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没有有关泰州的传说和诗句古镇黄桥,最让人心灵震撼的地方莫过于“牛皋洗马池”了。 据说当年抗金英雄牛皋将军率部到了黄桥,人疲马困。突然前面的头马兴奋地嘶鸣。疲惫的士兵定睛一看:啊,好美的一条河啊!水面轻雾袅袅,如梦如幻;碧水轻流,如丝如絮。水中游鱼,有的嬉戏追逐,如一群群冥顽的儿童;有的或沉或浮,如树枝上飞飞落落的小鸟;还有的在沉思默想,似乎在思考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河底招摇的水草,如轻柔的丝带随着流水的韵律曼舞;粒粒卵石,点缀于青沙之中,如晴朗的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两岸杨柳依依,如少女的绿裙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士兵们因此精神大振。 这时传来牛将军的命令:“就地造饭,宿营休息”。于是士兵们烧饭烧水、搭建帐篷,纷纷忙碌开来。 战马则在溪边“一”字排开,低头畅饮。饮水完毕,牛将军和士兵们各自拿出马刷,给马儿梳洗起来,从马背到马脚,从马头到马尾,洗得干干净净,梳得顺顺溜溜。梳洗之后的战马精神振奋,嘶鸣之声此起彼伏,整个河边一片欢腾。 从此这条河也就有了一个光荣的名字------“牛皋洗马池”。 千年过去了,“牛皋洗马池”并没有什么大变,只是河边多了一块石碑。石碑正面书法家用隶书大书“抗金英雄牛皋洗马处”,一笔一画,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表达了书法家对牛皋将军的崇敬之情。石碑背面是用狂草疾书抗金英雄岳飞的《满江红》中的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书法家也是“壮怀激烈”,以狂放不羁之笔法,将牛将军的英勇豪迈之气、爱国忠贞之情、急切报国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到这些,震撼油然而生。 千年过去了,“牛皋洗马池”的池水依旧是那么清澈,整个蓝天都融入了池水之中,白云在水中缓缓地飘流。池边的杨柳依旧是那么轻柔,那轻飏的身姿和池中飘忽的水草构成了一幅绝美的自然画。这时阳光下那些遐想的小鱼小虾被我徘徊的身影惊动了,急忙从长满绿苔的鹅卵石中跳着游出来。我不想打破这里的宁静与安详,就让历史在这里沉睡吧。 然而就在我回头的刹那,却发现这平静的池水蓄积了太多的历史。不必说牛将军的冲天豪气和神勇威武,也不必说抗金英雄们碧血丹心和英勇忠愤;就是那些和将士们一起驰骋沙场、出生入死的马匹,和那曾经让英雄和马匹精神振奋的清甜爽口的河水,也足够让你体味历史的博大与深邃了。 诗句:“莫道江南花似锦,溱潼水国胜江南” “水上狂欢到溱湖,百舸争流看会船” 2.关于泰州黄桥的来历,诗句,故事古镇黄桥,最让人心灵震撼的地方莫过于“牛皋洗马池”了。 据说当年抗金英雄牛皋将军率部到了黄桥,人疲马困。突然前面的头马兴奋地嘶鸣。 疲惫的士兵定睛一看:啊,好美的一条河啊!水面轻雾袅袅,如梦如幻;碧水轻流,如丝如絮。水中游鱼,有的嬉戏追逐,如一群群冥顽的儿童;有的或沉或浮,如树枝上飞飞落落的小鸟;还有的在沉思默想,似乎在思考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而又百思不得其解。 河底招摇的水草,如轻柔的丝带随着流水的韵律曼舞;粒粒卵石,点缀于青沙之中,如晴朗的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两岸杨柳依依,如少女的绿裙在微风中轻轻摆动。 士兵们因此精神大振。这时传来牛将军的命令:“就地造饭,宿营休息”。 于是士兵们烧饭烧水、搭建帐篷,纷纷忙碌开来。战马则在溪边“一”字排开,低头畅饮。 饮水完毕,牛将军和士兵们各自拿出马刷,给马儿梳洗起来,从马背到马脚,从马头到马尾,洗得干干净净,梳得顺顺溜溜。梳洗之后的战马精神振奋,嘶鸣之声此起彼伏,整个河边一片欢腾。 从此这条河也就有了一个光荣的名字------“牛皋洗马池”。千年过去了,“牛皋洗马池”并没有什么大变,只是河边多了一块石碑。 石碑正面书法家用隶书大书“抗金英雄牛皋洗马处”,一笔一画,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表达了书法家对牛皋将军的崇敬之情。石碑背面是用狂草疾书抗金英雄岳飞的《满江红》中的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书法家也是“壮怀激烈”,以狂放不羁之笔法,将牛将军的英勇豪迈之气、爱国忠贞之情、急切报国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看到这些,震撼油然而生。千年过去了,“牛皋洗马池”的池水依旧是那么清澈,整个蓝天都融入了池水之中,白云在水中缓缓地飘流。 池边的杨柳依旧是那么轻柔,那轻飏的身姿和池中飘忽的水草构成了一幅绝美的自然画。这时阳光下那些遐想的小鱼小虾被我徘徊的身影惊动了,急忙从长满绿苔的鹅卵石中跳着游出来。 我不想打破这里的宁静与安详,就让历史在这里沉睡吧。然而就在我回头的刹那,却发现这平静的池水蓄积了太多的历史。 不必说牛将军的冲天豪气和神勇威武,也不必说抗金英雄们碧血丹心和英勇忠愤;就是那些和将士们一起驰骋沙场、出生入死的马匹,和那曾经让英雄和马匹精神振奋的清甜爽口的河水,也足够让你体味历史的博大与深邃了。是的,人民和英雄创造了历史,这固然不能忘记;但那些承载历史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同样值得我们铭记。 3.有关泰州的传说升仙桥 泰州八字桥南边有座升仙桥,听老年人说原来并不叫这个名字,后来怎么叫升仙桥的呢?这里面还有一段来历哩! 有一天,从玉皇宫里出来一个花子,衣裳没纽,肚子一血汩淋落,好不膻人。 爱看热闹的人都围住花子望。花子也不理会,径直往八字桥南边的桥上跑去,一头睡倒在桥顶上的土地庙里,嘴里不住地喊:“你舔我渡(肚)!你舔我渡(肚)!”望的人一个个都来了气,你肚子又是血又是脓的,哪个去舔你的肚子,顶多用个东西同你揩揩,这就是了一得的了!就在大家生气的当儿,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跑过来一条大黄狗,伸出舌头直接在花子肚子上舔,等到把血啊脓啊舔得差不多了,才摇头摆尾地从土地庙里走了出来。 有人跟在后面望,心里话,这狗子才馋哩!谁知狗子没有跑上几步,就四脚腾空,一会儿工夫就在上了天。等到望不见狗子,大家掉过头来再望望花子,花子也不见了。 这时候有人醒悟过来了:原来花子说的不是“你舔我肚”,而是“你舔我渡”。