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民风民俗的古诗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话翻译: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2、《元日》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白话翻译: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 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3、念奴娇·中秋 【作者】苏轼 【朝代】宋 译文对照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白话翻译: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 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我喝醉了一边拍手打拍子一边发狂般地歌唱,邀月赏心,邻对影子,伴着明月成了知心朋友。在如此飒风微露里徘徊弄舞,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于是便想着乘着这风就能完全地离去,又何必骑着大鹏鸟的羽翼。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 4、生查子·元夕 【作者】欧阳修 【朝代】宋 译文对照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白话翻译: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 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5、《上元竹枝词》 【作者】符曾 【朝代】清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白话翻译: 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 听说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 2.带有古诗的民风民俗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3.描写中国传统习俗的诗句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2、《元日》 宋代: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3、《清明》 唐代: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4、《青玉案·元夕》 宋代: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焰火像是东风吹散了的千树繁花,纷纷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坠落。豪华的马车满路飘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5、《蜀中九日 》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4.形容民俗的诗句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生查子·欧阳修(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5.急~~`有关民风民俗的古诗词中秋节的传说 ————xiaoyou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 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 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 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 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传说一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 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 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 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传说二 中秋节原是丰收的节日。在中国农业社会,农民在丰收的季节里,总是大事庆祝一番。 这个节日之所以成为佳节也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有关。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出现,照亮大地和给大地带来温暖,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却一起出现,大地上的农作物都被烤焦了。 这时,有一个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个太阳射了下来,替万民消除了灾难。人们于是把他拥立为王。 后羿当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随意杀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长生不老,跑到昆仑山盗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药, 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长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药偷来吃了,于是她自己就轻飘飘地飞上了月宫。 后来,一般妇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祭。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传说三 唐明皇游月宫,话说贵为天子的唐明皇对嫦娥非常的迷恋。 一天他上了月宫,在月宫里看到了一只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 朱元璋成功推翻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间的传说中是赖月饼作为通讯工具。 朱元璋带头取义,把字条塞在每个月饼馅里,呼唤众人依时起义。 中秋节的起源,其中的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夜,除了拜祭、还有就是应节的月饼和灯笼。 祭拜的当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称她为月娘。老人家说,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会被割耳朵。 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中 秋 起 源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 6.【描写我国传统习俗的诗句】1`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3`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6`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7`中庭地白树栖鸭,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社日,六畜祭祀2.元宵,看花灯3.除日,贴春联4.重阳,扫墓5.重阳,登高6.端午,赛龙舟7.中秋,赏月中秋: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历代诗人着力描写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诗章中,有记录各种传统习俗的,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可谓五彩纷呈.腊月廿五日,人们开始打扫卫生,以迎新春.清代诗人写道:“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年末岁尾,百姓希望来年五谷丰登,有“祭灶”风俗.晚清诗人罗昭隐这样描述:“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除夕守岁,一家人开怀畅饮,团圆取乐,共祝新年.宋代席振起在《守岁》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岁尾年初,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元代诗人赵孟頫在《岁月》中说:“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落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描写春节喜庆气氛者,王安石可算写到极致,他的《元日》诗脍炙人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文天祥:“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七夕: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7.描写民俗生活的诗句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 其中之一。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 (《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 、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 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 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 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 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 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 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 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 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 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 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 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 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 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 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 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 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 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吴音”,指吴地的 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 秋时代属于吴国。 “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 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 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 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 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 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尤 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 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 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 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 盘托出,跃然纸上。 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 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 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 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 的。 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 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 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 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 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 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 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 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 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 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 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 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 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 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 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 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 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 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 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 生活的反映。 8.关于习俗的诗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 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 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 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谆谆教诲,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 牧严冬过去,春风又绿江南。清明时节,杨柳绽芽,桃花绽开,小草青青。 大气洁净,“洁齐清明”。清明清明,正是形象地道出了冬去春来的气候和物象特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断魂”呢?因为“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冬后生命的篷勃生长,使人想起逝去的祖宗亲友。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吟咏清明的小诗,今天读来仍然那么哀怨,那么亲切。 可见古往今来,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四海相通,古今相通。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生者总是会不断地成为逝者。下一代不断成长,上一共不断地老朽,不断地死亡,这是生物的规律,自然的规律。 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在这里我们尽情道出对亲人绻绻的思念,洒下所有的泪,回忆不再是生活的负担。 在这里我们再次体会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拼合破碎的心,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在这里我们感慨世事无常人生苦短,曾经真正爱过,生命便不存在遗憾。 援手于他人危难,自己在挫折中保持乐观,只要心中有爱,人生永远是美丽的春天。清 明 祭 祖 古 今 谈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 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 . 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也有"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 "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 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至于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称"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不少海外侨胞、华裔,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