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中有多少咏南京的诗啊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没有到过南京,但他有五首赋咏南京的诗。 南京是六朝故都,江东繁华之地。到刘禹锡的时代,这个城市已不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了,它已荒落得差不多成为一个“空城”。 有人写了五首关于南京的诗:《金陵五题》,刘禹锡有感于这个废弃了的故都,也和作了五首。这里我选录了二首。 “山围故国”二句是白居易极为赞赏的,认为是“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的佳句。这个故国空城,现在只被山围潮打,不必说出寂寞,已写出了它的寂寞。 到了夜晚,城里有些什么?还象当年一样的有灯火楼台、清歌妙舞、彻夜热闹吗?没有了。有的只是当年的明月,还在从女墙上照连城来。 诗人说“过女墙来”,这是城里人的语气。夜深了,惟有旧时月色,还象当年一样地照进城来。 可知这是一个“空城”。淮水是指秦淮河,不是淮河。 朱雀桥边、乌衣巷口,是以王导、谢安为代表的六朝豪门大族的聚居地点。刘禹锡想象中来到这里一看,只见桥边野草开花,巷口夕阳斜照。 当年在王、谢家厅堂前结窝栖宿的燕子,倒也还在,不过它们现在已飞到普通老百姓家里去了。 两首诗都用“旧时”,今昔盛衰的对比就明白了。 旧时月色,所照临的是什么?诗人没有说。旧时的燕子,当年曾飞入王、谢家的堂前,而现在的燕子则飞入了寻常百姓的屋里。 前者是含蓄的对比,后者是正面叙述的对比。 唐人绝句,一般说来,都不难理解。 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例如王之涣的“黄河直上白云间”、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人人都爱读,人人都以为好,可见人人都懂得。其实不然,即使是一首二十八字的七言绝句,各人的理解也不会完全一样。 现在选讲刘禹锡这两首诗,我打算以《乌衣巷》这首诗来作例子,搜集宋元以来许多人的解说,看看各人的理解有多少差距。 宋人蔡梦弼的《草堂诗话》和蔡正孙的《诗林广记》都引用了刘斧的小说《青琐摭遗》,来说明这首诗的本事:“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为业。 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妪,皆衣皂,引榭至所居,乃乌衣国也。 以女妻之。既久,榭思归,复乘云轩泛海,至其家。 有二燕栖粱上,榭以手招之,飞至臂上,取片纸,书小诗系其尾曰:“误到华胥国里来,玉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去无消息,洒泪临风几百回。 '来春,燕又飞来榭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真数’合,如今暌远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雁飞。'至来岁,燕竟不至。 因目榭所居为乌衣巷。刘禹锡有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 这是一个毫无历史知识的妄人胡诌出来的故事。他把王、谢改为王榭,作为一个人的姓名。 又把乌衣说成是乌衣国,而乌衣又是燕子的别名。最后又引了刘禹锡这首诗,仿佛以为刘禹锡这首诗所咏的就是这个故事。 幸而这个故事编得太离奇了,稍有历史知识的读者不会受其欺哄,因而它没有给后世留下影响。 “世异时殊,人更物换,岂特功名富贵不可见,其高名甲第,百无一存,变为寻常百姓之家。 ……朱雀桥边之花草如旧时之花草,乌衣巷口之夕阳如旧时之夕阳,惟功臣王、谢之第宅今皆变为寻常百姓之室庐矣。乃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风人遗韵。”这是宋人谢枋得《唐诗绝句注解》中的评语。 “此叹金陵之废也。朱雀、乌衣,并佳丽之地,今惟野花夕阳,岂复有王、谢堂乎!不言王、谢堂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 后人以小说荒唐之言解之,便索然无味矣。”这是明人唐汝询《唐诗解》的解释。 他以为王、谢住宅,依然存在,不过已为寻常百姓所居,燕子虽然还是飞来栖止,但已不是飞入王、谢堂前,而是飞入寻常百姓之家了。“小说荒唐之言”,即指刘斧的《青琐摭遗》。 对于这一解释,吴昌祺的《删订唐诗解》批了一句:“此解最是胜叠山(即谢枋得)。”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云:“言王、谢家成民居耳,用笔巧妙,此唐人三昧也。”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以上诸家的解释,互有同异。 谢解以为王、谢第宅已百无一存,旧时燕子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人家。唐、沈二家以为王、谢第宅犹在,但已为寻常百姓所居。 施氏之意,以为王、谢家已经式徽,但还住在这屋子里。燕子虽然仍入此堂,可是此堂已不属于豪门大族,而沦为一寻常百姓的住宅了。 一般人读此诗,对这第三、四句,从来不深入分析。总的体会,都以为作者借燕子来反映南京的盛衰。 至于诗人笔下的那些燕子,到底是飞来原处呢,还是飞到别的屋子里,也没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谢枋得的讲法,还是一般读者所理解的。 自从唐汝询指出了此诗的“托兴玄妙处”,于是许多人若有所悟,觉得这是诗人的曲笔。