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朝的古诗叶顒:江南怀古 仗剑出西游,来□帝王州。登高望故国,感慨弹箜篌。长歌四五发,云物惨不收。歌声忽悲壮,江汉不敢流。峨峨天目山,王气今已休。英主从北来,长驱势莫留。浮云卷旌旗,天兵动戈矛。国破佳人死,时危志士忧。遂令歌舞地,夜雨鸣松楸。野殿莓苔古,荒城鸟鼠秋。茫茫古帝魂,千古不可求。神飞故宫远,月出西陵幽。凄凉白云乡,寂寞芳草洲。我欲吊古迹,落日寒飕飕。无言一尊酒,悲风起闲愁。 东门行·张宪作者:张宪 朝代:元 东都门外古今稀,东宫二傅同日归。 百官祖道设供帐,敕赐黄金作酒资。 归来日日会亲友,尽卖赐金买醇酒。 白头刚傅空劳劳,一杯鸩羽不就狱,博得君王祠少牢。 早行·方夔作者:方夔 朝代:元 早起理归装,残灯耿曙光。 开门半山月,立马一庭霜。 钟响知云寺,波声认石梁。 修途留不住,去去出山庄。 2.元朝的代表性古诗唐诗宋词元曲,元代诗词已不盛行 元诗四大家 “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其实他们的创作成就并不高,不但不能与前代诗坛的大家相比,就是在元代诗坛上也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诗人。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明人胡应鳞评此期诗风特征,“皆雄浑流丽,步骤中程。然格调音响,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创新规。视宋人藻绘有馀,古淡不足。”(《诗薮》外编卷六)正道出了“四大家”的艺术共性。当然,“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各人也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这是他们超过当时其他诗人的地方。 [编辑本段]虞集 “元诗四大家”中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他擅长律诗,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都写得格律严谨,隶事恰切而深微,意境浑融,风格深沉。例如七律《挽文山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这是元诗中少见的名篇。诗人把深沉的历史感慨溶进严整的艺术形式中,沉郁苍劲,感人至深。虞集虽然宦途比较顺达,但仍然希望到江南故乡归老田园。他的《风入松》词有“杏花春雨江南”的名句,这种意境也常出现在他的诗中。 [编辑本段]杨载 杨载的诗风劲健雄放,主要体现于七言歌行,其律诗则以谐婉见长。范梈最长于歌行,诗风豪放超迈又流畅自如。他的五律专学杜甫,颇有杜诗沉郁凝炼之风。如《京下思归》: 黄落蓟门秋,飘飘在远游。不眠闻戍鼓,多病忆归舟。甘雨从昏过,繁星达曙流。乡逢徐孺子,万口薄南州。 揭傒斯的诗以清婉流丽见长,有些作品则质朴无华,别有寄托。如《秋雁》: “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此诗暗讽蒙古统治者一面掠夺南人的财富一面又歧视南人的行径,是元代中期罕见的讽刺之作。 [编辑本段]其他 此期黄溍、柳贯、欧阳玄等诗人也较知名,但他们的成就都不如“元诗四大家”。 3.元代的古诗和诗意天净沙·秋思 朝代:元代 作者:马致远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4.关于元朝春天的诗句《天净沙 春》 年代: 元 作者: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正宫·醉太平》 年代: 元 作者: 王元鼎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清江引》 年代: 元 作者: 张可久 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梨花小窗人病酒。 《谒金门·双喜鹊》 年代: 元 作者: 王庭筠 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著。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不道枝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 《渡江云 揭浩齐送春》 年代: 元 作者: 吴澄 名园花正好,娇红白,百态竞春妆。笑痕添酒晕。丰脸凝脂,谁为试铝霜。诗朋酒伴,趁此日流转风光。尽夜游不妨秉烛,未觉是疏狂。 茫茫。一年一度,烂漫离披,似长江去浪。但要教啼莺语燕,不怨卢郎。问春春道何曾去,任蜂蝶飞过东墙。君看取,年年潘令河阳。 《【双调】大德歌 春》 年代: 元 作者: 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5.元朝的诗句叫什么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徐再思等。 总之、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元代北曲共335个,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好问,他生于金元战乱之际,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专业化全面过渡。 4、仙吕宫。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 继唐诗,促进元曲的形成,意境高远,形象鲜明,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赘韵、失韵、大面调,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借韵、暗韵,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 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黄钟宫(五宫)、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 在众多作家中,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去。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乔吉、张可久等。 5,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他的作品清润疏俊,迥出时作、动作等。 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带过曲),套数四百七十余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小令”和“散套”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 6,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仄声对仄声: 1,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语言优美,音韵和谐,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不避重韵,一韵到底;以俗语入对、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首先在民间流传,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杂剧一百六十余部(本)。 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规范的作用,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曲尽其妙,风格多变,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上。 元曲又称词余、乐府、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双调、商调、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平仄、句式等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