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宋宋慈的妻子儿子是谁宋慈(1186-1249),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乡,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唯一真实的应该是刘克庄的《宋经略墓志铭》里面对宋慈妻子描写很少只有六字,“娶余氏,继连氏” 继就是续弦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元配妻子余氏死后续了连氏。 1、宋国宝:据刘克庄《宋经略墓志铭》载,宋国宝为宋慈的长子,乡贡进士,生平事迹不详。 2、宋国子:据刘克庄《宋经略墓志铭》载,他是宋慈的次子,乡贡进士,生平事迹不详。 3、宋秉孙:据刘克庄《宋经略墓志铭》载,宋秉孙为宋慈的季子。字彝父,建阳童游里人。笃志励行,博学能文。淳祐四年(1244)甲辰留梦炎榜进士(明·万历《建阳县志·选举志·甲科》)。初知建宁县,值岁歉,悉力赈给。邑旧无城,度地兴筑。后任本郡通判,又拨余盐钱置田为修缮费。累官至朝奉大夫,尚书省主管架阁文字。入元不仕,以吟咏自娱,终于家(清康熙《建宁府志·人物·良吏》)。明嘉靖《建阳县志》卷10本传以他“入元不仕”一事将他与晋朝陶渊明(元亮)相提并论。宋秉孙的“南宋遗民”情结对他本人及其家族构成的影响尚无法考证。 4、宋学美:据刘克庄《宋经略墓志铭》载,宋学美为宋慈的长女,嫁给登仕郎梁新德。 5、宋济美:据刘克庄《宋经略墓志铭》载,她是宋慈的次女,嫁给将仕郎吴子勤。 6、宋宪、宋焘、宋湘:据刘克庄《宋经略墓志铭》载,三人均为宋慈之孙,都是将仕郎,但与宋慈三个儿子的直属关系未详。 7、宋峦:字仲山,建阳童游人,慈孙。元至正八年(1348)戊子科王宗哲榜进士。授浦城县令(明万历《建阳县志·选举志·甲科》)。宋峦为元朝建阳县唯一的进士。他与宋慈三个儿子的直属关系也不可考。 2.求柴望《江心寺》 翻译《江心寺》作者为宋朝诗人柴望。其古诗全文如下: 寺北金焦彻夜开,一山却似小蓬莱。 塔分两岸波中影,潮长三门石上苔。 遗老为言前日事,上皇曾渡此江来。 中流滚滚英雄泪,输与高僧入定回。 作者简介 柴望(1212-1280)字仲山,号秋堂,江山人。南宋嘉熙四年(1240)为太学上舍,供职中书省。淳佑六年(1246)上自编《丙丁龟鉴》,列举自战国秦昭王五十二年即丙午年(前255)至五代后晋天福十二年即丁未年(947)间,凡属丙午、丁未年份,约有半数发生战乱,意在说明"今来古往,治日少而乱日多",切望当局居安思危。由此触怒朝廷,被逮入狱,得临安知府赵与筹救助。出狱后自号"归田",隐居故里三十余年。咸淳后期蒙古军三路攻宋,望心忧国难,多次致信督师荆襄制置大使李庭芝,进御边退敌策略。德佑二年(1276),陆秀夫等拥撤退到福州的宋恭帝之弟赵昰为帝,改年号景炎,继续抗元。望不顾65岁高龄,奔赴福州,以迪功郎衔任国史编校。不久,因时局艰危,与堂弟随亨、元亨、元彪一同辞官归隐。南宋亡国后,拒绝元朝征召,吟诗填词寄托亡国哀思。世称"柴氏四隐"。 著作有《道州苔衣集》、《咏史诗》20首及词集《凉州鼓吹》。墓在今江山市长台镇高斋山下,列为江山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宋慈有后人吗宋慈没有后人。 宋慈字惠父,汉族,建阳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乡,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 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的一生当中都致力于法医鉴定,没有娶妻子,因此宋慈没有后人。 扩展资料: 宋慈在法医学理论上和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却是唯物主义倾向。在对尸体的具体检验方面,即给死者诊断死因,技术性很强,在一定程度上难于为活人诊病。 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且必须具备深厚的医药学基础,把握许多科学知识和方法。儒者出身的宋慈,本无医药学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 为弥补这一不足,他一方面刻苦研读医药著作,把有关的生理、病理、药理、毒理知识及诊察方法运用于检验死伤的实际。 