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苏轼的诗句的作文

1.急需写一篇跟苏轼诗句有关的作文,八百字

我眼中的苏轼

苏轼,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诗人。在下笔之前,我思考了很久,因为我始终在告诉自己,我将要写的是一个散文作家,新派画家,伟大的书法家,优秀的诗人,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政治坚定的士大夫。请不要怀疑我用错了词组,对于苏轼的品格,这些还不足以描绘出它的全貌。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党,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进行变革,理所当然被新旧两派视为异己,无论哪一派当权,处于政治狭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但是面临种种困难的苏轼并没有退缩,他站了出来,还给宋神宗上了三封万言书,指望皇帝下诏禁止不利于百姓的一些改革措施,然而他并没有等到皇上的禁令,等到的却是被贬的诏书。

虽然如此他并没有颓废,沮丧,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己见,他在任上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直到他被调到江苏太湖滨的湖州,他现在不仅仅是帮老百姓说话,他知道,要使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上面的政策一定要改变,所以他的矛头指向了那些误国的小人。正因如此他又得罪了当权者,被贬到了黄州。

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底,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然叫人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一生总是处在逆境之中,但是,他却把这些当做蜘蛛网一样拂去,全然不放在心上,在黄州物力维艰的条件下,他苦中作乐,自己耕地,造房,与农夫相契,苏轼的乐观已不是文人失意时的一种姿态,而成为一种品格,他不同于李白,在诗中放浪形骸,寻求解脱;他也不是杜甫,在困厄中痛心疾首,做苦行僧。他就是一个人,一个实实在在,可亲可敬的人,把所有的浪漫诗意和宇宙人生的思索都建立在触手可及的生活上,苏轼的这种乐观极大的影响了后来的文人。苏东坡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写作的时候,有一次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乐在执笔为文时,心中错综复杂的情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苏东坡的文字使当代的感受,亦复如此,欧阳修说每逢他收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他就一整天都很快乐,正如世人所说我们对苏东坡的印象是,他的一生事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这种魔力或许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为他所倾倒,对他爱慕的理由。

与此同时,我觉得,苏东坡为人处世也十分直爽,每当他遇到不惬意的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有一次,他因厌恶某诗人的诗,就直说那“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他,就是这样的守正不阿,这样的放荡不羁。在苏东坡名气之盛,达于几点之时,他也受到了所以文人,朋友的敬重,在朝廷上又官居高位,他坚持己见,饱受其苦,但他也从不后悔,因此苏东坡也更为人所佩服,在这方面,他所有的朋友辈都望尘莫及。

由此看来,你就不能不觉得苏东坡是一个十分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了。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亲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部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答复,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纯然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采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妒忌,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纯朴自然相,故无须尊贵虚饰,在为官羁绊时,他自称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云之中的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对他都怀有敬慕之心,但他仍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我放下了手中的笔,我知道,我笨拙的笔不可能写出华美的文章来尽我赞扬和宣传苏轼的责任,我也无法用语言表达我心中的感谢,只有双手合十,默默的向他逝去的灵魂表示我最大诚挚的敬意。当你失意彷徨的时候,当你忧愁烦闷的时候,请你走进苏轼,静静聆听这位先哲在坎坷动荡的一生中留下的文学精品,你会不禁被他天下为怀,无私无畏,随缘放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而眼前的困难和挫折又是如此微不足道,只要跨过去了,前面依然是灿烂的阳光。

2.关于苏轼诗词的文章

摘得高考满分作文,希望能帮到你

二、苏东坡

是捡(应为“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挫折是人生的常态,遭遇挫折不应一味放大痛苦让其充塞心灵,应学会调适心弦,坦然面对。晚年遭受贬谪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的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炼了东坡的豪放词风。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宗族,他的挫折足可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却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 霍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用平和的心境与理智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宇宙,与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可见遭遇挫折时以一颗平和的心正视以减轻痛苦,不但不会使人生阴晦,而更能在践志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并为社会为历史作出自己的贡献。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3.急需写一篇跟苏轼诗句有关的作文,八百字

历代对苏东坡的精辟评价: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黄锦祥:“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4.关于苏轼诗词的文章

摘得高考满分作文,希望能帮到你二、苏东坡是捡(应为“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挫折是人生的常态,遭遇挫折不应一味放大痛苦让其充塞心灵,应学会调适心弦,坦然面对。晚年遭受贬谪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的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炼了东坡的豪放词风。

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宗族,他的挫折足可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却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 霍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用平和的心境与理智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宇宙,与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

可见遭遇挫折时以一颗平和的心正视以减轻痛苦,不但不会使人生阴晦,而更能在践志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并为社会为历史作出自己的贡献。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

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5.关于苏轼的作文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吗?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吗?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痴汉吗?

