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我爱唐诗宋词为题目写一篇500字作文我爱宋词 永昌县东寨镇下四坝小学 四年级 李吉梅 人们经常提到唐诗、宋词、元曲,这三者中,我最喜爱 的是宋词。 随着唐代的灭亡,诗风逐渐衰退,代之而起的一种可以 配乐歌咏的词逐渐兴盛,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词人。 以李煜、苏轼、陆游、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词人为代表, 创作出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优秀的词篇。 传说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苏轼创作出一句词篇后 突然问他的手下的人: “我的词与柳永的词相比,怎么样 啊?”他手下的人答道: “柳郎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姑娘 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颂关西大汉铜琵琶, 铁绰板来唱‘大江东去’” 。 这则故事充分说明了,词人不同的风格。是的,当你谈 到“大江东去,浪淘尽……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时,又 怎能不为那雄壮的气势,开阔的胸怀所感染! 正当你为苏轼词宏大的气势而赞叹不已的时候,你又读 到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流水落花 , 春去也,天上人间。 ”你又怎能不愁容渐生,心情抑郁惆怅。 向以忧国忧民著称的陆游, 他的一生是坎坷的。 《卜 他的 算子 咏梅》充分体现了他饱受排挤的苦衷: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当陆游在“无 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时,发出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 有香如故”的慨叹,使我们看到了他爱国忧民的品质。正是 在这种思想支持下,才使他临去世前还写下了《示儿》一诗: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当然,政治上的不顺利,也使不少词人在他们的词中露 出一些消积因素。如苏轼在被贬后,也曾出现“人生如梦” 和“我欲乘风归去”的想法;陆游也在《咏梅》中…… 总之,宋词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我喜爱它。 2.我与唐诗宋词作文500诗词像落叶一样走进我的生活;诗词像太阳一样滋润我的心灵;诗词像彩虹一样渲染我的青春。。在唐诗宋词中,我仿佛是穿梭时空,倾听古人的心声。 一场秋雨,一场梦。梦中,有人轻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有人浅唱“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人描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啊,从唐诗宋词中我读懂了刘禹锡的豁达胸怀;读懂了张继的姑苏情绪;读出了秋天的美丽,在唐诗宋词中,我品味了秋天的美丽。 月,自古以来,寄托着人们的思念,祝福和悲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领悟了苏轼的无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看到了李白的孤寂。倾听苏轼李白的心声,我感受了那遭贬谪后的悲凉,但仍积极乐观的面对挫折的精神。在唐诗宋词中,我学会了冷静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境。 我心中的唐诗宋词啊,你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你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情绪!我心中的唐诗宋词,你走进我的生活,让我在你的滋润下成长。 诗人们的豁达胸怀,他们的悲凉孤寂,他们的积极乐观,他们眺望美景时发出的感慨呀,震撼着我的心灵。唐诗宋词,是诗人们只会的结晶!寄托着古仁人千变万化的情感。 唐诗宋词,虽然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的体现。但在我心中却占据着主要位置,“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我爱唐诗宋词》的作文,初中的,至少500字我爱宋词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寥寥十几个字,一个娇羞可爱、矜持明丽少女即娉娉袅袅,跳脱而出!