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湖的诗句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雍陶《题君山》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 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 --韩愈《登岳阳楼》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章丞相》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范仲淹《岳阳楼记》。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2.描写“雨中看湖”的诗句有哪些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出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苏轼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原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3、醉中吹坠白纶巾,溪风漾流月。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飘兀。 出处:《好事近·湖上》——宋-苏轼 原文: 湖上雨晴时,秋水半篙初没。朱槛俯窥寒鉴,照衰颜华发。 醉中吹坠白纶巾,溪风漾流月。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飘兀。 译文: 雨过天晴,湖水荡漾,秋高气爽,泛舟度闲,最为适宜,撑船的竹竿被湖水刚刚漫过半截。从船上的红色栏杆看湖面照出了自己的衰颜华发。 喝醉了,一阵山溪秋风吹来,把头上的白纶巾吹落到湖中,湖水荡漾、月光流波。独自划船离去,任由烟雾笼罩的湖面飘摇不稳定。 4、六桥锦绣,十里画图,二月西湖。 出处:《【双调】水仙子·仲春湖上》——元-赵善庆 原文: 雨痕著物润如酥,草色和烟近似无,岚光罩日浓如雾。 正春风啼鹧鸪,斗娇羞粉女琼奴。 六桥锦绣,十里画图,二月西湖。 译文: 雨水滋润着万物土地一片酥软,草色和烟气在雨后几乎看不出来。山林间的大雾遮住了太阳,正是春风时,鹧鸪不停的啼叫着,挑逗着娇羞的小姐和漂亮的丫鬟。六桥一片锦绣,壮丽的十里画图,风流的二月西湖。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出处:《渔歌子》——唐-张志和 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 3.【描写湖泊的古诗】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4.带有“湖”字的诗句有哪些1.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____林升《题临安邸》 2.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4.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____白居易《春题湖上》 5.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____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6.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____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8.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____欧阳修《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9.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____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10.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____刘将孙《踏莎行·闲游》 译文: 1.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2.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 3.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4. 春色如此秀丽,作者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5. 百花盛开过后的西湖上残留着片片红花瓣。 6.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7. 西湖风光好,荷花开后清香缭绕,划船载着酒宴来赏玩。 8. 西湖风光好,天光水色融成一片,景物都那么鲜丽。 9. 总记得曾经携手游赏之地,千株梅林压满了绽放的红梅,西湖上泛着寒波一片澄碧。 10. 我用血染红这信笺,用泪题写这诗词,西湖总让我体会到相思之苦。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mingju/Default.aspx?p=1&c=%E5%B1%B1%E6%B0%B4&t=%E8%A5%BF%E6%B9%96 5.描写湖的诗句有哪些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作者】张说 【朝代】唐代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登岳阳楼 【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代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湖上 【作者】徐元杰 【朝代】宋代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6.描写湖的古诗词有哪些描写湖的古诗词有: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 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代:唐珙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春游湖》 宋代: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渡 一作:度)《湖上》 宋代: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临湖亭》 唐代:王维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一作 对樽酒)湖,作为一种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里占有很大的比重。 而古人之所以偏爱“湖”这个意象,其原因大概是古代道路交通不发达,水路交通由于其低成本的天然优势成为人们远途出行的首要选择,而对于古代文人权贵而言,显然不会简单满足于出行的便利,则“画舫”这类奢侈消费品应运而生。“湖”成为了古代文人权贵们游玩的好去处,而文学艺术创作往往又来自衣食无忧的社会上层。 故此,湖自然而然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意象。 7.描写西湖的古诗和赏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古诗今译】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 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译文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 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简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平湖秋月[宋]·孙锐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湖心亭[清]·许承祖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