原来这些燕子,今天飞进去的老百姓的堂屋,仍是从前王、谢家的堂屋。 诗句“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能讲作“飞到别处去了”。三百年来,许多人都以。 2.唐诗300首有多少提到了南京,具体哪些啊唐诗三百首里,讲到最多的不是当时的首都西安,而是南京。写西安的有8首,写南京的至少有9首,他还没有进一步统计。 而且,写西安的8首名篇中,有3首都是写大明宫。写南京的唐诗则不一样,除了大地名“金陵”外,还有很多小地名,如秦淮河、台城、朱雀桥,乌衣巷、长干里……“翻开唐诗三百首,地名出现最多的是南京。” 据说,唐朝诗人李白非常佩服南朝的谢朓。谢朓有两句诗非常有名,就是写南京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城市。李白则写过《长干行》,“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写的是城南的长干里。 唐代诗人崔颢也写有《长干行》。崔颢的《长干行》说:都说南京人是大萝卜,你看这个小伙子,心思细腻得很。姑娘问他是哪里人,他回答“我是这里的人,我们从小不认识”,言外之意:相逢恨晚啊,我们终于见面了…… 南京是产生唐诗名篇的沃土,这片土壤有生活,有情感,有文化积淀,所以容易产生名篇。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刘禹锡《金陵怀古》)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 《长干行》 唐 李白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登金陵凤凰台》唐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古诗句中含有“南京”二字的句子南京是历代文人墨客怀古之地,众多著名文人在南京留下了经典佳句。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京作为当时的都城,许多文人已在此留下名句,以谢朓的《入朝曲》最为著名。 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唐代,是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王昌龄能在名家如林的盛唐赢得“诗家天子”称号,是何等不易!王昌龄别称“王江宁”,史载他是江宁(即南京)人,至少在他四十岁左右曾经做过七八年江宁县丞。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描绘江南绮丽风光的诗歌,诸如《芙蓉楼送辛渐》、《采莲曲》等,是诗史上难得的佳制。 “诗仙”李白一生中曾多次来金陵游历或暂住。 第一次是他出蜀后不久,诗人年方二十六岁。最后一次是他被流放夜郎之后,途中遇赦回来,往返于金陵、当涂一带。 不久,病逝于当涂。李白在金陵留下了不少佳作,其中《登金陵凤凰台》、《长干行》脍炙人口。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诗圣”杜甫也曾来金陵。凤凰台附近的一条小巷金粟庵,就得名于杜甫的诗作。 杜甫二十几岁时漫游金陵,遍访名胜古迹。他最难忘怀的是作为瓦官寺三绝之一的顾恺之大型壁画“维摩诘居士像”。 他的友人江宁许八见他如此钟爱此画,就送给他一份此画的临摹本。杜甫写了一首五言长律《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甫昔时尝客游此县,于许生处乞瓦官寺维摩图样。 志诸篇末》。后来金陵人根据杜甫诗意,建金粟庵,并把附近的一条小巷叫作金粟庵。 唐代还有许多诗人咏过金陵。诗人崔颢游览了长干里、横塘。 写下了两首《长干曲》。此曲接近民歌,淳朴生动,一如口语:“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九江:泛指长江水系) 诗人韦庄的《台城》也是历来公认的佳作:“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刘禹锡写《金陵五题》,其中《石头城》和《乌衣巷》影响最大。 石头城 乌衣巷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杜牧也在金陵留下名篇。他的《泊秦淮》写道: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凄迷的景色与淡淡的哀愁,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另一首《江南春》绝句描写了南朝佛寺之盛: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李商隐的诗涉及南京的有《咏史》、《南朝》等。 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南朝》一诗则揭露了统治阶级沉缅女色、骄奢淫逸以致亡国灭身:“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敌国军营漂木秭,前朝神庙锁烟禖。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宋代诗人对金陵也非常注目,在众多诗人中,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与金陵的关系最为密切,写了不少咏史诗和风景诗。他写金陵的词也很有特色。 《桂枝香·金陵怀古》一首历来最为人称道,叹为绝唱。 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北宋集大成的词人周邦彦,近四十岁时任溧水县令(溧水县属南京),受到当地百姓的称颂。