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之韵作文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古诗是诗人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古诗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古诗带给后人丰富的文化遗产,让人们深思。 ------题记 雨下起来啦,这时,我不由得想品味诗中的韵味,感悟诗中诗人的心情。 四季篇 古典文学似陈年佳酿,芬芳了四季,诗意了人生。 春天满洒泽,王湾在北固山下见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壮阔;夏天醉池塘,杨万里游玩西湖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送闲雅,陶渊明结庐在人境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冬天秀骨气,王安石在冰雪中漫步赞叹“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坚强。 乡愁篇 乡愁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孤寂;乡愁是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惆怅;乡愁是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伤;乡愁是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行踪;乡愁是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沧桑;乡愁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愁绪。 友谊篇 友谊是“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的牵挂;友谊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友谊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劝慰;友谊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叹;友谊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祝愿;友谊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 风花雪月篇 在风中,我们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在花中,我们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精神;在雪中,我们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凄凉;在月中,我们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 在清闲午后,在黄昏夜晚,用眼睛读你,用心灵读你,读不尽的你。 2.声韵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要详细回答并举例说明,可以写成一本书。 我们只能删繁就简来进行讨论。 不久前,我曾经跟一些网友探讨过“古体诗”与“近体诗”以及词的区别。 在那道题目中,我阐明:按我的理解,“古诗”指的是“古体诗”,而与“古体诗”相对应的是“近体诗”而不是“诗词”,因为只有“古体诗”与“近体诗”才具可比性,才谈得上它们之间的区别。 然而,对于本题,我想应该有新的理解,即这里的“古诗词”应该是指旧体诗词,相对于现代新诗而言。 为什么?因为本题所涉及的是“声韵”(一般称为“诗韵”和“词韵”,而“声韵”是语言学中专门研究语音结构和语音演变的分支学科,或称为“音韵学”),只有“现代新诗”才越来越自由了,甚至连最起码的押韵都被忽略了;旧体诗词都讲究押韵,连不受格律限制或者说还没有格律限制的“古体诗”(古风)都讲究押韵,不过相对比较随意,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罢了(但在仄声韵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 旧体诗词的韵包括诗韵和词韵。 在弄清了题意之后,我们先讨论诗韵。 《广韵》是现存最古老的一部韵书,它是根据《唐韵》而来的。 《广韵》有206韵,到了《平水韵》演变为106韵。已知清代人写诗一般查阅《诗韵集成》和《诗韵合璧》等韵书,也是106韵。 这说明唐宋以至清代诗人的用韵规范。 根据《唐韵》、《广韵》之后的经典韵书,诗韵共有106个,包括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律诗、绝句一般只用平声韵,仄韵律诗比较罕见。所以,我们只简要介绍平声韵。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尧,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诗韵也随之而发展变化。 元代周德清(1277~1365)《中原音韵》反映了唐宋以后的这些变化。《 中原音韵 》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曲韵著作。 《中原音韵》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韵书的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66个字,按字的读音进行分类,编成一个曲韵韵谱。 韵谱分为19韵。 第二部分称做《正语作词起例 》 ,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 、审音原则的说明,关于元代北曲体制、音律、语言以及曲词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韵谱中的19韵如下: 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监咸,十八廉纤,十九侵寻。 再讨论词韵。 词韵有平有仄,特别是不少词谱规定用入声韵。 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上去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由于内容过多,篇幅过大,其中平上去声十四部与诗韵基本相同,因此恕不重复,仅列举“入声五部”如下: 一屋沃;二觉药;三质物锡职辑;四月黠曷屑叶;五合洽。 最后探讨现代诗韵。 上述已经探讨了《广韵》至《中原音韵》的发展概况。 自清代以来,有过一些反映近代语音系统的韵书。