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天伦之乐的宋词1、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 一作:溪头)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3、感皇恩·一个小园儿 宋代:朱敦儒 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 花竹随宜旋装缀。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 等闲池上饮,林间醉。 都为自家,胸中无事。 风景争来趁游戏。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 洞天谁道在、尘寰外。 译文 一个两三亩地的小园儿,随方位地势之所宜,随品种配搭之所宜,栽花种竹,点缀园子。 槿树篱笆茅草房屋,便有了山家的风味。栽花艺竹之余,词人小具杯盘,徐图一醉。 总却世事营营,胸中没有半点挂虑,自然容易心与景浃,感受到外间景物欣然自得,好象都争先恐后来取悦于人似的。称心如意的度过余日无多的暮景。 在这个人间洞天里度此余年,就好像尘世之外。 4、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宋代: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译文 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 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 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5、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元代:卢挚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 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 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译文 柳树萌芽,像飘浮着一层嫩绿色的轻烟。 梨花似雪,参差地交杂在柳枝中间。柴门外狗儿在叫,茅屋顶上燕了呢喃。 一对白发的农家老夫妻正围着老瓦盆饮酒用饭。桑林外,一位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头上斜插着花枝在荡秋千。 她转眼注视多时,大概是赞叹我这个行路之人,坐在马上吟哦诗篇。 二、描写一家人天伦之乐的诗词歌赋1、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白话释义: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2、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忸村》杜甫 白话释义: 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作一只鱼钩。 3、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进艇》 杜甫 白话释义: 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身着布衣,深情地牵引着老妻乘上小艇,在浣花溪上鼓棹游赏,清澈的溪水在阳光下荡漾着波光,不远处,孩子们在水里无忧无虑地洗澡嬉戏。 扩展资料: 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 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 同时又是曲牌名。属南曲羽调。 三、描述“天伦之乐”的句子有哪些1.《新正重华宫侍皇太后宴》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元正大礼贺慈宁,翌日重华凤辇停。 左右承颜娱永昼,曾元绕膝乐家庭。 盆中茂树万年柏,阶际才舒两叶蓂。 小部梨园呈法曲,致辞总是祝修龄。 2.《清平乐 子 祝福 薛子余弄璋》 年代: 金 作者: 段成己 东君调度。错怨春迟暮。 一叶兰芽今始露。香满君家庭户。 抱看玉骨亭亭。精神秋水分明。 自是人间英物,不须更试啼声。 3.《喜子邲登第》 年代: 宋 作者: 葛立方 吾家五世十三人,况撷舟枝撼月轮。 庆历贤科开后裔,隆兴儒业继前尘。 泥金帖报家庭喜,烧尾筵张帝里春。 从此传蔗应未艾,桂香应已袭天伦。 四、描写天伦之乐宋词1、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扩展资料: 《清平乐·村居》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平乐.村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