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涧上唐诗

1.滁州西涧古诗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1、带韵译文 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地涌来, 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2、通俗译文 我独爱那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树荫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的漂浮着。 滁州西涧》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2.鸟鸣涧古诗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注释】

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

涧:夹在两山间的小溪。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

月出:月亮出来。

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

【译文】

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赏析】

关于该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该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3.滁州西涧古诗

滁州①西涧②

独怜③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④深树⑤鸣。

春潮⑥带雨晚来急,

野渡⑦无人舟自横⑧。

注释

①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

③独怜:独爱,一种对幽草的独情。

④黄鹂,黄莺。

⑤深树,树荫深处。

⑥春潮:春雨。

⑦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⑧横:指随意漂浮。

译文

1、带韵译文

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地涌来,

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2、通俗译文

我独爱那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

树荫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

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

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的漂浮着。

4.【鸟鸣涧古诗】

鸟鸣涧 【唐】王维 王维鸟鸣涧书法帖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 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出来. 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 时:时而,偶尔. 桂花:木犀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 惊:惊动,惊扰. 闲:安静. 编辑本段作品译文 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竟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山涧中时不时地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静”,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 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5.滁州西涧古诗

原文: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作者非常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小诗。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滁州西涧

6.唐诗 咏风,王勃所咏之风是什么样的风

此篇所咏的“凉风”,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咏风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7.滁州西涧古诗

原文: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作者非常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小诗。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滁州西涧。

8.徐州西涧这首古诗描写的画面是什么

楼主啊!题目都打错了好吧!不是《徐州西涧》,是《滁州西涧》好吧!

无语。。哎。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韵译

第一句: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第二句: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第三句:春潮伴着夜雨地涌来

第四句:渡口无人船只自在地浮泊

描写的画面:诗歌描写了滁州西涧幽寂的风景:清幽的芳草在涧边寂寂地生长着,幽草附近,有深密的树林,林中有黄鹂在鸣唱。傍晚之时,春雨急骤,涧中之水横冲直撞奔突而流,野外的渡口一片安详,周围了无人踪,只有渡船横在河中。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春游西涧时所见到的暮春景色。描写了郊野渡口实情实景,也是诗人当时处境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希望能帮助连诗题都弄错的楼主。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