他在这期间,颇多诗词佳作,其中以《西河·金陵怀古》最著名。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也曾三次来到当时称为建康的南京,留下优秀诗篇。1178年,五十五岁的陆游登上了建康赏心亭,不禁浮想联翩。 想当年孝宗与金人议和,自己曾上书朝廷,主张迁都建康、以待恢复。今日又到建康,触景生情,写下了七律《登赏心亭》:“……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泪已流。” 南宋另一著名诗人杨万里,与陆游、尤袤、范成大齐名,并称“南宋四家”。 其诗自成一家,时称“杨诚斋体”。绍熙二年(1191年),杨万里到建康任职(江东转运副使)两年,写下了不少赞美山水园林、风土人情的诗篇。 “金陵六月晓犹寒,近北天时较少喧。打尽来禽那待熟,半开萱草已先翻。 独龙冈顶青。 4.古诗句中含有“南京”二字的句子南京是历代文人墨客怀古之地,众多著名文人在南京留下了经典佳句。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京作为当时的都城,许多文人已在此留下名句,以谢朓的《入朝曲》最为著名。 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唐代,是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王昌龄能在名家如林的盛唐赢得“诗家天子”称号,是何等不易!王昌龄别称“王江宁”,史载他是江宁(即南京)人,至少在他四十岁左右曾经做过七八年江宁县丞。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描绘江南绮丽风光的诗歌,诸如《芙蓉楼送辛渐》、《采莲曲》等,是诗史上难得的佳制。 “诗仙”李白一生中曾多次来金陵游历或暂住。 第一次是他出蜀后不久,诗人年方二十六岁。最后一次是他被流放夜郎之后,途中遇赦回来,往返于金陵、当涂一带。 不久,病逝于当涂。李白在金陵留下了不少佳作,其中《登金陵凤凰台》、《长干行》脍炙人口。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诗圣”杜甫也曾来金陵。凤凰台附近的一条小巷金粟庵,就得名于杜甫的诗作。 杜甫二十几岁时漫游金陵,遍访名胜古迹。他最难忘怀的是作为瓦官寺三绝之一的顾恺之大型壁画“维摩诘居士像”。 他的友人江宁许八见他如此钟爱此画,就送给他一份此画的临摹本。杜甫写了一首五言长律《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甫昔时尝客游此县,于许生处乞瓦官寺维摩图样。 志诸篇末》。后来金陵人根据杜甫诗意,建金粟庵,并把附近的一条小巷叫作金粟庵。 唐代还有许多诗人咏过金陵。诗人崔颢游览了长干里、横塘。 写下了两首《长干曲》。此曲接近民歌,淳朴生动,一如口语:“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九江:泛指长江水系) 诗人韦庄的《台城》也是历来公认的佳作:“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刘禹锡写《金陵五题》,其中《石头城》和《乌衣巷》影响最大。 石头城 乌衣巷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杜牧也在金陵留下名篇。他的《泊秦淮》写道: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凄迷的景色与淡淡的哀愁,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另一首《江南春》绝句描写了南朝佛寺之盛: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李商隐的诗涉及南京的有《咏史》、《南朝》等。 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南朝》一诗则揭露了统治阶级沉缅女色、骄奢淫逸以致亡国灭身:“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敌国军营漂木秭,前朝神庙锁烟禖。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宋代诗人对金陵也非常注目,在众多诗人中,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与金陵的关系最为密切,写了不少咏史诗和风景诗。他写金陵的词也很有特色。 《桂枝香·金陵怀古》一首历来最为人称道,叹为绝唱。 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北宋集大成的词人周邦彦,近四十岁时任溧水县令(溧水县属南京),受到当地百姓的称颂。他在这期间,颇多诗词佳作,其中以《西河·金陵怀古》最著名。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也曾三次来到当时称为建康的南京,留下优秀诗篇。1178年,五十五岁的陆游登上了建康赏心亭,不禁浮想联翩。 想当年孝宗与金人议和,自己曾上书朝廷,主张迁都建康、以待恢复。今日又到建康,触景生情,写下了七律《登赏心亭》:“……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泪已流。” 南宋另一著名诗人杨万里,与陆游、尤袤、范成大齐名,并称“南宋四家”。 其诗自成一家,时称“杨诚斋体”。绍熙二年(1191年),杨万里到建康任职(江东转运副使)两年,写下了不少赞美山水园林、风土人情的诗篇。 “金陵六月晓犹寒,近北天时较少喧。打尽来禽那待熟,半开萱草已先翻。 