另一方面,认真总结前人的的经验,以防止狱情之失和定验之误。在多年的检验实践中,力求检验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在此方面可谓不遗余力。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宋慈 4.杨修 《答临淄侯笺 是什么意思杨修 《答临淄侯笺》全文如下: 脩死罪死罪。不侍数日,若弥年载。岂由爱顾之隆,使系仰之情深邪!损辱嘉命,蔚矣其文,诵读反覆,虽讽雅颂,不复过此。若仲宣之擅汉表,陈氏之跨冀域,徐刘之显青豫,应生之发魏国,斯皆然矣。至於脩者,听采风声,仰德不暇,自周章於省览,何遑高视哉? 伏惟君侯,少长贵盛,体发旦之资,有圣善之教。远近观者,徒谓能宣昭懿德,光赞大业而已;不复谓能兼览传记,留思文章。今乃含王超陈,度越数子矣。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竦耳。非夫体通性达,受之自然,其孰能至於此乎?又尝亲见执事,握牍持笔,有所造作,若成诵在心,借书於手,曾不斯须少留思虑。仲尼日月,无得逾焉脩之仰望,殆如此矣。是以对鶡而辞,作暑赋弥日而不献,见西施之容,归增其貌者也。 伏想执事,不知其然,猥受顾锡,教使刊定。春秋之成,莫能损益;吕氏淮南,字直千金。然而弟子箝口,市人拱手者,圣贤卓荦,固所以殊绝凡庸也。今之赋颂,古诗之流,不更孔公,风雅无别耳。脩家子云,老不晓事,强著一书,悔其少作。若此仲山周旦之俦,为皆有愆邪!君侯忘圣贤之显迹,述鄙宗之过言,窃以为未之思也。 若乃不忘经国之大美,流千载之英声,铭功景锺,书名竹帛,斯自雅量,素所畜也,岂与文章相妨害哉?辄受所惠,窃备蒙瞍诵咏而已,季绪璅璅,何足以云。反答造次,不能宣备。脩死罪死罪。 作者简注: 杨修,公元一七三年至公元二一七年,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杨彪之子。生於汉灵帝熹平二年,卒于兄弟建安二十二年,年四十五岁。好学,有俊才。为曹操主薄,总和内外事皆称意。自曹丕以下,碑背有“黄绢幼妇外孙韲臼”八字。操问他作何解?修道:“黄绢,色丝也;幼妇,少女也;外孙,女子也,韲臼,受辛也;即所谓‘绝妙好辞’也。”又操平汉中欲还,出教曰:“鸡肋”他人均不解。修道:“鸡肋食之无所得,弃之则可惜,公归计决矣。”操果囬师。操因此颇疑忌,又因修为袁术之甥,恐有变,卒藉故诬杀之。修的著作,有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 5.大全之诗词对联查询其一,供参考:佳之酿文/李者也高天流云激而荡,直遮远岱掩近嶂。 千山万壑汇绿海,望之无垠苍莽壮。数峰临水照翠影,自顾而怜镜之像。 若言美景似美酒,此当应属佳之酿。【注】仲山生态森林公园,位于陕西省淳化县。 传说汉高祖刘邦之兄刘仲曾居于此山,因而得名仲山。又说,因东有嵯峨山,西为九嵕山,此山居中,序为二,因此称仲山。 主峰钻天岭海拔1600米,森林公园,峰峦叠翠,幽林穹谷,怪石嶙峋,异态秀出,原始山林氛围浓郁,黄土高原绿色明珠,避暑胜地。四季苍翠,三季有花,两季果香,一季银装,风光秀美。 6.表现徘徊不定的意思的古诗【徘徊】1.往返回旋;来回走动。 《荀子·礼论》:“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羣匹,越月逾时,则必反铅;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 杨倞 注:“徘徊,回旋飞翔之貌。”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一:“[父]即佯为贩鬻者,徘徊道上。”《儒林外史》第四七回:“ 方六老爷 行了一回礼,拘束狠了,宽去了纱帽圆领,换了方巾便服,在阁上廊沿间徘徊徘徊。”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在这条街漫步徘徊,忽然发现了通俗阅报社的招牌,挂在商场的楼上。”2.犹彷徨。 游移不定貌。《汉书·高后纪》:“ 产 不知 禄 已去北军,入 未央宫 欲为乱。 殿门弗内,徘徊往来。” 颜师古 注:“徘徊犹仿偟,不进之意也。” 晋 向秀 《思旧赋》:“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唐 柳宗元 《南涧中题》诗:“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鲁迅 《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世界上有先例,‘徘徊者变成同意者,反对者变成徘徊者’了。”