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忆往昔,你我同行诗歌朗诵你,划过春天枝头的时候 有一个少年 站在共和国的村口 瞭望北国风光 化作朵朵鲜艳的桃色 千树万树 开放在红白相间的格子 把爱扭作剪不断理还乱的麻绳 在阳光下曝晒,雨淋 亲情曾变得陌生 稳稳当当的方块字也打得歪歪斜斜 夏天的唇齿早已经干裂 枯黄的野草还不知道灵魂的羞愧 我在文化的喧嚣中睡去 在一片低沉的呐喊声中醒来 落花满地 灰色的天空日渐放晴 和风中与你牵手 恋爱的滋味是如此的美丽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你让我驰骋在心旷神怡的原野 你既小鸟依人,又善解人意 这一生,就愿意躺在你的怀里流泻温馨 让窈窕的情怀和唐诗的意境 再次营造娇艳妩媚的喜庆 愿意走在你的明眸善睐 愿意被你的香唇皓齿含化在每一个深夜 听你的心跳,贴近你的血脉 直到有一天我安然的死去 在太阳升起的东方 你依然风华绝代,亭亭玉立。 2.**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是什么诗词名,全文是什么是:《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赏析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 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 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 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 **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 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 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中流击水 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 (李贺《致酒行》) 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 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 《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 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 3.诗词赏析 忆往昔 甘如饴 观今朝 两遥遥 悔当初 年太少 千万难 不该逃忆往昔,甘如饴 观今朝,两相离 悔当初,太意气 万不该,负情意 千般苦,埋心底 (千般相思苦,唯有埋藏在心底) 今方悟,尽心弥 (现在觉悟,尽心弥补往日过失) 续前缘,当为继 (必当竭力继续前缘) PS:要上班去了,时间不够,只能略作修改末句。本意只是对原作略作修改,或是引一下思路,还是以您的原作为主,这种事还是自己写出来的更能表示真心。 诗词并不需要晦涩难懂,故作渊博,可表真情即为佳作。 4.九月九日忆往昔山东兄弟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便加倍思亲。 遥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5.关于怀念过去学习生活的古诗词1、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欧阳修《临江仙》 2、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陶渊明《杂诗·其三》 3、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杜甫《天育骠骑歌》 4、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罗巾浥泪别残妆。旧欢新梦里,闲处却思量。——辛弃疾《临江仙》 5、如今归棹如掤箭,不似来时上水船。——辛弃疾《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6、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杂歌谣辞·渔父歌》 7、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楼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李煜《破阵子》 8、当时汉武帝,书报桃花春。——李贺《仙人》 9、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白居易《东城寻春》 10、独坐思往昔,愁绝泪盈襟。——陈宓《题妙寂寺》 11、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晏殊《木兰花》 12、当时每酣醉,不觉行路难。——王昌龄《大梁途中作》 13、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萨都剌《满江红》 14、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姜夔《凄凉犯》 15、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周紫芝《鹧鸪天》 16、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罗敷独向东方去,谩学他家作使君——杜审言《戏赠赵使君美人》 17、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柳永《昼夜乐》 18、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19、当年称意须为乐,不到天明未肯休。——令狐楚《杂曲歌辞·少年行四首》 20、春过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樽前,惟待见青天。——刘禹锡《杂曲歌辞·忆江南》 21、当时珠泪知多少,直到于今竹尚斑。——高骈《二妃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