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宋闰

1.(悯农)属于唐诗还是宋词

“悯农”,即怜悯农民之意。

古代很多诗人写过《悯农》诗,流传比较广泛的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还有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悯农》诗等。【名称】悯农 【年代】唐代 【作者】李绅 【体裁】五言古诗 李绅《悯农》一 【原文】 悯农 chú hé rì dānɡ wǔ , 锄 禾 日 当 午 , hàn dī hé xià tǔ 。

汗 滴 禾 下 土 。 shuí zhī pán zhōnɡ cān , 谁 知 盘 中 餐 , lì lì jiē xīn kǔ 。

粒 粒 皆 辛 苦 。 李绅《悯农》二 【原文】 悯农 chūn zhǒnɡ yī lì sù , 春 种 一 粒 粟 ,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

秋 收 万 颗 子 。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 四 海 无 闲 田 , nónɡ fū yóu è sǐ 。

农 夫 犹 饿 死 。 李绅《悯农》三 【原文】 悯农 lǒnɡ shànɡ fú lí ér , 垄 上 扶 犁 儿 , shǒu zhǒnɡ fù chánɡ jī 。

手 种 腹 长 饥 。 chuānɡ xià zhī suō nǚ , 窗 下 织 梭 女 , shǒu zhī shēn wú yī 。

手 织 身 无 衣 。 wǒ yuàn yān zhào shū , 我 愿 燕 赵 姝 , huà wéi mó nǚ zī 。

化 为 嫫 女 姿 。 yí xiào bù zhí qián , 一 笑 不 值 钱 , zì rán jiā ɡuó féi 。

自 然 家 国 肥 杨万里诗《悯农》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2.有没有写周瑜的唐诗啊,我最喜欢他了,比诸葛强多了

正统之争正是三国历史历来为人观注,民间与史学中人物变形殊甚的根本原因之一。

魏晋期间还好,士大夫玄风吹拂,崇尚个性,因此在臧否人物上比较宽容和超然,很少将人分为善恶壁垒分明的两极,正统之争在这一时期并不完全对立。 唐时虽有争执,但也不算苛烈。

正统之争在唐诗中可稍见端睨,诗圣杜甫尊魏为正统,《过南岳入洞庭湖》中有云“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帝子留遗恨,曹公屈壮图。”

与此同时,杜甫对诸葛亮极为推崇,这应当与是否正统无关,源于诗圣的忧国忧民,与诸葛亮名相事迹有一脉相通处。 除杜甫外,有小杜之称的晚唐诗人杜牧也曾有诗句,“乌林芳草远,赤壁健帆开。

往事空遗恨,东流岂不回。” 即尊曹魏一脉,那么论赤壁时不是高歌胜者的大捷,而更多惋惜战败者的遗恨。

杜牧还曾调侃周瑜道,“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鹊春深锁二乔。”

(一说本诗作者李商隐) 令周瑜完胜的锦上添花之东风,成了无此不成龙的点晴之风。诗人一时起意的调侃也许就是罗贯中的灵感来派,一代鬼才借此灵机以生花妙笔将火烧赤壁的首功归了孔明的东风。

而在此之前的所有史志里,诸葛亮与赤壁之战间并没有什么大干连。 与老杜、小杜相反,也有其他唐朝诗人极赞赤壁一战周瑜的赫赫战功,其中最出名的诗人是与诗圣齐名的诗仙李白

在《赤壁歌送别》中李白写道,“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二龙争战显然分指曹操与周瑜,周瑜更胜了曹操,是为龙中之龙。 唐诗中还有其他以赤壁一战明确贬曹的,如胡曾 《咏史诗·赤壁》,“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 殷尧藩 的《襄口阻风》,“ 雪浪排空接海门,孤舟三日阻龙津。

曹瞒曾堕周郎计,王导难遮庾亮尘。”陆龟蒙 的《算山》 ,“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

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 孙元晏 《吴·赤壁》,“ 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

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在称颂赤壁威名外,也有独慕周瑜名将风彩的诗句。

包括杨巨源 的《上刘侍中》,“ 风景佳人地,烟沙壮士场。幕中邀谢鉴,麾下得周郎。”

以及刘长卿 的《送崔使君赴寿州》,“仲华遇主年犹少,公瑾论功位已酬。” 李九龄 《读三国志》则将瑜亮做了并列,“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周瑜与孔明,一名将一名相,这是唐时的定位。 综合以论,唐诗中相对二杜的贬抑,赞美周瑜与赤壁之战的大占上风。

