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祭灶诗全文和注解,谢谢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吕蒙正 全文如下: 祭灶诗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白话译文: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 这是写腊月送灶。民间送灶都要供麦芽糖,意思是把灶王爷的嘴粘上,“上天言好事”,但是作者连麦芽糖都买不起,只有清茶一杯,青香一柱,就算是完成礼仪了。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既然没有麦芽糖,那么灶王爷就一定会说话了,那我求他说什么呢?就求他对玉皇大帝说,人间的文章是最不值钱的。 2.祭灶节有哪些习俗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曰。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云“与其媚于奥,宁媚与灶”。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 的。 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 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特粘),现在统称麻糖。该食品既甜又粘。 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粘住,免生是非。 3.《祭灶词》的翻译古代腊月二十四日左右,灶王爷将要朝见天帝说说人间事。 (灶王爷)以云为车以风为马(在人间)逗留片刻,家家户户用(装满酒的)杯子和(装满食物的)盘子来使祭祀灶王爷的典礼丰富。猪头炖得烂烂的,两条鱼烧得鲜美可口,豆沙做得甘甜细美,糕点团子做得粉嫩。 (家中)男子斟酒祭献,女子则回避开去,用把酒洒在地上和烧纸钱的方法来使灶王爷开心。(灶王爷):丫鬟们和内人的争吵你就当没听到,猫和狗打斗的丑陋行为你不要生气。 等您酒足饭饱后送您登上天门,家事长长短短的就求您不要再说了,乞求取得(来年的)生意兴隆等您回来分给您。 4.【描写我国传统习俗的诗句】1`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3`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6`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7`中庭地白树栖鸭,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社日,六畜祭祀2.元宵,看花灯3.除日,贴春联4.重阳,扫墓5.重阳,登高6.端午,赛龙舟7.中秋,赏月中秋: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历代诗人着力描写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诗章中,有记录各种传统习俗的,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可谓五彩纷呈.腊月廿五日,人们开始打扫卫生,以迎新春.清代诗人写道:“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年末岁尾,百姓希望来年五谷丰登,有“祭灶”风俗.晚清诗人罗昭隐这样描述:“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除夕守岁,一家人开怀畅饮,团圆取乐,共祝新年.宋代席振起在《守岁》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岁尾年初,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元代诗人赵孟頫在《岁月》中说:“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落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描写春节喜庆气氛者,王安石可算写到极致,他的《元日》诗脍炙人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文天祥:“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七夕: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5.腊月二十三的诗句关于腊月二十三的诗句有: 《庚子送灶即事》 鲁迅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小年》 文天祥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祭灶词》(节选) 范成大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拓展资料: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传统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 中雷即土神。 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6.关于风俗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其实这方面的诗挺多的,好好看看。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全国放假一天;春节(农历新年),全国放假三天;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中国青年节(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中国**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记者节(11月8日)。 人大代表提出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 没办法,字数太多,无法显示,只能这样了。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 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 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 7.描写我国传统习俗的诗句1`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 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 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 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 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 7`中庭地白树栖鸭,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社日,六畜祭祀 2.元宵,看花灯 3.除日,贴春联 4.重阳,扫墓 5.重阳,登高 6.端午,赛龙舟 7.中秋,赏月 中秋: 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历代诗人着力描写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诗章中,有记录各种传统习俗的,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可谓五彩纷呈。 腊月廿五日,人们开始打扫卫生,以迎新春。清代诗人写道:“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 年末岁尾,百姓希望来年五谷丰登,有“祭灶”风俗。晚清诗人罗昭隐这样描述:“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除夕守岁,一家人开怀畅饮,团圆取乐,共祝新年。宋代席振起在《守岁》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岁尾年初,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元代诗人赵孟頫在《岁月》中说:“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落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 描写春节喜庆气氛者,王安石可算写到极致,他的《元日》诗脍炙人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文天祥:“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8.描写中国传统习俗的诗句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2、《元日》 宋代: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3、《清明》 唐代: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4、《青玉案·元夕》 宋代: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焰火像是东风吹散了的千树繁花,纷纷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坠落。豪华的马车满路飘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5、《蜀中九日 》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9.腊八节诗句 谚语一,关于腊八节的诗句有哪些? 1、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2、《腊八粥》一阳初复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节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赏佳品达妙门,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3、已卯腊八日雪为魏伯亮诗 (元) 虞集 官桥柳外雪飞绵,客舍樽前急管弦。 僧粥晓分惊腊日,猎围晨出忆残年。 白头长与青山对,华屋谁为翠黛怜。 惟有寒梅能老大,独将清艳向江天。 4、《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5、晋人裴秀,四言《大腊》:“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 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 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 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 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 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 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 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 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 6、《腊节》 [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7、《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8、《腊八粥》 [清]李福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 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 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 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 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 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 9、《腊八》 [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10、《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二,腊八节谚语1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老北京俗语 意思是说到了腊七腊八,就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能把耐寒的寒鸦儿冻死。只要在这天早晨喝了腊八粥,就会一冬天不冻手脚。 寒鸦 俗名:白脖子老鸹、白颈子老鸹。 分类:雀形目、鸦科、鸦属 体形中等偏小,有一白色领圈、胸、腹等亦白色,余部全黑,易与其他鸦类区别。 后颈、颈侧、上背及胸、腹部均苍白色,其余各部均黑色;头顶、后头以及翅上的内侧覆羽均带紫色亮辉,余羽均闪着绿蓝色反光。头侧和耳羽杂有白色细纹。 鸣声很单调,较短促而尖锐,喧闹不堪。2 ”腊八腊八,冻掉下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腊八.腊八,有的,腊八,没有的,哈撒腊八,祭灶,新年快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妈子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