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草该诗借描写春草以寄托别情,借景抒情,并化用典故,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 第二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生机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 “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最后两句补足“送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是意味深长的绝好结尾。 2.关于古诗配图的(最好截图)1、泊 秦 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3、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4、滁 州 西 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9、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0、登 岳 阳 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古诗的插图都不好画啊 3.古诗村居的配图怎么换村居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高鼎是我国清代咸丰年间的诗人.虽然有关他的生平及创作情况历史上记录下来的很少,但他的一组《村居》却使他名传后世. 高鼎的这首《村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早春景图,读后令人心情激荡. 首句“草长莺飞二月天”中的“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 4.春天的古诗五首有配图的手抄扳中学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配图就根据古诗描写的内容酌情添加吧。 望采纳 5.白居易的古诗《草》怎么写草(唐)白居易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评析: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 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 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注释】本诗又题《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简析】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6.草的古诗故事白居易 离离①原②上草, 一岁③一枯荣④。 野火烧不尽⑤, 春风吹又生。 题解:白居易(772—846),与李白、杜甫合称唐代三大诗人。 他关心人民的疾苦,反映下层劳动者的心声,诗歌明白如话。作此诗时,诗人才十六岁。 诗人以“草”为歌咏对象,赞颂了野草无穷的生命力。 此诗原题为《赋得古草原离别》。 注释: ①离离: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②原:原野。 ③一岁:一年。 ④枯荣:枯,枯萎;荣,茂盛。 ⑤尽:光、净。 今译:原野上长着繁茂的的野草,每年都要枯萎一次,繁荣一次。 野火无法把它完全烧死,来年春风一吹,它又绿遍大地,生机勃勃。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少年时代成名的作品,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赏的诗。 诗人热情地歌颂了原上草无穷的生命力,其色青翠,其气芳香,结句点明题旨,并给它赋以感情,令人百读不厌。这虽是诗人少年时代的创作,但仍然不愧为唐诗的名篇之一。 颔联的形象中寓于哲理,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而且成为今天广泛引用的格言。 相传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唐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居易到长安应试,携诗作往谒顾况,顾以他的名字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看白的诗作第一首《草》,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白居易以原上草喻别情,想象别致,情味隽永。 “野火”两句传诵千古,不仅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也表现了对于新生事物的赞颂。 选自《全唐诗》 作品名称:《赋得古原草送别》又名《草》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作品体裁:五言诗 这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是白居易未满16岁时在考场上所作, 当时有要求题目前面两个字需用“赋得”二字。 诗的前四句侧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作品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 芳香古老的道路上弥漫,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离别之情如茂盛的野草,充塞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