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元曲和宋词一样每个曲牌

1.元曲和宋词的不同点、相同点

相同点:都是带韵的文体体裁,或者说是广义的词。

不同点:宋词严谨,里面要很仔细的去押韵,还要考虑字节,还有固定的格式。按现代人看来就是“死板”。有的词分阙,有上阙,中阙和下阙;而有的词就直接分为上下阙了。字数有规定。少于五十多个字的叫小阙,在五十和九十八之间的叫中阙,多于九十八个字的叫长阙。

唐诗主要分为无言诗和七言诗。这你应该懂吧?

元曲是元朝人在宋词的基础上形成了,句子更灵活,生活气息更浓重,更接近口语化的词。是元人在高压统治下,以民间生活和事情为主要描写对象有文学作品,为后来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怎么区别元曲与宋词

元曲是在宋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它们的体裁十分相似.要想从体裁上具体来区分宋词和元曲,首先是看它的标题用的是词牌还是曲牌,像问题中的这首《天净沙》就属于曲牌;当然也有些曲牌也见于词牌,这时就要比较词与曲的句法,相对而言,词句用字字数要求比较严格,同一词牌相同位置句子的字数无差别或差别不大,且很少使用“衬字”,而曲句正好相反,可以大量加入衬字,往往原本三五字的句子,可以扩展到十数字.另外就是用韵不同,词的用韵依然沿用诗韵,有平上去入之分,而曲的用韵,采用的是十三辙的中原音韵,没有入声韵.。

3.怎么区别元曲与宋词

元曲是在宋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它们的体裁十分相似。

要想从体裁上具体来区分宋词和元曲,首先是看它的标题用的是词牌还是曲牌,像问题中的这首《天净沙》就属于曲牌;当然也有些曲牌也见于词牌,这时就要比较词与曲的句法,相对而言,词句用字字数要求比较严格,同一词牌相同位置句子的字数无差别或差别不大,且很少使用“衬字”,而曲句正好相反,可以大量加入衬字,往往原本三五字的句子,可以扩展到十数字。另外就是用韵不同,词的用韵依然沿用诗韵,有平上去入之分,而曲的用韵,采用的是十三辙的中原音韵,没有入声韵。

4.元曲跟宋词的相似部分和不同部分

相同点:词与散曲在本质上都属于诗,它们都 既可唱可咏,又同样要倚声填词,合辙押韵,讲究形、音、意的俱现。词和散曲产生后都走了一条由俗到雅,由民间而人文人的道路。不同点:一词和曲在内容上的区别

词与散曲,共主体并不属于浴文学,它们反映的大都是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和思想情趣。只有少数表现人民痛苦的作品,这是值得注意的。

就内容而言,宋词一般反映了:1.爱国的激情和抗敌的壮志。2.都市的繁荣和个人的享乐。3.世情的感伤和归隐的清高;4.丧国的悲恸和人民的痛苦。

二,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1词贵雅,曲尚俗。 2词贵含蓄,曲尚显露

三,形式上:1词分一段,两段,三段,四段,曲只有两段 2曲有衬字,词无衬字

5.宋词和元曲都是长短句,那么宋词与元曲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宋词元曲都是一种曲词形式,可略比作现代的歌词。

他们的区别。

1.从形式上来比较,元曲的格律定式更为严密,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从内容而言,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而在元代这个读书人地位急剧下降的年代,元曲是作为表达不满情绪,抨击社会黑暗的手段而存在的。内容表现上更为辛辣直接。

当然,他们年代的不同也是区别之一。

以下是宋词和元曲的介绍,供参考。

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6.怎么区别元曲与宋词

元曲是在宋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它们的体裁十分相似。要想从体裁上具体来区分宋词和元曲,首先是看它的标题用的是词牌还是曲牌,像问题中的这首《天净沙》就属于曲牌;当然也有些曲牌也见于词牌,这时就要比较词与曲的句法,相对而言,词句用字字数要求比较严格,同一词牌相同位置句子的字数无差别或差别不大,且很少使用“衬字”,而曲句正好相反,可以大量加入衬字,往往原本三五字的句子,可以扩展到十数字。

另外就是用韵不同,词的用韵依然沿用诗韵,有平上去入之分,而曲的用韵,采用的是十三辙的中原音韵,没有入声韵。

7.元曲和宋词的异同(各6条)

二、词和曲在形式上的同异 曲和词同属长短句,但散曲的句子长短更为参差。

词和曲(分散曲与剧曲——杂剧、传奇中的唱词部分)在当时都是合乐能唱的歌词;其句式从一字到七字以至八、九、十、十一、十二字。但一字句到七字句是基本句式,八字句不是四加四成句,便是三加五成句,余可类推。