也基本不存在对周瑜的太多非议,这个现象到宋朝发生重大变化。 “周郎人道古英雄,汉室颠危合奋忠。

万里中原犹未复,一视赤壁偶成功。” 王周的《赤壁》诗则较为婉转,即认可周瑜的战功,又将其归功于曹操不忠汉室所以自取灭亡。

“帐前斫案决大议,赤壁火船烧战旗。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同样婉转还有李复的《题武侯庙》,“天厌炎灵暗不开,欲吹余烬发寒灰。强因徐庶南阳起,能枉周瑜赤壁来。”

诸葛亮在这里被直接提出来,不再是名相名将的并列,而是因为有了诸葛亮,周瑜就算赤壁赢了也没什么大不了。 也有极端者的,其中以陈普为最,他在《咏史下·周瑜》中写道,“乌林侥幸数帆风,便傍吴船向蜀中。

刘葛关张无寸土,肯容公瑾擅江东。” 赤壁大捷不过凭着侥幸的风,杜牧的调侃变成较真的指认。

《咏史下·吕蒙》则将吕蒙、周瑜一起责备,“吕蒙公瑾俱无禄,汉室犹关造化心。”很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这些也罢了,他在《咏史·蜀先主》语近刻薄,“西行不与本心符,西负刘璋东负吴。汉业此时如累卵,天公先与杀周瑜。”

周瑜几成切齿痛恨欲咒死之人,认为他英年早猝死得太顺天意了,不过,这倒也从另一侧面承认了周瑜对天下大势的重要性。 此外,正是这个陈普,在《咏史下·赵云》盛赞道,“子龙一身都是胆,更有仁心并义肝。”

与此同叶,在他的诗作里,还极恶苏轼,“天津醉裹乾坤眼,只见双程不见苏。” 不知道因为正统之争讨厌上了苏轼,还是因为讨厌上了苏轼顺道恨上东吴。

鉴于曹刘不管哪个占了上风,“正统”的名份都绝不可能落在东吴身上,所有历史学家都一致认为孙吴是闰位。所以在这场正统之争中,周瑜注定是败者。

然而在正统之外,周瑜赤壁之战还有另外一个不能抹杀的形象,那就是英雄名将的风彩,因此也有不少诗人词家抛开正统于否的争论,他们师承浪漫一派,独论周瑜赤壁的英风雄烈之气。 这类诗词,以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巅峰之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首先是关于赤壁的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万古流传,他盛赞“三国周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唐宋诗人墨客赞美周瑜,把赤壁破曹主要功劳归之于周瑜,是合情合理合乎史实的。 李白《赤壁歌送别》“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胡曾《咏史诗·赤壁》“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在称颂赤壁威名外,也有独慕。

3.爱国的唐诗

从 军 行 (选一)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 塞 (选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少 年 行 (选一)

唐·王 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唐·岑 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和张仆射塞下曲

唐·卢 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少 年 行 (选一)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成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4.唐诗和宋词,你更喜欢哪个

这个看个人喜好,唐诗很明显工整,而词,就从字数上看就灵活许多。

“诗中有画”是诗词创作的高境界,也是诗词评论中常用的褒扬之辞。这里的诗中这“画”大体上蕴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体,二是色彩。

李清照照词《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划了娇弱的体态。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闰中少妇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诗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诗词画意。本文试图略去诗词中有关形体的刻划,单纯对其色彩加以品评。

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诗词中生动的形体刻划影响我们对色彩的品味,另一方面暂时放置“形体”不论,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诗词中有关色彩描绘的丰富内含和艺术魅力。 一、两类色彩,风格各异。

唐宋时代的诗人十分注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色彩,并在作品中把这些色彩生动地表现出来。他们不像画家那样把色彩直接铺陈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对于色彩的描绘和形容,通过读者的想象,间接地把动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总观诗人笔下描绘和形容色彩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有明确色相的色彩的词。

如:赤、红、橙、蓝、紫、黑、白等。这类词每一个都表现了明确而固定的色相。

不论是单独出现,还是同别的词组成其它语汇,这类词所表现 的色相都有是固定不变的。无需依靠上下文义来判断。

例如: 1、“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2、“朱门酒肉臭。”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3、“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5、“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霜黄碧梧白鹤。”

(杜甫《暮归》) 7、“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这类描绘色彩的词不论在什么环境中,其色相不变。第二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没有固定色相的色彩的词。

