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渔歌宋词

1.有关太湖文化的诗词渔歌或田园生活的古诗词

太湖秋夕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梦魂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王昌龄:(约698-756),唐京兆长安(今属陕西省)人。字少伯,开元进士,曾任江宁丞。为盛唐边塞诗派著名诗人。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题 太 湖

天帝何时遣六丁,凿开混沌见双青。

湖通南北澄冰鉴,山断东西列画屏。

掩雨龙归霄汉暝,网鱼船过水云腥。

乘风欲往终吾老,角里先生在洞庭。

杨基:(1326-1378后)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吴县(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山西按察使。兼工书画,与张羽、高启、徐贲称明初“吴中四杰”。有《眉庵集》。

泛 太 湖

野坫投荒三四间,渡头齐放打鱼船。

数声鸿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

吴昌硕:(1844-1927)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别名缶庐、苦铁,十七岁以字行,浙江省安吉县人。清末任江苏安东(今江苏涟水)县令一月,后寓上海,为我国近代艺术大师。工诗、书法和国画,擅写石鼓文,尤精金石篆刻。三十岁始作画,以写意花卉、蔬菜为主,山水、人物亦偶为之,他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大。曾创立杭州西泠印社,出任第一任社长。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

太湖孝子鱼传说

古时候的一个冬天,天气十分寒冷,连太湖也冰封了,不少渔船被冻在太湖里不能移动了。

有一只渔船,住着母子两个人。由于接连几天冰不化,船不能动,船上一点吃的也没了。母亲躺在船上卧病不起,实在饿了,就叫儿子抓条鱼吃,填填肚子。儿子看看冰冻的太湖和生病的母亲,就咬咬牙脱下身上的衣裳,破冰下水捉鱼。在湖里摸了很长时间,全身冻得发紫,好不容易捉到一条鱼。他爬上船穿好衣服,正要杀鱼,只见这条鱼双眼流泪,像是在哀求放了它。

儿子看看生病的娘,母亲又病又饿,等着给烧点鱼汤喝喝,再看看双眼流泪的鱼,看看实在下不了手。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个办法,他自说自话拿起菜刀,把鱼剖成两半,一半是留着五脏六肺的,一半光是肉。他把有内脏的一半,放进湖里,对它说:“鱼呀鱼,你有五脏六肺,回到水里去寻活路吧!借你的半身,我要去救救娘亲的命,请你原谅我。”奇怪,那半片鱼,好像通了人性。一会儿,摇头摆尾地游了开去。小伙子很高兴。连忙把另一半烧了汤,端给娘吃了。娘喝了鱼汤,肚子也不饿了,病也渐渐地好了。娘也乐,儿也乐。

过了几个月,渔民们发现太湖里多了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鱼,它宽如手掌,但只有半个脑袋一只眼睛,没有椎骨肋刺,浑身透明,可以看见五脏。更稀奇的是,鱼身的一面只有一层簿皮,另一面却是雪白的肉,---这叫啥鱼呀?后来渔民听到这母子俩讲的故事,深受感动,恍然大悟,就把这种鱼叫作“孝子鱼”。直到今天,太湖里还有这种鱼!

太湖春晓

游完梅园上太湖,满目清翠满眼波,心旷神怡好去处,乾隆也曾六停步!

明月初尝碧螺春,

西山梅海艳若云;

轻歌曼舞恍若梦,

吴侬软语添温馨。

浮生半日轻松过,

碧水云天一身轻。

太湖晚唱

乌 篷 唉 乃 太 湖 东,

向 晚 青 葭 向 晚 风。

一 曲 菱 歌 春 水 上,

碧 波 如 酒 夕 阳 红。

七绝·吟太湖

碧水天连向太湖,几家灯火棹船孤。

清波盘古多情泪,万种嫣柔品道吴。

2.

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

予:我

少时:年轻时

汩:漂泊

于:在

世俗:与今意同

颇:很

有:与今意同

所:助词

为:作为

晚:年老的时候

而:表修饰

悔:后悔

之:代词,代有所为这件事

然:但是

渔歌菱唱:代指诗词

犹:仍然

不:不能

能:能

止:停止

合起来

我年轻时在世俗漂泊,很有些作为(联系到是为这本书作序,所以应该是说在诗词上有作为),年老的时候很后悔。但是我仍然不能停止诗歌这些小道。

3.渔舟唱晚的相关诗词

滕王阁序

[唐] 王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咏鄱阳湖组诗之一:

渔舟唱晚

余亚飞

水畔暮山衔夕阳,

归舟返棹沐霞光;

渔歌阵阵相呼应,

声响调高传远方。

4.渔歌傲秋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

《江上》是一首写景之作。

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这首曲勾画了一幅秋末江边日落图,表现了作者归隐后的平淡闲适生活。 《天净沙 秋思》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5.渔歌子,诗词

渔歌子的诗意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

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

披着绿色的蓑衣,

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

1、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着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2、西塞山:浙江湖州。

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鳜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6、箬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7、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8、不须:不一定要。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