独。 5.在唐诗中所提及到南京地名,列出那句诗【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题金陵渡】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6.古诗中的金陵是现在的哪里“金陵”原本是钟山最早的名称,后来成为南京的地名。 刘宗意指出,陵,作为名词有二义。一为《说文解字》上讲的“大阜”,就是较高的山。 二是借用为帝王的坟墓。古人把山陵比作最高统治者,帝王的去世称为“山陵崩”。 帝王坟高起像一座山,建坟往往是在帝王活着的时候,为避不吉,讳称为陵或山陵。 他介绍,在“因山立号”说中,“金陵”原是山名,“陵”作“山陵”解。 金 金陵 陵,就是现在的钟山,又称蒋山、紫金山。《舆地志》说:“蒋山古曰金陵山,县之名因此山立”。 当时很多地方都以山名做地名,陵就是山,金陵就是金色的山。 在“金陵”之后加一个“山”字,已是后来的习惯了,古时应该就是叫金陵。 钟山顶上的岩石泛紫色,类赤,所以称金陵,其名因山石颜色而来,而其实山上并无金矿。“金陵”之“金”,作金色解,其实是指铜的颜色,而非黄金。 铜也称赤金,我们现在把纯铜称为紫铜。这与后人称其为紫金山是一样道理。 当然,如果要按现在的认识,就应该是“铜色之山”了。 “金陵”二字最早用于城名是在战国时期。 古代地方志记载,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杀越王无疆,尽取越国夺取的吴国的地域,而在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称为金陵邑,或石首城。那时的钟山叫做金陵山,它的余脉小山都还没有自己的名字,石头山当时是金陵山余脉的一部分,所以这座建在石头山上的城邑就被命名为“金陵邑”。 唐代《建康实录》对此有明确记载:“因山立号,置金陵邑”。 南京的众山属宁镇丘陵,这一带山岭都不算高,400米以上的就更少,钟山以海拔448米高度雄居第一,相对而言,可谓巍巍钟山了。 高山对人类生活有很大影响。原始崇拜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高山崇拜。 原始人认为,高山是神灵的居所,也是人类与天神沟通的途径,它具有神秘和灵验的特性。 所以人类一直对高山满怀敬畏之情。 各地区居民在自己生活的区域选择一座 金陵 高山作为崇拜对象,以满足心灵的寄托。古人把一个地区有联系的众山之首称为“祖山”,作为地区的标志,钟山就具有这样的地位,它是南京地区居民心目中的圣山。 钟山的古称“金陵”在这一地区是神圣的。楚国地名往往用“陵”,就是高山崇拜的必然结果。 楚威王选用祖山为邑立名,符合古人命名城邑的习惯。 当时的“金陵邑”只是个具有军事意义的小城堡,城市虽然规模不大,但它却是南京设置行政区划的开始,也是南京称为“金陵”的发端。 而由于“金陵邑”险要的地理位置,随着此地影响力的越来越大,“金陵”之名也越叫越响。 7.描写南京的唐诗年代】:唐 【作者】:杜甫 【题目】:进艇 【内容】: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题目】:梅雨 【内容】: 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题目】: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内容】: 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 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华阳春树号新丰,行入新都若旧宫。 柳色未饶秦地绿,花光不减上阳红。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 万国同风共一时,锦江何谢曲江池。 石镜更明天上月,后宫亲得照蛾眉。 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 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 锦水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 四海此中朝圣主,峨眉山下列仙庭。 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 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 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 万国烟花随玉辇,西来添作锦江春。 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 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年代】:唐 【作者】:杨夔 【题目】:寄当阳袁皓明府 【内容】: 高人为县在南京,竹绕琴堂水绕城。 地古既资携酒兴,务闲偏长看山情。 松轩待月僧同坐,药圃寻花鹤伴行。 百里甚堪留惠爱,莫教空说鲁恭名。 【年代】:唐 【作者】:郑巢 【题目】:送人南游 【内容】: 南京路悄然,欹石漱流泉。 远寺寒云外,扬帆暑雨前。 雁行回晓岫,蜃色上湖田。 更想清吟处,多同隐者眠。 8.古诗词或历史故事里出现过的南京地名,请附出处\原地名和现地名都”,是一座名闻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以诗言志,兴怀感物,将南京的一点一滴尽入诗中。 且不说气势雄伟、龙蟠虎踞的钟山、长江,壮美秀丽的的六朝石刻,壮观宏大的明城垣,即便是古巷小境、寻常巷陌,说不定都可以在古诗词中寻到它的痕迹呢。