桥上的花再一次开了。 而我,终于遇见了你。

只看见,青青的竹杖,绿绿的芒鞋,以及被雨淋湿的衣裳。你的笑容从容洒脱,幽然超俗,你的眼神,更是令人心动,秋风碧水泛清波。

真想问你一句:“难道你不埋怨世俗吗?难道你甘心被贬吗?你不想成就你的人生吗?”

我早已猜到他的答案,他早已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罢了。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东坡的一生极坎坷:爱情受挫,仕途受阻,政治上受拖累,无尽的冤屈无处伸。

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心如风,神如风,自然如风般生活。乘风而来,又乘风而去,留下不朽的文采,在历史舞台上闪闪发光。

转眼,千年已逝;转眼,你已白发苍苍。任由大江东去,只留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愁。

你是如风的男子,有如风的心,你用你生命的精华,舞出绚丽的舞姿!用刻刀刻下你华美的舞姿,让后世仰望你,你的豪放成为北宋的一道风景。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wonderful!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当东坡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浩浩荡荡地穿空而过;当几纸金墨伴着喧嚣散落,我思索,是一种怎样的神奇而强烈的力量,用旷达塑造英雄;又是怎样一种气概,用豪情冲破了逆流? 风光霁月 枝柯涌流日月精华,花萼孕育出一朵尘世绝唱,他是文人的奇迹,他太出色了。一杆竹管潇洒地涂画,便能镌刻山河,撼动寰宇;多才多艺,超然的风范更能倾倒众生,俯仰万世———那是琥珀般的思绪飞扬,那是旭日喷薄般的才情流转,那是中华文化长卷中瑰丽的色彩一抹。他的诗是一种雄浑的蕴藏,可以令人思接千载,让时空飞腾;他的文是高山流水般的风雅,清新畅达,洗尽浮华。 到处都在传诵他的华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动间,在晚秋惊鸿的一掠间。仕途顺达,皇上重用,才华横溢,这位天之骄子尽享生命的喜悦。 命途多舛 太耀眼的光芒总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们媚笑着走来,历史的阴霾从此要羁绊苏轼一生,“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风光霁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样的挫折他始料未及,这样的遭遇注定坎坷,因为小人们总喜欢在暗中加害于他。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繁华落尽见真醇,于是他寄情于优美的诗文,沉淀出不朽的艺术。于是,凄苦得以超越,灵魂得以提升,奇迹得以出现。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彻响千古的名字———苏东坡。

6.关于苏东坡的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

这里有: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题记:本文写寺庭踏月所见所感,在短短的百十来字中,作者交代了时、地、人、事。

他以“如积水空明”为比,状月光皎洁,夜色如洗;以“藻荇交横”作喻,绘月竹形柏影。绘景状物,形神兼备。

篇末一句议论,更添无限情趣。 作者简介: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受欧阳修赏识。

由凤翔府签判入朝,任监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出为杭州通判。

后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诬入狱,罪贬黄州。

哲宗元祐年间旧党当政,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绍圣年间新党上台,又被贬惠州、儋州。

徵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六十六岁北还, 不久逝世常州。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7.【关于描写苏轼的诗句】

苏子瞻哀辞张舜民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其实就是苏轼描写自己的.还有廖行之的《青玉案》 、张舜民的《苏子瞻哀辞》这些吧.廖行之 青玉案 片帆稳送扁舟去.又还踏、江湖路.回首京城旧游处.断魂南浦,满怀装恨,别后凭谁诉.长歌击剑论心素.有志功名未应暮.自诵百僚端复许.归来犹记,东坡诗语,但草凌云赋.张舜民 苏子瞻哀辞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8.【求苏轼或辛弃疾或范仲淹诗词

找乐几首特别的给LZ:1.北宋·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2.北宋·苏轼《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3.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 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4.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 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鹘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9.求一篇关于苏轼的诗歌赏析的文章

因为不知道你要赏析他的哪首诗,故先给你一篇,权作参考:

苏轼《江城子》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里柳沟山,又名老翁山,距苏洵夫妇墓西北八步。苏轼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树,“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十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梦中醒来,作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冈,幽幽的松林,相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衬托出自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

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