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优美的语句描述鲁迅的故居到了鲁迅故居。我们一路狂奔,来不及问路就迈进了那高高的门框。一走进去就到了大厅。大厅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古色古香的木头家具,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一看就知道大文豪鲁迅小时候生活在一个生活条件优越的家庭里。 鲁迅小时候卧室里的床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雪白的蚊帐后面是一张还存留着清朝气息的、整整齐齐的木床。床底下有一个尿壶,但怎么看都像一个地震仪。也许是上面的四条飞龙让我产生了联想吧!爷爷说那张床设计得太精致了,就拍了许多照片。 三味书屋是鲁迅的学习天地。细心的我发现,鲁迅的课桌上刻着一个“早”字。因为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被先生骂了一顿,就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提醒自己早点到校。这个办法真好!回去我也在桌子上刻一个吧! 2.游鲁迅故居作文游鲁迅故居革命,鲜红的革命。 他,骨头最硬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他的本质写照,他就是鲁迅,鲁迅的精神就是——硬。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鲁迅故居,这里充满着鲁迅的思想,鲁迅的心声,走在古老的石板上,是凹凸不平的感觉。 四周掩映着古老的绿树,阳光透过绿树,零零碎碎的金光洒在了石板上,异常斑驳。烘托出一份陈旧而又优雅的意境。 我呼吸着鲁迅先生留下的足迹与气息,我听到了,他对世界的呐喊与倾诉。在看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我不禁想到了他的作品:《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调明朗活跃,前半篇,他回忆儿时在百草园中经历的愉快童年,而三味书屋则是描述鲁迅先生在学堂中度过的学业生活,封建学术,无情束缚了当时儿童内心自由的本质。 很喜欢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在这本书中,鲁迅先生有着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控诉,对受迷信影响妇女的同情……一篇篇文章,辛辣的讽刺,鲁迅敢于直抒自己的论点,淋漓尽致,正人君子,卑鄙小人。那个用人血浸湿的馒头,庸医的草菅人命,从古至今,引经据典,在鲁迅的文笔中,清晰可见。 怀揣这一份隐秘的向往,我走入了鲁迅的旧屋,虽是旧屋,但仍是井井有条,一尘不染。昏暗的灯更显示出了一份文笔的闲情逸致。 令我最难以忘怀的是鲁迅的书屋,他的学习之地,静静地沉浸着,文字的熏陶,艺术的美丽直至鲁迅的学才,都让我大为感叹,我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着欣赏的眼神。朦胧中,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在书桌上专心致志的学习,那份对文学的热忱,那对黑暗社会的憎恶都深深刻进了他的书中,他的书,是深的,这份奥秘,也许就为我们读者的心灵。 走出了旧屋,我仍意犹未尽,便又转入了鲁迅亲人以及他所居住过的大房中。餐厅、大厅、刺绣房,每一处都令我记忆犹新。 抚摸着那精致的花雕,我的内心投入了一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鲁迅的精神永远是直的,他将战场搬到了他那支挥动的笔上,刺虐了黑暗社会中正人君子的黑色心灵,压迫人民,欺压百姓,鲁迅的文章就清晰的现出了这个场景。然而,许多人开始疯狂的报复,压迫鲁迅,但是我们的鲁迅先生不曾放弃,他认为,治疗人的疾病并没有用,一定要治疗人的内心。 坚强的精神使他仍执着写着自己的作品,直到死去……妈妈的叫喊声使我从自己的世界走了出来,一份执着的信念仍在我心中回旋荡漾着,一份温热在我心中升高。那是鲁迅先生的灵魂。 迈着轻快的脚步,我走出鲁迅故居。天已黑了,但我的心并没有黑,因为,我的心灵已受到了鲁迅文笔的熏陶,精神的慰藉,此刻,正是一片光明…。 3.关于去鲁迅故居的作文绍兴鲁迅故居的院落很深。 看过好多间屋子,拐过好多条小过道,才走进鲁迅的童年乐园百草园。 园子里已有不少游人,多是大人,也有几个孩子。 园子很小,很普通,生长着与别处一样的树、一样的草、一样的菜苗,但游人却看得很认真、很投入、很虔诚。大人们读过很多鲁迅著作,吸取过鲁迅精神的营养,一走进鲁迅故居,就生出一种神圣感,一种崇拜心情,即是这片小小百草园,也视为一块圣地。 孩子们似乎耐不住过分肃穆的气氛,有些不安分了。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本不相识,但互相递了个眼神,便一下沟通,于是挣脱被大人牵着的手,亲密地走在一起,像左邻右舍的同伴,像同窗共读的好友。 他们先瞅了一会儿各种各样的树,又蹲下用细树枝打探菜畦边的小洞子,又拥到墙边翻砖头、瓦片,拨动密实的草丛。大人多熟读过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道孩子们的心事,他们定是在寻找曾给童年鲁迅带来过乐趣的桑葚、皂荚、蟋蟀、斑蝥、蜈蚣,还有那条传说中的美女蛇,都会心地笑了。 孩子们的家长即刻告诫他们,别忘了在小本本上记些什么,以便回去写好作文。孩子们不理睬,仍专心地寻找着。 忽然,有几只麻雀飞来,停在枝头,冲着游人喳喳叫了几声。这里的麻雀似乎习惯了人来人往的环境,一点儿不怕人。 戴小红帽的男孩惊喜地说:“麻雀,麻雀!”于是,孩子们迎着麻雀欢跃起来。麻雀本是很平常的小鸟,随处可见,可这是百草园里的麻雀呀,是鲁迅描述过的麻雀呀!麻雀飞去了,小红帽望了会儿麻雀飞去的方向,对童伴说:“鲁迅小时候不机灵,不会捉麻雀。” 