这类词所描绘的色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不相同,要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如:青、绿、碧、苍、翠等词。

例如: 1、“青”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不同的色相。“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其中青为蓝色;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青为灰蓝色;在“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漫兴》)中青为石绿色;在“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题临安邸》)中青为灰绿色;而在“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中青则为黑色。 2、“碧”在不同语境中表现的色相也是各不相同。

“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秋词》)“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明月不归沉碧海”(李白《哭晁卿衡》)“闲来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万里浮云卷碧山”(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这些句子中碧空、碧水、碧山、碧草所描绘的色相各异。碧空描写蔚蓝色的天空;碧水形容澄澈的绿水;碧山指的是翠绿的山峦;碧草即是嫩绿的青草。

碧字所描绘的具体色彩,只有品味全诗方可领会。 3、“翠”字在“翠掩重门燕子闲”(郑会《题邸间壁》)中为绿色,而在“燕姬翠黛愁”(杜甫《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中则为浓黑色。

4、“苍”在色相的表现上更为宽泛。“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游园不值》)“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高标跨苍穹”(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日暮苍山远”(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寒山转苍翠”(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此五句中苍字所表现 的色相各不相同。

总观上述两类词在诗词中的具体运用,会让人明显地感觉出不同的色彩风格。第一类词表现 了明确色相,产生出一种明快、清爽的色彩效果。

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和强烈的激情。红、黄、橙、蓝、紫等每一个词都浸透了诗人的心绪。

第二类词与第一类词相比显得曲折含蓄、耐人寻味。在苍、翠、青等词汇的运用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这类词像是寄托了某种弦外之音,造成一种细腻、繁复、微妙的色彩效果,以其丰富的节奏韵律创造了另一种美的境界。 二、两种手法,各显千秋。

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手法是各不相同的。如同画家用同样的颜料画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一样,其手法是丰富多样的。

这里把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典型手法粗略地归纳为两种,并加以简单地分析。 一是对比调合法。

这是唐宋诗人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描绘色彩的手法。这种手法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生活中各种色相的个性。

根据色相之间的对比程度,我们可以把这种手法归纳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强烈对比,即不同色调的色彩对比。

“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江南绝句》)中“红”对“绿”,“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二月二日》)中“黄”对“紫”‘“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中“白”对“青”,这些不同色调的色彩都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又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点”(杨。

5.(悯农)属于唐诗还是宋词

“悯农”,即怜悯农民之意。

古代很多诗人写过《悯农》诗,流传比较广泛的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还有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悯农》诗等。【名称】悯农 【年代】唐代 【作者】李绅 【体裁】五言古诗 李绅《悯农》一 【原文】 悯农 chú hé rì dānɡ wǔ , 锄 禾 日 当 午 , hàn dī hé xià tǔ 。

汗 滴 禾 下 土 。 shuí zhī pán zhōnɡ cān , 谁 知 盘 中 餐 , lì lì jiē xīn kǔ 。

粒 粒 皆 辛 苦 。 李绅《悯农》二 【原文】 悯农 chūn zhǒnɡ yī lì sù , 春 种 一 粒 粟 ,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

秋 收 万 颗 子 。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 四 海 无 闲 田 , nónɡ fū yóu è sǐ 。

农 夫 犹 饿 死 。 李绅《悯农》三 【原文】 悯农 lǒnɡ shànɡ fú lí ér , 垄 上 扶 犁 儿 , shǒu zhǒnɡ fù chánɡ jī 。

手 种 腹 长 饥 。 chuānɡ xià zhī suō nǚ , 窗 下 织 梭 女 , shǒu zhī shēn wú yī 。

手 织 身 无 衣 。 wǒ yuàn yān zhào shū , 我 愿 燕 赵 姝 , huà wéi mó nǚ zī 。

化 为 嫫 女 姿 。 yí xiào bù zhí qián , 一 笑 不 值 钱 , zì rán jiā ɡuó féi 。

自 然 家 国 肥 杨万里诗《悯农》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6.谁给我提供30首唐诗、宋词

白香词谱 100篇宋词奉上 一、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二、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三、调笑令 王建 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四、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五、更漏子 温庭筠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君君不知。

六、摊破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七、忆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八、捣练子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九、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十、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十一、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十二、一斛珠 李煜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绒,笑向檀郎唾。 十三、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芳径里,手□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十四、踏莎行 寇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十五、贺圣朝 叶清臣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花开花谢,都来几许。

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十六、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十七、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十八、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十九、锦缠道 宋祈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脂透。