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唐诗人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一千三百多年后,南京依然保留留有乌衣巷和朱雀桥的地名。同样,秦淮、石头城、台城、桃叶渡、凤凰台……这些古迹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供我们寻觅历史的踪迹,品味古城的变迁,追溯文化的源流,发思古之幽情。 [桃叶歌] 东晋--王献之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 桃叶渡 桃叶渡为南京古名胜之一、金陵四十八景之列。 桃叶渡之名的由来,要追溯到东晋时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住淮水南乌衣巷内,他常在这里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他有一首《 桃叶歌》,其中所说的渡,即桃叶渡,当时因秦淮河上已设浮航(东城航),献之迎接 桃叶无需用船。 六朝以来,许多文人墨客来此揽胜对渡赋诗。随着秦淮风光带的建设,“ 桃叶临渡”这一景点已再现游人眼前。 [地址] 位于淮清桥边,十里秦淮与古表溪水道合流处。今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 (吴敬梓故居内,桃叶渡8号) [线路] 夫子庙风景区,4路,7路,40路,44路,49路,304路,夫子庙站。 [长干行] 唐---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订弄表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 长干里 《建康实录》中记载:古代南京人,称“山陇之间曰‘干’,建业南五里有山冈,其间平地,庶民杂居。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并是地里名。 小长干,在瓦宫南巷,西头出江”“金陵南郭群山环之,而雨花峰为最大,其脊曰石子冈,即古之大长干也。稍西曰小长干,吴立大市,晋瓦宫寺适当其地。” 长干里地势高亢,雨花台陈于前,秦淮河卫其后,大江护其西,又是秦淮河的入江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秦、汉、六朝时期,长干里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是著名的商业区和货物集散地。 [地址] 长干里是南京古代著名的地名,遗址在今内秦淮河以南至雨花台以北,雨花台到长干桥一带。 [线路] 游2路、2路、16路、26路、33路、49路、802路、814路、816路、新善线、新九线,中华门内或雨花路站。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之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白鹭洲与凤凰台 白鹭洲原为古代靠秦淮河口的一个沙洲。 后江流改道,白鹭洲与陆地相连。现在的白鹭洲公园紧邻夫子庙,历史上称为徐太博园,徐中山园、东园,是明初中山五徐达王府的东花园。 东园定名为白鹭洲,始于民国初年,其原因在于湖中有洲,四面环水,洲边多植芦苇,秋日时有水鸟白鹭飞来,与原长江边的白鹭洲相像,墨客骚人在此观景畅饮时,为了让名园平添诗情画意,故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诗句,名之曰“白鹭州”。 凤凰台位于城内西南隅的一座山岗上,其遗址就在现今花露北岗一带。 建于南北朝刘宋暑期。相传有凤凰翔集于此,因筑台而称凤凰台。 由于凤凰台是六朝胜迹,为历代文人墨客悼古吟咏之所,特别是李白晚年,于唐上元二年(761年),也就是去世前一年,还登凤凰台,抒发历史的慨叹。从此,凤凰台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在六朝胜迹中闪烁生辉。 至南宋,历经数次重建,最终圮废。今有来凤街、凤台路。 [地址] 白鹭洲:古洲名,为江边沙洲,不是现在的白鹭洲公园。 凤凰台:古台名,故址在今集庆门附近,南京市秦淮职业学校(原四十三中学)内。 (花露北岗21号)。 [线路] 白鹭洲:夫子庙风景区,44路、304路,平江府路。 凤凰台:35路,集庆门站;14路、19路、21路、75路、80路、81路、305路,集庆门站。 [金陵五题--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乌衣巷与朱雀桥 乌衣巷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夫子庙文德桥边,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乌衣巷得名于三国时吴曾在此扎营,吴兵皆穿乌衣。 六朝时,成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为纪念王导、谢安,在乌衣巷东建有来燕堂,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仕子游人不断。 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地方。 朱雀桥为东晋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在今中华门内,已不存。 人们为追忆朱雀桥,往往把镇淮河当作昔日的朱雀桥,不知有多少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