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知道古诗《苔》的翻译文苔 [作者]:袁枚[年代]:清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从以上所述,可知这首短诗含意实在丰富,就如从一粒沙照见大千世界。袁枚还另有一首咏苔五绝:「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青苔从来没有见识过斜阳之美,诗人是为之可惜还是庆幸呢?又或者,如夏虫之不可语冰,青苔是永远不会明白斜阳的艳丽是怎么回事! 生命有大有小,生活有苦有甜。人生的进程中,有完美,也有残缺。 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无名花不会因为别人在意与否,就不敢拨开初艳的花蕊;蒲公英也不会因为历程的艰险,就不离开那安全的母体,去走进飘萍的流浪。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牡丹有牡丹的热闹非凡,苔花有苔花的安然自在;我们虽然不知道将来的结局会怎样,但仍要如这花儿一样,尽可能把自身那微弱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只是一朵微小的苔花,却也要象牡丹那样,开的阳光灿烂,开的芳香怡人!花朵虽香,凝聚的是众人的汗水,我不敢独享,更不敢窃自欣喜,我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 2.《苔》袁枚古诗诗意一、译文 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二、原文 清代·袁枚《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扩展资料 赏析: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这首短诗含意实在丰富,就如从一粒沙照见大千世界。无名的花,悄然地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地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3.古诗 《苔》 意思一、译文 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不会开花的。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二、原文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三、作者出处 清代诗人 袁枚 《苔》 扩展资料一、作品赏析 生命在于绽放。 正如诗中所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就算是白天太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苔花也依旧楚楚盛开。 花之为花,或者说苔花之为苔花的意义就在于盛开极致绽放,正如人生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绽放。 生命无轻微。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虽然长得卑微的如米这么小,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它依然能够像牡丹花意义,极致的盛开。 苔花如米小是苔花的自然生长状态,自然生命属性,然而,它如牡丹花般盛开是对自然生命的超越。 二、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 4.跪求古诗归雁 译文您没说清楚是谁的诗,下面的供参考: 归雁 钱起 潇湘①何事等闲回, 水碧沙明②两岸苔。 二十五弦③弹夜月, 不胜④哀怨却归来。 【注释】 ①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等闲:轻易、随便。 ②水碧沙明:《太平御览》卷六五引《湘中记》:“湘水至清,……白沙如雪。”苔 鸟类的食物,雁尤喜食。 ③二十五弦:指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 ④胜(音升):承受。 【评析】 诗咏“归雁”,雁是候鸟,深秋飞到南方过冬,春暖又飞回北方。古人认为鸿雁南飞不过衡阳,衡阳以北,正是潇湘一带。诗人抓住这一点,却有撇开春暖北归的候鸟习性,仿佛要探究深层原因,一开头便突发奇问:潇湘下游,水碧沙明,风景秀丽,食物丰美,你为什麽随便离开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来呢? 诗人问得奇,鸿雁答得更奇:潇湘一带风景秀丽,食物丰美,本来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灵在月夜鼓瑟,从那二十五弦上弹出的音调,实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简直承受不住,只好飞回北方。 钱起考进士,诗题是《湘灵鼓瑟》,他作的一首直流传到现在,算是应试诗中的佳作。中间写湘灵(传说是帝舜的妃子)因思念帝舜而鼓瑟,苦调清音,如怨如慕,结尾“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尤有余韵。这首七绝,则把“湘灵鼓瑟”说成鸿雁北归的原因。构思新奇,想象丰富,笔法灵动,抒情婉转,以雁拟人,相与问答,言外有意,耐人寻绎,为咏物诗开无限法门。 【归 雁】 杜 甫 春 天 万 里 客 , 乱 定 几 年 归 ? 乱:指安史之乱。 肠 断 江 城 雁 , 肠断:特别悲伤。 高 高 向 北 飞 。 背景提要:春天来了,望见北去的大雁,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散译:春天来了,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最让我悲伤的是,连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飞去,而我却挪不动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