小红帽的妈妈听了,觉得儿子在众游客面前,竟说出这样的话来,似乎对鲁迅有些不敬,可见平日教子无方,有些难堪,打了儿子一巴掌:“你胡说些什么呀!”儿子不服,争辩说:“是鲁迅自己说的,他半天只捉了三四只,润土的父亲半天就捉了几十只。”大人们都劝解妈妈,孩子不是胡说,鲁迅的确是这样讲过的。 妈妈不好意思地笑了。大人、孩子怀着同样热爱鲁迅的心情,千里迢迢来寻找鲁迅,大人看到的是伟大,孩子们看到的是平凡,在孩子们心里,鲁迅是和他们一样喜欢玩乐的孩子,是他们的好伙伴。 走出鲁迅故居,要去三味书屋,看鲁迅少时读书的地方。小红帽和妈妈又归于和好,手牵手走在最前边,小声说着什么。 也许妈妈觉得,刚才在百草园里,本不该与儿子发生那场小小的冲突,他们来寻找的都寻找到了,他们寻找到的都是真实的。 4.给鲁迅故里写的欢迎词鲁迅故里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叫朱,大家可以叫我朱导。 就由我来做你们的一天导游吧!绍兴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是桥乡、水乡、酒乡,鱼米之乡,拥有 东方威尼斯 之美誉,绍兴还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大名鼎鼎的陆游老先生,擅长书画的徐文长老先生。 今天,我们就去游赏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故居 鲁迅故里。 踏着脚下的石板路,顺着弯弯曲曲的小道来到了第一站:鲁迅住居跨入大门绕过德寿堂,又一个观览亭展现在我们面前,两旁的屋檐下挂着一排齐齐的红灯笼,沿着小路走去,马上来到了鲁迅先生的卧室,在床前的小桌上,摆满了鲁迅先生的笔墨,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在此写就。 把目光转向床,里面隐约可见鲁迅先生的凉席和枕头,十分俭朴。继续大步向前走去,游客们,这就是小堂前,这是周家吃饭会客之处。 穿过一条阴暗的羊肠小道,来到鲁迅家的厨房,向里望去,里头摆满了古代烧饭的工具,古老的大锅上早已斑痕累累,落满灰尘。绕过一扇门,眼前豁然开朗,这便是百草园。 红漆的栏杆,绿色的草木,成片成片的,灿烂的阳光照射在树叶上,晃动着的叶片若暗若明,光彩夺目。阳光还穿过茂密的叶片,在地上留下了个斑斓的图案,百草园中种满了白菜,这是鲁迅小时候玩耍、嬉戏的地方,小时候,鲁迅在百草园中捉蛐蛐,拔何首乌,四季都因百草园带来了快乐的每一天,因此鲁迅先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在百草园的出口处,有个石像老奶奶在给她的小外孙讲故事,手中的蒲扇扇啊扇,逼真极了,跟随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也去看看三味书屋吧。 走过小桥,桥下的涓涓细流缓缓地流淌着,溪水绿得深邃而稳重,这种色彩与两岸的树木的绿色成了鲜明的对比。树木是浓淡相杂的颤动着的绿,而溪水却是凝固一般的绿。 一条乌蓬船慢慢滑过水面,不小心打破了水面的平静,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就如一幅凌空展开的画卷一般。走过小桥, 三味书屋 四个大字有力地嵌在凹凸不平的石墙上,进了三味书屋,思任堂三个大字映入眼帘,三个字下方挂着画与对联,令大家闻到了一股浓浓的文学气息,再进去些,正中悬挂着 三味书屋 匾额,是由梁同殊所提写。 紧接着来到了鲁迅的座位,座位上刻有一个 早 字。关于这个 早 字,还有一个小故事哩。 一次,鲁迅为了给生病的父亲买药,因故迟到,被老师狠狠骂了一顿,鲁迅便在桌上刻下了一个 早 字,勉励自已不要迟到。说到这儿,不得不提鲁迅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为鲁迅打下了很大的文学基础,我们好像看见寿老先生一手捧书一手拿着戒尺的样子。 走出百草园的大门,来到了 咸亨酒店 ,门口立着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已,大家可以进店尝尝他爱吃(2016最新云南丽江古城导游词)的茴香豆和绍兴黄酒,品尝绍兴美食。 时光在流逝,鲁迅之游一日游在欢笑声中结束了,入口广场的墙上的鲁迅先生目光炯炯,神态庄重,手中的烟头依旧未灭,那沉思的面孔,一看就知道是在构思文章。 游客们,鲁迅故里之游是不是很充实呢?!欢迎你们再度光临!!!!! 鲁迅故里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胡珂羽,是带大家游玩鲁迅故里的导游。 大家和我一起去瞧一瞧那里的美丽风光吧!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嵌在一块灰色光滑的石碑上的四个黑色大家:是“鲁迅故里,”上面还有坑坑洼洼的图片,石碑前面有孔乙己等四人雕像,我给你们十分钟时间快快合影拍照。 现在大家再和我一起去游赏一下鲁迅祖居吧!鲁迅祖居里面是鲁迅以前家,里面有少爷房间、少爷书房、卧室、琴室、厨房…… 大家走出鲁迅祖居,去看看对面的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时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但是鲁迅的课桌上雕刻着一个“早”字,“早”字是因为有一次他的父亲生病了,他一大早就匆匆地跑到药铺里去为父亲买药,然后再把药煎好,才去读书,结果上学迟到了,还被教授打了几下,后来他就在课桌上雕刻了一个“早”字,心想以后不能迟到了。 现在我们去百草园看看吧!走进百草园的大门可以看见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那里是鲁迅小时候玩耍的地方……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鲁迅故里游览结束了,欢迎下次再来细细流泻,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