许是心态的契合,许是文学理论上所说的千古共鸣,刚刚步入豆蔻年华的我,顿时被这参差错落、离合回旋、曲折委婉的长短句所感染,婉约的宋词,就这样穿越千年的时空与我契阔一叙!从此,在惊诧于昔日沉迷的武侠小说神雕中李莫愁那段荡气回肠的唱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竟出自元好问的长调《摸鱼儿》、而《射雕》中烘托瑛姑和周伯通缠绵悱恻爱情的插曲《四张机》居然出自于无名氏的词《九张机》之时,便与要眇宜修、一唱三叹、意境至美的宋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初读宋词,和谐的乐感,优美的韵致,如淡烟流水,花月春风,波明香远,幽夐空灵,让人五内爽涤、心神俱清。 展卷微吟之时,清疏郎隽的词句如片片飞红无边丝雨飘入你的眼帘,多情的宋代词人于柳陌花衢歌台舞榭,操觚飞觞,按管调弦,曼舞低吟。 草色烟光残照里,是谁独倚危阑,伤怀念远,拟把疏狂图一醉? 隋堤之上柳飘绵,是谁唱罢归来酒未消,又踏扬花过谢桥? 当芸窗销昼,月上帘钩,是谁年年雪里,折得梅花香满袖? 当素月皎皎,洞庭中秋,又是谁著扁舟一叶,与明河共影,扣舷独啸? 十里闲情凭蝶梦,一春幽怨付鲲弦。 象管鸾笺下真性灵的流露,如清标之藐冰壶,尽泽袢暑,“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清丽凄婉,“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空灵隽秀,“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的朦胧蕴藉,“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的轻倩飘逸,“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潇散出尘……,令人口齿噙香,揽撷不尽! 那浮动的暗香,芳馥了人间;那流霜的桂华,娉婷了千年。即使沧海桑田夕阳几度,岁月的浮华尽被雨打风吹去,在中古文学史上享有无与伦比颠峰地位的宋词,却始终如一位洗净铅华淡墨轻衫不掩倾城秀色的美人,沈挚绰约,仪态翩翩!无论是大江东去的豪放旷达,还是晓风残月的清新婉约都香南妍北濡染百代,舒瀹人的灵魂,给人的心灵一片朗润而澄净的天空,让后世含咀英华取之弗尽。 多少人在萦损柔肠、困酣娇眼之后,割开名僵敲开利锁,沉潜含茹,与词共语。 多少人在营营扰扰的尘世中觉醒,越陌度阡,于这片精神的家园超逸优游,陶然自适。 宇宙轩邈,恍兮惚兮间,千年的光阴奄忽一过。蓦然回首,古典的容颜似被万丈红尘渐渐遮掩,文学的表达方式也由简约渐渐演变为繁缛。 然而,拂去岁月的尘沙,我始终能感受到宋词那流贯生命的瑰丽立于天地间,葳蕤滋蔓,富丽华瞻。弱水三千,予独取一瓢饮之,如逢醴泉。 凡有井水处,即唱柳郎词。我想每一位宋代的词人定是一位风度卓异的音乐家,典雅绵丽的长调若娇女弄花,百媚横生;精巧轻灵的小令似清箫过耳,宛转抑扬。 那长长短短的句式,疏疏密密的韵脚,处处洋溢着谐美的律感,把人心中的琴弦轻叩缓拨,使人的心志得到涵咏和净化,让人沐浴其中,自觉春光无限。于良夜风清做濠濮间想,于东山偃卧品上人羲皇的惬意也莫过于此吧! 因而,总喜欢隔着盈盈一水去品读那久远的醇酣,于月落寒窗,清辉满室之夜去品读她“言有不尽,意在言外”的风致,于晨曦翠微,新桐初引之时,品读她“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气韵,于风过云山,雨落檐下之际,品读她景语皆情语,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的词境…… 当然,穿行在散发淡淡幽香的字里行间,总裹挟着一己的喜好和偏执。 北宋的词人,我喜欢语工意新卓有独诣、被称为“词采第一,婉约之宗”的易安,语淡情深执着痴情的小山,,,情韵兼胜幽雅深婉的少游,典雅绮丽曲折缠绵的美成……露花倒影柳屯田脍炙人口的经典词作也在其列,独独不欣赏其慢词中的俗言俚语和秦楼歌馆生活的白描。南宋词人,我最喜欢如疏梗白荷般幽香冷艳的白石,其遗世独立的才思真的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的清空,一洗尘俗,“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的惝恍,耐人寻绎,其大量的自度曲独辟蹊径,深含转折奥峭之妙。 豪放派的代表东坡才高学博以诗为词旷达超然,魅力大矣。稼轩词更是风格雄健刚柔相济,既有“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的沉郁悲凉,又有着“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的清新明丽,还有蒋捷、吴文英、张孝祥、陈亮、史达祖、周紫芝……在我看来,每一位词人都是一颗横亘于文学苍穹之上璀璨耀目的明星,令人情弛神纵,他们的作品虽是个人独奏,但弓弦响处,却演奏了一曲恢弘深沉的交响乐章,在千载的长空中萦纡回荡,绵绵不绝。 