在近代韵书及其韵部体系中,以民间形成的“十三辙”比较科学: 一发花,二梭波,三乜斜,四姑苏,五衣期,六怀来,七灰堆,八遥迢,九由求,十言前,十一人辰,十二江阳,十三中东。 秦似根据“十三辙”编著了《现代诗韵》,归纳为十三部: 一花部,二歌部,三些部,四姑部,五衣部(包括衣韵、居韵),六开部,七飞部,八高部,九收部,十山部(包括山韵、天韵),十一根部,十二方部,十三东部(包括东韵、声韵)。 由此看来,现代诗韵和词韵与旧体诗词的韵之间的主要不同点在于语音的变化,以及由繁杂到简明。 我们写诗填词,依照《现代诗韵》十三部即可。入声韵必须查对,但很多地方方言中保留了入声,可节省不少功夫。 3.诗词中的韵部是指什么古代韵书中把可以在一起押韵的字归成类,每类叫一个韵部。 如东、同、中、虫、崇、嵩、戎、弓、融、雄、冯、风、充、隆等字,在中古时的韵 文中,可以一起押韵。宋代所编的韵书《广韵》就把它们归在一起,合为一个 韵部,称为“东部”。 关于词的韵部,并没有正式的规定。 词韵不像诗韵要求那样严格,在科 考时代,诗韵是由朝廷颁布或者认可的,故近体诗一律要求押本韵,不得落 韵、出韵。 而词则长期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词人填词用韵只需唱之上口、听之 顺耳,用韵很宽,没有作诗那么严格的要求,一般情况下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均可通押。 如清人戈载所编的《词林正韵》一书将古韵分为19部,每部都详 细介绍了可以在一起押韵的字,如第二部平声:三江七阳通用,其中三江中有 江、缸、窗、邦、双、泷、庞、撞、扛等字,七阳中有阳、扬、杨、洋、羊、徉、芳、妨、望、茫、肠、浪、丧等字,这些字是可以放在一起押韵的。 值得一提的是,依我们现在看来是同韵母的,中古音却分为了若干韵 部,中古音有些韵部所收的韵字是不同韵母的,现在却收在了一个韵部中,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些可以通押的字以我们现代汉语音韵的角度来看是同 韵的,但实际上却是有区别的,比如,“东”与“冬”,前者的韵母为ong, 后者为ong, “删” en、“寒” an、“咸” em、“衔” am, “侵” yem、“覃” ang、“真” yen。 这些韵部之间在韵头、韵腹和韵尾上都有所不同, 因此不能相混,在同一韵部里有些韵字,我们现在看是不同韵的,但在中古它 们却是同韵的。 如四支收有“垂”、“悲”、“为”、“吹”等字,当时它们 同“支”是同韵母的,十灰中收有“来”、“台”、“开”、“才”等字,又 收有“雷”、“杯”、“回”、“梅”等字,当时它们的韵母同是ai。 这种现 象是因为声韵变化造成的,但我们应明白,中古音韵部之分不是随意的,而是 有音韵学依据的,因此必须严守韵部。 4.古诗的韵脚有哪些韵脚是每一句诗中押韵的字的韵母,也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比如 枯藤老书昏鸦ya 小桥流水人家jia 古道西风瘦马ma 夕阳西下xia 断肠人在天涯ya 可以看到,每个拼音的后面都会有a的韵母,这就是韵脚 这个知识上初一就学了 一、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 二、“十三辙”是明清以来北方戏曲、曲艺等通俗文学押韵字的归类。它以北方话为基础,把汉字按字音的韵母归纳为十三类,称为“十三辙”。各辙的名称在记载中有所不同,如“也斜”辙也有称“乜斜”辙的,“衣期”辙也有称“一七”辙的。等等。韵母有韵头、韵腹、韵尾之分,凡韵尾相同、韵腹相同或相近的,不管韵头是什么,都归为一类。这样,每一辙就可能包括一至五种韵母的字,情况如下: ⑴发花辙 包含韵母为 a、ia、ua 的字,如“发、家、花”。 ⑵梭波辙 包含韵母为 e、o、uo 的字,如“哥、波、梭”。 ⑶也斜辙 包含韵母为 ê、ie、üe 的字,如“唉、斜、约”。 ⑷姑苏辙 包含韵母为 u 的字,如“姑、苏”。 ⑸衣期辙 包含韵母为 i、ü 的字,如“衣、十、鱼”。 ⑹怀来辙 包含韵母为 ai、uai 的字,如“来、怀”。 ⑺灰堆辙 包含韵母为 ei、uei(ui) 的字,如“悲、灰”。 ⑻遥迢辙 包含韵母为 ao、iao 的字,如“高、遥”。 ⑼由求辙 包含韵母为 ou、iu 的字,如“由、求”。 ⑽言前辙 包含韵母为 an、ian、uan、üan 的字,如“班、前、端、冤”。 ⑾人辰辙 包含韵母为en in un ün的字,如“人、亲、春、君”。 ⑿江阳辙 包含韵母为 ang、iang、uang 的字,如“刚、江、荒”。 ⒀中东辙 包含韵母为 eng、ing、weng、ong、iong的字,如“灯、丁、翁、中、穷”。 另外还有一道小辙儿:er 。用于儿化合辙。 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五句韵脚:号、茅、郊、梢、坳。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几五个韵字虽然与“十三辙”的“遥迢”辙相合,但杜甫诗歌并不是按照“十三辙”去押韵的,而是按照他们那个时代的韵书(《切韵》或《唐韵》等)去押韵,因为“十三辙”形成于杜甫之后的明清时代,杜甫此诗下面部分以及其他诗歌的韵脚,多与“十三辙”不合。 三言两语说不完的,建议你买本王玉树先生的《浅谈诗与写诗》,还有《人间词话》看看 5.诗词的韵是什么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诗词中的韵,大致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一个汉字如果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一般都有声母、韵母和声调。例如,“中”字,拼成zhōng,其中zh是声母,ong是韵母,声调是阴平。 再如,“弓”gōng,虫chóng等字,它们的韵母都是ong。这些字叫同韵字。 凡同韵字都可以押韵。押韵就是把同韵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字。 如: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xī), 水面初平云脚低(dī)。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ní)。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tí)。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这首诗里的“西”、“低”、“泥”、“蹄”和“堤”字押韵,韵母都是i。 如果把韵母再细分的话,可以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 如雄xióng,i是韵头。o是韵腹,ng是韵尾。 弓gōng,虫chóng等字没有韵头,只有韵腹和韵尾,“雄”字跟这些字的韵母不同,但是,它们的韵腹和韵尾相同,都是ong。韵腹、韵尾相同,韵头不同的字也是同韵字,仍然可以押韵。 例如: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qi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liú)。