这是词和曲在形式上相同的地方。但同为长短句式,也有相异之处: 1、词分为一段(或称片、遍、阕)二段、三段、四段,而以二段为最多。

曲通常只有二段。如曲牌同为[满庭芳]如是二段的,即是词,如是一段的,即是曲。

(此调词、曲名同,实异) 2、曲有衬字,词一般没有衬字,故《词律》等书,可以规定某调是多少字,如[十六字令],即十六个字,[念奴娇]亦称[百字令),即一百个字。但曲有衬字,即正格(正字) 之外。

而加衬字可多可少,大抵散曲加衬较少,剧曲加衬较多,甚至有一支曲衬字多于正文的。衬字的大量使用,是散曲句式加长的根本原因。

例如关汉卿在[一枝花]《不伏老》套中将原有的两句十四字,加衬字后增至五十三字之多:“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凭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恁子弟每谁教你”“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均为衬字)衬字越多,音节便越急促,有助于增强感情抒发的力度。如果去掉这些衬字,曲中描写的生动性、感情烘托的程度和所表达的内容,便会大大削弱。

加添衬字,一般不宜超过正字的字数,但王和卿的《百字知秋令》,曲字定数39,衬字却多至61。全首的衬字大大超过曲字的定数,这种情况为诗词所未见。

衬字一般不要求平仄,它可以是虚词,也可以是实词;既可以用在句首,亦可以用在句尾(或词头词尾)。总之是以配调演唱适度,不妨碍调中正字的吐音清晰为原则。

3、词韵通常可用清戈载的《词林正韵》,它分十九部,平声、上去、入声各部分押。曲通常用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共分十九部,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押,入声则分别归入、平、上、去,像现在的普通话那样。

还有,词韵疏(小令亦较密),一般不大换韵;曲韵密,句末大都押韵。曲一支都押—个韵部,还可以重韵。

词并非句句押韵,隔句或隔多句押韵较为常见,并且词中还可换韵。散曲则用韵较密,几乎要求句句用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这首曲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出须句句押韵(u韵)并一韵到底外,还能够分析出散曲韵律上的两个特点:其一,平上去三声通押(曲无入声),而不像词那样细分平仄。其二,不避重字重韵,如“苦”字在句尾出现两次,这在词里是非常忌讳的。

这种用韵的灵活性,使散曲更具有顺口、动听的声韵之美。 4、曲不但有衬字,而且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这是曲律的规定。

可增句的共有十四调:[正宫]的[端正好][货郎儿]、[煞尾];[仙吕]的[混江龙]、[后庭花]、[青哥几];[南吕]的[草池春]、[鹌鹑儿]、[黄钟尾];[中吕]的[道和];[双调]的[新水令]、[折桂令]、[梅花酒)、[川拨棹]等。增句多少,不大有限制,如[混江龙],有增至数十句的,竟成为长达千字的长歌。

散曲在字数、句数和调数方面的上述特点,既增加了曲子的生动灵活,又可扩大曲体所表达的内容,体现出散曲比词在体制方面的长足进步。 5、句式长短与音乐情调有关系。

词的句子从一字句可至十字句(甚至有“十一字句”之说),九、十字句如辛弃疾《粉蝶儿》:“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曲的句子则更长,特别表现在套曲中,最长可达三十字(仅见于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散套中一例),二十字左右的长句常可见到,如王廷秀的套曲[粉蝶儿]《怨别》:“愁的是雨声儿淅零零落滴滴点点碧碧卜卜洒芭蕉。

则见那梧叶儿滴溜溜飘悠悠蔼蔼纷纷扬扬下溪桥。见一个宿鸟儿忒楞楞腾出出律律忽忽闪闪串过花梢。

不觉的泪珠儿浸淋淋漉漉扑扑簌簌媪湿鲛绡。”(短句例从略) 句式的或长或短,亦反映了词和散曲在音乐上和情调上的特点:一般地说,短句连属,韵位密集,则拍节急促,易表达激越的感情,长句相接,则调式沉缓,气势平和。

短句连属的,如辛弃疾《水龙吟》:“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词中,四字句相排,三字句随后,一句两顿,句句进逼,生动地体现出词人那种孤愤叹惋之情,千百年来,使无数文人读后为之震憾!此外,贺铸和张孝祥的《六州歌头》词和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曲,也都借助音乐上高昂亢奋、拍节急促的调子反映出了崇高的爱国激情。长句相接的,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及上文所举王廷秀的套曲《怨别》,都使人感到一种哀怨沉缓的情调。如果将以上这两种句式互相配合,即长短句相间,缓急相谐,则易包容丰富。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