春色三分,两分尘土,一分流水。逆旅人生总如雪泥鸿爪须弥芥子,转瞬即逝,我愿寄情于谐律之内,修禊于曲水之中,在古人水袖灵动的平仄里追寻珠玉,采撷芳草,汲汲于这至美的语言艺术,让古老的片牍承载起生命的澹泊,孜孜矻矻,思无旁骛,神游八极。 4.关于古诗的作文 500字诗词,想说爱你不容易 乘一叶孤舟,重游历史长河。最摄我 心魂的,依旧是那…… 抬头,便会想到“一行白鹭上青天”; 俯首,便会想到“疑是地上霜”;观河,便 会想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叶凋,便会想 到“我言秋日胜春朝”。 古诗词,我喜欢。吟一首《江南好》 ,优美的意境令人流连,我喜欢。唱一首 《龟虽寿》,“老当益壮”随机浮现在眼前 ,我喜欢。哼一段《无题》,无私奉献, 蜡烛春蚕,我喜欢。 在我看来,白话文太过单调,文言文 太过枯燥。唯有古诗词,我打心眼儿里喜 欢。遇到挫折想打退堂鼓时,想想杜甫那 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满腔的热 血,那豪情壮志,我欣赏,我敬佩,我说 要向杜甫学习,我要吃透这句诗,我要奋 发,要拼搏,我也想在努力的汗水挥洒过 后,一览成功的喜悦! 从诗词中,我看到了美,无与伦比的 美,独一无二的美。 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闲适,我看到了;孔子那“登泰山而小 天下”的壮志,我看到了;李白那“桃花潭 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我 看到了;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 怅,我看到了。 夜深人静之时,我细赏古诗词,皎洁 的月光洒下凄美的种子,我徜徉在小巷中 ,抒写出“散荃染别离,落苕抑割舍”的原 创。哦,可爱的古诗词,领我步入美妙, 怡人的意境。 日落黄昏之迹,花败叶凋之痕,皆被 古诗词揽入心中。阅读后,便刻入了我的 灵魂。轻吟“我是断了线的纸鸢,无人懂 就任其消散。化为一缕炊烟,岁月将其搁 浅,又拂诗篇,可别越走越远。有了??O 般的这些字眼,我不再是断弦。风又澜起 ,我的心扉不散。” 从古诗词中,我学会了好多。我知道 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既然这样,那我就 学会承受,携手我最爱的古诗词,与所谓 的命运抗衡!我的世界,只有一叶孤帆, 风浪太大。我曾因此而沉沦,是古诗词教 会我要坚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 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 北风。”我立誓要惊起人生中最美的那道 波澜! 未来的航程,不会一帆风顺。我有古 诗词,我会稳坐我的小船,为梦而扬帆。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小草尚此坚 强,我自然不该怯步。我们大家,都该如 此。古诗词,对你,言无尽、情更是无尽 5.收集古诗的作文500字荷花 花入诗,情彩飞扬,雅俗共赏,有人借荷香淡淡抒发清闲散淡情怀,有人借荷花艳艳展示生命意趣,有人借荷花生死倾诉相思苦情……凡此种种,多姿多彩,荷为人而生,文因荷而贵,人荷相映,演绎了一首首洋溢着生命情愫的华彩诗章. (一)、清闲散淡之花. 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抒写诗人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一、二两句遇景入咏,融情于景.夕阳西下,素月东升,“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一快一慢凸现诗人的愉悦心理.三、四两句即事抒怀,活灵活现.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披头散发,靠窗而卧,逍遥自在,令人羡慕.五、六两句细化身心快感.清风送爽,荷花飘香,如丝如缕,沁人心脾;翠竹滴露,清脆悦耳,如丝如筝,清幽绝俗.写荷以“气”,写竹以“响”,意境幽深静谧,情调高雅别致,荷香和佳竹巧妙地烘托出诗人悠然自得,闲适自乐的素淡情怀,为下文抒发诗人渴盼知音,怀想故人创设了氛围. 6.初中作文:走进宋词 记叙文 500字以上当历史的长河慢慢流淌之时,美妙绝伦的宋词犹如一只只光彩夺目的贝壳。 深深地吸引着我。在无数个夜晚,那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一次又一次的令我陶醉。 我体会到苏轼的豪迈旷达、感受到文天祥的激昂、李清照的婉约,沉醉于辛弃疾的浪漫狂想。所有这一切,都令我如痴如醉。 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在花香四溢的夏季,在月白风清的秋夜,在银装素裹的严冬,我用心品味着,用情感受着宋词带给我的另一种境,另一种感想。