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

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二十、离亭燕 张升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二一、诉衷情 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光,易成伤。未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二二、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清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二三、南歌子 欧阳修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 去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二四、临江仙 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

阑干私倚处,遥见月华生。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

凉波不动簟纹平。水晶双枕畔,犹有堕钗横。

二五、西江月 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红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微醒,深院月明人静。

二六、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纵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二七、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二八、昼夜乐 柳永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别离情绪。

况值阑珊春色暮。

7.有关传统节日的唐诗

A.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元宵节) B.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中秋节 ) C.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端午节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宵节《正月十五夜》(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冬至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端午节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七夕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词(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七夕(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七夕(唐)窦常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七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

8.写黄河的唐诗宋词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诗词 《将 进 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黄河八韵寄呈圣俞》 〔宋〕欧阳修 河水激箭险, 谁言航苇游? 坚冰驰马渡, 伏浪卷沙流。

树落新摧岸, 湍惊忽改洲。 凿龙时退鲤, 涨潦不分牛。

万里通槎汉, 千帆下漕舟。 怨歌今罢筑, 故道失难求。

滩急风逾响, 川寒雾不收。 讵能穷禹迹, 空欲问张侯。

《黄河舟中月夜》 〔元〕马祖常 十丈云帆拂斗勺, 星槎风急浪花飘。 夜深露冷银河近, 卧听天孙织绛绡。

《黄河晓渡》 〔唐〕罗邺 大河平野正穷秋,羸马羸憧古渡头。 昨夜莲花峰下月,隔帘相伴到明愁。

河鲤登龙门 〔唐〕无名氏 年久还求变, 今来有所从。得名当是鲤, 无点可成龙。

备历艰难遍, 因期造化容。泥沙宁不阻, 钓饵莫相逢。

激浪因成势, 纤鳞莫继踪。若令摇尾去, 雨露此时浓。

《河曲游》 〔隋〕卢忠道 邺下盛风流,河曲有名游。应徐托后乘,车马践芳洲。

丰茸鸡树密,遥裔鹤烟稠。日上疑高盖,云起类重楼。

金羁自沃若,兰棹成夷犹。悬匏动清吹,采菱转艳讴。

还珂响金埒,归袂拂铜沟。唯畏三春晚,勿言千载忧。

《黄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黄河赋》(晋) 成公绥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 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

登龙门而南游兮,拂华阴于曲阿。 凌砥柱而激湍兮,逾洛汭而扬波。

体委蛇于后土兮,配灵汉于苍穹。 贯中夏之能甸兮,经朔北之遐荒。

历二周之北境兮,流三晋之南乡。 秦自西而启壤兮,齐据东而画疆。

殷徒涉而永固兮,卫迁济而遂疆。 赵决流而却魏兮,嬴引沟而灭梁。

思先哲之攸叹兮,何水德之难量。 《渡黄河》 范云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凌。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人行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渡黄河》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晚渡黄河》〔唐〕 骆宾王 千里寻归路,一苇乱平原。

通波连马颊,迸水急龙门。 照日荣光净,惊风瑞浪翻。

棹唱临风断,樵讴入昕喧。 岸迥秋霞落,潭深夕雾繁。

谁堪逝川上,日暮不归魂。 《登云龙山见黄河北徙》 〔清〕金德瑛 云龙头角孤岧峣,众山青翠来相朝。

黄河猛迅山亦避,独缺西面容滔滔。 嵩室汴洛二千里,郁郁气象连平皋。

亭中宾主去已古,尚许陈迹观瞻豪。 彭城以河作地险,一曲东注天然濠。

惜数万户处釜底,恃蚁弗穴金堤牢。 今秋下瞩诧异事,可厉可揭才容刀。

始知上游孙家集,一夜啮决崩洪涛。 北山点点类洲沚。

田庐多在银盘坳。 清河水道被横截,逆入充济咸浮飘。

哀彼征鸿陷中泽,羡尔逸鹤翔空霄。 古者治河不治运,纵令游演存宽饶。

今须俯首趋一线,甘受约束随吾曹。 自南自北两俱病,顾淮顾运功加劳。

薪刍木石日增垒,但有淤垫无疏淘。 逢霖未免辄涨溢,经霜不放积潦消。

当官隐讳冀苟免,涓涓弗塞匪崇朝。 不然怀柔百神日,胡独河伯逞其骄。

俯仰谣询动悱恻,岂为闰九重题糕。 明朝驿骑直北去,临流更验荆山桥。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