大家这才知道花子是神仙下凡,从此,大害就称这座桥叫升仙桥因为它是神仙升天的地方。 至于它原来的名字呢,隔了那么多年,人们却再也记不起来了。 泰州兴化戴南护国寺 位于兴化城东南45公里的千年古镇———戴南,镇区中心有一条东西向长约400米的老街“护国街”。 它得名于街上一座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刹———“敕封护国寺”。 这是目前兴化境内保存最为完好、最为古老的一座乡镇佛教庙宇,是兴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敕封护国寺始建于唐,扩建于宋,重修于明清。清《(嘉庆)东台县志》记载:该寺建于宋,是一座千年古刹。 现存大雄宝殿和天王殿仍保持明清建筑风格。寺庙前后三进,山门殿单檐歇山屋面,四角起翘,有斗拱,门额上刻“敕封护国寺”。 相传,唐贞观十九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征东,在率亲兵巡视辽水(今辽河)入海口时,突遭高丽大将盖苏文袭击,太宗坐骑受惊迷途,后辗转迁延千里,藏匿于海滨一荒村———七星庄(即戴家泽,时属淮南道海陵县,现戴南镇。)一破败小庙中,才得以保住性命。 贞观二十年(647年)春,李世民敕令尉迟敬德于七星庄原破败小庙处监建禅寺,并亲笔题“护国寺”,以旌表“护佑大唐国”之功。该寺原弥勒韦驮神龛上方木匾镌有“上刹建自大唐”等字样。 寺内的宋、元石础门墩,鸟兽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些历史的遗物,见证着寺庙的过去。 天王殿前还有一块唐王跪过的拜石,膝窝深深,虽经千年岁月风尘的洗礼,仍以醒目的痕迹,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那段英雄末路、铁马金戈的历史。男儿膝下有黄金,何况是当年贵为天子的唐太宗李世民!那一声轰然下跪,从历史的隧道中隐隐传来,叩击着我们的耳鼓,回眸四望,寺院无语,殿宇不言,静穆中我们感到了一种分量。 护国寺的香火能延续至今,离不开历代有识之士的呵护,对寺里的自然和文化遗存,他们可谓殚精竭虑,无所不用其极。早在北宋天圣年间,护国寺扩建时,天王殿东侧一棵皂荚树占据了地盘,为保护这棵唐代参天古皂荚树(现已不存),庙内僧人及当地群众,没有轻易砍树建殿,而是将殿宇西移2米多,形成山门殿、天王殿及大雄宝殿不在同一条中轴线上的佛教寺庙建筑布局上的独特现象。 护国寺建庙保树的做法,成了千古传颂的佳话及后人学习的榜样。 。 4.七言诗句带“水”字的古诗词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春江晚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亲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斜晖脉脉水悠悠。 《梦江南》温 庭 筠 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雁门太守行》李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锝《竹枝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国山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梦江南》 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浣溪沙》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都给你贴上,你只选七言诗吧。 5.关于泰州名人的资料泰州名人有:张怀瓘、胡瑗、王艮、黄龙士、郑板桥、刘熙载、吴嘉纪、梅兰芳、丁文江、朱东润、丁西林、吴贻芳、刘国钧、高二适等等。 1.张怀瓘 张怀瓘,扬州海陵(今江苏泰州市)人。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 开元年间,拜翰林院供奉,迁右率府兵曹参军。对自己书法十分自负,自称:“正楷、行书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书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南宋学者陈思所著《书小史》称其“善正、行、草书”。没有手迹存世。 著有《书议》《书断》《书估》《画断》《评书药石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文字论》等,为书学理论重要著作。 2.施耐庵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 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市大丰区),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36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族迁白驹场、施家桥。 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3.梅兰芳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4.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5.高二适 高二适(1903-1977),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兴泰镇小甸址人(解放前属江苏东台)。原名锡璜,中年曾署瘖盫,晚年署舒凫。 斋号证草圣斋、孤桐堂。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其善书法,尤擅草书。 1963年经章士钊引荐,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在文史哲、诗词、书法的研究和创作方面成果卓著。 著有《新定急救章及考证》、《校录》、《刘宾客辨易九流疏记》、《高二适书法选集》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高二适 百度百科-郑板桥 百度百科-梅兰芳 百度百科-施耐庵 百度百科-张怀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