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龙翔桥历史一、龙翔桥得名自龙翔宫,龙翔宫的主人是皇帝 “龙翔桥”的地名来自龙翔宫,龙翔宫原来是在后市街,这一说,就要说到南宋的第四个皇帝理宗,原名赵与莒。 那是宁宗末期,史弥远独掌朝政,赵与莒是他从绍兴山阴县找来的一个光屁股玩泥巴的小孩,宋太祖的后代。赵与莒先被封为沂王,居住在后市街,嘉定十七年(1224)八月,宁宗弥留之际,史弥远以皇帝的名义发出诏书:册立赵与莒为皇太子,几天后成了理宗。 困龙腾空,人生得意,理宗将沂王府题名“龙翔宫”。龙翔宫后来成了道观,元朝的至元年间被大火烧毁,择址重建,就在现在的龙翔桥附近。 桥以宫名。 辛亥革命后,旗营拆尽,道路分割得整齐划一。 一条延龄路(现延安路),南起迎紫路(现解放路),北至法院路(现庆春路),拓宽(为现在的三分之二),时称“延龄大马路”。清兵的城中城,摇身一变成了购、吃、玩一体的“新市场”。 1923年2月10日《申报》一则新闻:龙翔桥河下一老妇敲食人脑,被龙翔桥岗警带往警署,“观看者先后不下万余人”。短时间内万余人聚集,可见新市场的摩肩接踵。 当时,龙翔桥周边民居,也在向现代建筑转型:思鑫坊、承德里、萱寿里、劝业里、天德坊、大庆里,青砖石库门如今都成了“文保”重点。而当年此地闹中取静,一门关进,没有家长里短的是非,也是日据时期韩国流亡政府大隐般定居思鑫坊的选择。 曾经有条浣纱河,清清澈澈向北流去,到了现在市一医院东门处分流,一路继续向北,一路折西(也称西河),经板桥路、公交车站,斜穿过延安路和学士路的十字口,龙翔桥,就在其上。当年的龙翔桥,类似后来的老菜市桥,石板平铺略斜,桥下流水,水上有船,带了新市场的喧闹,向西北的武林水门流去。 这也是新市场东面与北面的界沿,灯红酒绿的尽头。 如果较真,从前的龙翔桥并不在这里,旗营年代的延龄路是一条小巷,龙翔桥在巷的东侧,菩提寺路口。 帝制推翻,旗营变马路,另建新龙翔桥,新龙翔桥在共和旗帜下成了新建设的象征,老龙翔桥在人们印象中逐渐淡出。 龙翔桥,现在已成为了一个大而广之的区域。 。 2.杭州龙翔桥旅游作文盼望已久的端午节假期终于到了,爸爸说要带着家里五个人乘地铁去西湖游玩,我一听见“游玩”这个词,别提有多高兴了,真想马上去目的地。 我们的自家车开到地铁站,走进去后,我跑得很快,在前面为爷爷奶奶指点,虽然这样有点累,但是我觉得很有趣。在地铁中坐了一小时后,我们来到了爸爸所称西湖的“龙翔桥”,刚从站出来,就看见格兰美整形、龙翔服装厂等,,我们走了好多马路,终于到了西湖。第一眼看西湖,十分惊讶,真可以用一个“美”字形容。有可能是晚上?A缘故吧,湖面看上去虽然有点黑,但仍有闪光,星星闪闪,水不断地漂荡,如果可以游泳,不知有多好。远处有一座座塔,我努力地寻找六和塔,找不到就不找了,我把眼神飘到了树上,树干有三四个人抱起来这么粗,树叶十分茂盛,树叶从路边五六米延伸到湖边,树非常多,怪不得空气这么清新。树枝上有个“鸟巢”,仔细看,“鸟巢”中原来是灯。还有一边的树和这边不一样,树旁全是草堆,草堆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在亮,翻开一看,原来还是灯。远处的水上漂着船,明显很旧,我也不太在意他的样子,奶奶说:“我小时候来这里时,只是十多岁,这里的树只有我那么高,现在都可以等于两三个我这么高。”我又看到了河边,河边好像多了两个亭子,我看了一会儿,亭子好像在动,我吓了一跳。仔细看,原来是龙船,船头是龙头,尾巴上有两亭子,亭子有两层,亭子中有很多人。一眨眼的工夫儿,龙船变得很近,十分庞大,有5—7米高,“龙口”中是透明玻璃,“龙脖子”——也就是龙头下面的一段龙身,是大门,一群人拥出来,路上变得人山人海。我在半空中看见了一条不动的“直线”,连到河对岸,十分长,我去找来源,原来是“绿外线”。 最精彩的来了:音乐喷泉。湖水,直冲而上,一条条围成大圈,一会儿停,一会儿又起来了,看起来十分激情,有的游客录像,有的游客惊讶地看,还有的还蹦蹦跳跳呢!突然圈中一眼水冲上去,还非常高,有两棵大树这么高,而且有颜色,不断地变颜色,还唱着歌。不一会儿,喷泉停了。过了半小时后,又来了,我们再次欢呼,周边围成了半圈,但这次不是直的,而是半圆,水可随时飘动,好像手臂合拢又张开,又变模样了,变成四个泉口为一组,不断左右摆动,好像好多只手在拍,突然,中心泉口一个个倾斜,好像在开花。水花不断摇晃,水洒到水上,好像在水上洒了粉末,又融解了。我不得不对工作人员感到敬佩之情。 时间过得很快,尾班车到了,我似乎真有点留恋之情,如果能再来,我一定能畅玩一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