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zhōu)。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liú)。 这首诗里的“秋”、“流”、“舟”和“留”字押韵,它们的韵母分别是iu、iu、ou、iu,韵母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同样是和谐的。 押韵的目的是要声韵和谐。 但是有许多诗,我们今天读起来却不和谐了,这是因为古今语音发生了变化。如: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huā), 乌衣巷口夕阳斜(xíe)。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jiā)。 xíe跟huā、jiā不是同韵字,但是在唐代“斜”字读siá,当时是和谐的。 再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这首诗里,“期”和“儿”都是押韵的;但是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话的读音念“儿”这个字,念像ní音(接近古音),那就和谐了。 古人押韵需要依照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一致,依照韵书押韵,比较合理;宋代以后,语音发生了变化,依照韵书押韵就不合理了。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就不一定要按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诗的时候,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6.中国古诗词里的韵味600字古诗文之美,既表现在它的语言美,音韵美,更表现在它的意境美、志趣美,同时对古诗文的诵读过程,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化历史的学习过程.由于古诗文是经典,这是所有的语文教育者们所承认的,也正由于此,在传统的教育中,“熟读苦吟”作为学习重点变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似乎不这样,就不能传承经典,就不能学习文化,而这种模式本身有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淡化了学生的兴趣,因此,只有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上不断探索、勇于尝试创新,才会使学生读之有味,诵之有情,才会真正的发挥古诗文教学的传承文化,品味经典的作用.在古诗词中,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寄予特定的意象之中.菊、竹、梅、兰作为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君子,经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之中.它们往往象征着纯洁,孤高,坚贞等人格品质或思想意义.而咏月的诗句也随处可见,月以其独特的形象,往往能使人们产生一些特别的情感,如思乡之情、怀古之情、感叹人生苦短及抒发广阔胸怀之情,等等.这些特定的意象寄予了作者特定的情感,也表现出古诗词中特定的文化,因此引领学生开展专题诵读既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奖赏的耐心、细心,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诗词文化的探究兴趣.一堂以“月”为主题的专题诵读课上,由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的吟唱开头,到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flash诵读欣赏,再到几组有关写“月”诗句的画面展示,学生们已初步感受到“月”这一特定意象所给人们带来的特殊的氛围,接下来对带“月”诗句的搜集成果展示与背诵比赛及对不同诗句的不同主旨的探究,使“月”在古诗文中这一特定的形象扎根在每一个同学的心田,也使学生明白即便是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不同的境界中,它所表现出的思想含义也是不同的.如在以“梅”为主题的诵读活动中,引导学生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的《卜算子•咏梅》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发现:同样的词牌、同一个意象,却表现了不同的主题和作者不同的人生志趣.同一专题下的比较阅读在帮助学生了解诗词文化的同时,对于培养学生阅读鉴赏的细心及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都有一定帮助.此外,类似的专题探究和分类整理还体现在以“走进酒文化”为主题的对描写与“酒”有关的诗句的搜集整理与吟诵表演、以“四季”为主题的关于描写“春、夏、秋、冬”四季诗句的整理对比等等.一旦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那么,这些看似复杂的分类整理对学生来说也似乎变得轻松容易了.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文的教学同样如此.。 7.写古诗的时候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分别是什么意思讲太深怕你看着厌烦,我就简单举例讲一下,当然,关于平仄和对仗也是很重要的,写古诗注重的就是平仄,押韵,对仗等.在此我们只探讨押韵问题.小雨解释如下:入韵:是指诗文某一句的韵脚符合该句应押之韵.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很好解释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的意思.首句入韵,是起笔第一句就压韵脚,比如: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压的韵脚是“ong”,首句入韵,“中”字也压“ong”韵.首句不入韵,就是第一句不压韵脚.比如:王维的五言绝句《竹里馆》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压的韵脚是“ao”,首句的“里”,就不入ao韵,叫首句不入韵.关于正格和别格及区别:首句不入韵,只需二、四句末一字押韵的,叫正格;首句入韵,必须在一、二、四句末字押韵的叫别格.一首诗四句话,“起”、“承”、“转”、“合”构成和谐的音律美,懂了上面通俗的道理,就知道怎么区分正格和别格了.——小雨简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