3.流连;留恋。 《汉书·杜钦传》:“ 仲山父 异姓之臣,无亲於 宣 ,就封於 齐 ,犹叹息永怀,宿夜徘徊,不忍远去,况将军之於主上,主上之与将军哉!”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诗表》:“是以愚臣徘徊於恩泽,而不敢自弃者也。” 宋 苏舜钦 《沧浪亭记》:“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 沧浪 焉。” 《明史·湘王柏传》:“遇山水胜境,辄徘徊终日。” 郁达夫 《出昱岭关记》:“西看看夕阳,东望望山影,总立了约有半点钟之久,还徘徊而不忍去。” 4.安行貌;徐行貌。 汉 班固 《西都赋》:“大路鸣銮,容与徘徊。” 《文选·张衡》:“揔万乘兮徘徊,按平路兮来归。” 李善 注:“徘徊即迟迟也。 《毛诗》曰:行道迟迟。” 张铣 注:“徘徊,安行状。” 宋 苏轼 《前赤壁赋》:“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闲。” 殷夫 《独立窗头》:“新月徘徊于丝云之间,远地的工地机声隆隆。” 5.犹回环。《西京杂记》卷三:“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徧也。” 宋 王禹偁 《仙娥峰》诗:“窈窕奇峰叠古苔,望 秦岭 外势徘徊。”。 7.谁能告诉我无锡龙光塔的历史意义啊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在殿试后,无锡的吴情初步确定为状元,谁知金殿唱名时,嘉靖皇帝一听“吴情”与北方的“无情”音相仿,他认为“天下哪有‘无情状元’?”就把吴情降为第三名,成了探花。于是家乡又有为归罪于塔是实心的缘故,说什么:“龙角用以听,必须空其中”,因此地方上又集资在明代万历四年(1576年)建成了这座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并由当时常州知府施观民取名为“龙光塔”。由明代著名书画家王问(仲山)题写塔名,刻石嵌于塔的第三层东外墙,旅游特色 龙光塔从建造以来,历经沧桑,特别是清代同治四年秋,有为打着灯笼,登塔捕雀,引起了火灾,据说一连烧了三天,古塔遭到严重毁坏,虽经几次修理,未能恢复旧貌。直到1924年那次重修,把塔的主要结构改成钢筋混凝土,并在塔顶上专门铸了重1.5吨、高2.85米的铜刹,塔的高度增加到32.3米,使古塔更加稳固、壮观。1952年以来,古塔又进行了几次修理。特别是1992年在大修中,加固了飞檐和栏干,对塔的倾斜度也作了纠正,并对塔刹的避雷装置进行了整理测定,加强了塔的避雷功能,对塔身的墙面色彩也作了调整,由原来的杏黄色改成深红色,使塔的形象更为挺拔端庄,英姿焕发。 游人登临古塔,沿廊环视,无锡全市面貌一望无遗,新运河像条银色巨龙,在塔下由北赂南蜿蜒而过。运河中川流不息的船只和大桥上来往奔驰的车辆,相互交织,使为眼花缭乱。遥望各方面天,古老的梁溪像条玉链,曲曲弯弯伸向茫茫太湖,方方整整的鱼塘,如一块块明镜,沿着梁溪两岸,相连几十里。西边九龙山岗,高低起伏,如绿色的波涛,浪尖冒出一座直指天空的电视铁塔,和古塔遥相呼应,所以龙光塔不愧为观赏无锡风貌的最佳点。每逢炎夏和节日之夜,塔上彩灯齐明,远远望去,酷似一座珍珠塔,悬于高空,使为增添无限遐想。 龙光塔旁原为龙光寺。这是因塔建造的庙宇。以后一部分翻建成楼,在这些楼阁的烘托下,使古塔更显端庄。楼中大厅悬有“湖山迎爽”匾额,厅中设茶座,供游为品茗休息。在这里可以领略晚唐诗为皮日休“历山居处当天半,夏里松风尽足听”的诗意。 古代 清康熙、雍正、道光间,三次重修;同治四年(1865)十月十五日晚,塔顶毁于火。 近代 民国时,龙光寺僧于1921一1924年向祝兰舫夫妇募银重修,塔刹以铁制套座承载重1、5吨的铸铜葫芦,今存;1930年荣德生等再度捐资重修,部分构件改用混凝上。 现代 建国初,该塔曾遭雷击,先后于1952年、1954年、1975年、1995年由政府拨款重修。现建筑高32、3米,墙厚1.8米,仍为楼阁式,八角七层,砖混结构。1983年11月21日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尚在。1983年这座古塔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