出萧瑀作为一个智者所具备的仁义之心。 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白话译文 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 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5.《赠萧瑀》古诗全文的读音是什么《赠萧瑀》李世民 jí fēng zhī jìn cǎo ,bǎn dàng shí chéng chén 。 疾 风 知 劲 草 , 板 荡 识 诚 臣。 yǒng fū ān zhī yì ,zhì zhě bì huái rén 。 勇 夫 安 知 义 ,智 者 必 怀 仁。 《赐萧瑀》是唐太宗李世民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李世民赐给萧瑀的一首诗。这首诗盛赞萧瑀的仁德。前两句写识人,句用恰切的比喻,颂扬萧瑀在动乱和危难时刻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一个臣子的忠诚和立场。后两句写知人善用,以反衬正,欲扬先抑,着意突出萧瑀作为一个智者所具备的仁义之心。 6.赠萧禹的古诗下两句《赐萧瑀》是唐太宗李世民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是李世民赐给萧瑀的一首诗。这首诗盛赞萧瑀的仁德。 前两句写识人,句用恰切的比喻,颂扬萧瑀在动乱和危难时刻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一个臣子的忠诚和立场。后两句写知人善用,以反衬正,欲扬先抑,着意突出萧瑀作为一个智者所具备的仁义之心。 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词句注释⑴萧瑀:字时文,隋朝将领,被李世民俘后归唐,封宋国公。⑵疾风:大而急的风。 劲草:强劲有力的草。⑶板荡:动乱之世。 ⑷勇夫:有胆量的人。⑸智者:有见识的人。 白话译文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7.《赠萧瑀》古诗全文的读音是什么《赠萧瑀》李世民jífēngzhījìncǎo,bǎndàngshíchéngchén。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yǒngfūānzhīyì,zhìzhěbìhuáirén。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赐萧瑀》是唐太宗李世民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是李世民赐给萧瑀的一首诗。这首诗盛赞萧瑀的仁德。 前两句写识人,句用恰切的比喻,颂扬萧瑀在动乱和危难时刻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一个臣子的忠诚和立场。后两句写知人善用,以反衬正,欲扬先抑,着意突出萧瑀作为一个智者所具备的仁义之心。 8.李世民《赠萧瑀》意思,赏析释义: 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 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赏析: 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总之,这首诗形象而深刻地说明:只有在严峻危急的关头,才能考察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只有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才能显示出谁是坚定的革命者。 这首诗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对于每个人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具有启迪作用。此诗简劲精辟,境界宏大。 前两句描写看似寻常,却是从长期的自然现象和社会事件中提炼出的宝贵人生经验,已经成为广为人知的格言。 扩展资料: 《赐萧瑀》唐代: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萧瑀为宰相。 但由于萧瑀性情刚直,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萧瑀毫无怨言,来到东宫任职,辅导太子十分尽职,李世民对他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于贞观九年(653),封萧瑀为“特进”,参预政事,并赠此诗给他,还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 这首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极富于哲理的启示。在风平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们: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赐萧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