有如潺潺的流水,淡淡的云烟,那些精美的词句总会流过我的心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不息。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使我沉醉在春的盎然;“花经敛余红,风沼萦新皱。” 使我沉醉于夏的绚丽;“秋江带雨,寒沙萦水,人瞰花阁愁独。”使我沉醉于秋的悲怆;“背飞双燕贴云寒,雪满长安道。” 又使我沉醉于冬的豪迈。更有那些苍凉悲壮的宋词震撼着我的心灵。 在我心中印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我读出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又读出了前人的豁达胸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感受着密州太守希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这一首首的宋词,时而如美丽的精灵,时而如悲壮的音符,让人不禁产生此词只应天上又的感叹。 我无法舍弃对宋词的钟爱,醉梦在这些宋词中流连忘返,宋词让我陶醉,使我受益匪浅。 7.有关唐诗宋词的作文与生命相遇 ——读苏轼《东栏梨花》 作者:陈楚周 一首诗的优劣,并不取决于该诗篇幅的长短!苏轼诗《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短短二十八个字,却成就了千古名篇!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作者在下笔之前灵魂已有着深深的触动,换一种说法,即苏子之生命与整个大自然之生命不期而遇。 东栏一株梨花仅仅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小个体,苏子望梨花而有感,也仅仅是一刹的触动;但这两者又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和表层的、肤浅的一时感觉。“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纷飞”让人们看到的是一幅春已深的景象,“花满城”更是一语道出整个大自然的消息。 春深意味着春去,极盛意味着衰败,因此,传统文人对春有着深深的眷恋和嗟叹。惜春之吟多矣,不乏佳作,自然也不乏劣作。苏子惜春,以“人生”与“春深”碰撞,有着深深的生命之体悟——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 问题是:作者对于生命为什么有这样的体悟,这种体悟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苏轼诗文的评论者好以“贬谪”(或“外放”),即“官场失意,仕途多舛”来诠释苏轼诗文中流露的伤感、惆怅。苏轼于“乌台诗案”发生前的外放是否有官场失意之感?笔者认为:回答是肯定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句,该句引用汉文帝派冯唐持节到云中重新起用魏尚为云中郡守这个典故寄寓自己希望早日再次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换成大白话,即“朝廷什么时候派使者来宣布对我的再次重用呢?”,在苏轼身上,官场的失意之感由此可见一斑。《东栏梨花》一诗创作于苏轼外放徐州期间,正值他离任密州不久,而此时他已年逾不惑,自称“老夫”,自然对自己的仕途、人生有着隐隐的担忧,从而感叹时不我待,人生其短。 而实际上,仅仅以“官场失意,仕途多舛”来诠释苏轼的感伤、惆怅,乃至诠释他对生命的体悟,那是很危险的,很偏狭、浅薄的——它容易让人误以为苏轼是个一心慕求高位的“禄蠹”。宋神宗朝三位文坛奇才——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于官位不太用心,于功业特别在意”。王安石早年于地方任上政绩颇丰,名声大震,却多次拒绝上级提拔;司马光于王安石为相期间自请外放,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编撰《资治通鉴》上;苏轼和司马光一样强烈反对新法,最终也自请外放,先后到过杭、密、徐、湖等州任职。苏轼在地方任上每到一处都造福一方,不见得有非到中央任职才能实现其抱负的想法。他在杭州兴修水利;在密州捕煌抗旱,缉拿群盗;在徐州抗洪救灾并未有屈才之怨,消极之举。可见,苏轼为官志在功业,不在职位。 年逾不惑,而功业未成,自有来自生命价值方面的隐忧,而最直接、最容易挑拨那根生命价值之弦的便是“时光”。 苏子目睹东栏一株梨花,为《东栏梨花》诗一首,该诗却有那么大的感染力、震撼力,实在是因为苏子以生命写诗,一刹那的触动以整个人生为依托;而梨花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体,她以整个春天、整个大自然为背景,是整个大背景的显现。 苏子目睹东栏一株梨花,猝然与他的生命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