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苍茫的诗句

1.崔颢的黄鹤楼中描写世事苍茫的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2.描写边塞苍茫的诗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

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王昌龄及其《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江宁人,世称王江宁,是我国盛唐时代的著名诗人。王开元十五年(727年),登进士第,补校书郎。

二十二年(727年),中博学鸿词科。后来外调做汜水尉,迁江宁丞。

因后来被贬为龙标尉,世人又称他王龙标。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事,王避乱返乡,被剌史闾邱晓所杀。

王的诗和高适、王之涣齐名,有“诗家天子”之美誉。其绝句成就尤高。

风格清丽,气魄雄浑,形象鲜活。明王世贞曾把其七言绝句与李白之作同列“神品”。

《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一般用以写军旅战争事。唐太宗到玄宗时,对外用武颇盛,有抗击外族入侵之战,亦有开疆拓土之战。

因此盛唐诗人描写边塞的诗很多。边塞诗有反映积极立功、保家卫国的作品,这对于抗击外族入侵之战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反映思乡厌战情绪的作品,这种对开疆拓土之战中朝廷过分的穷兵黩武的反对,无疑也是合理的——尤其是对身当其境的战士,更是如此。

这种复杂的心理,在王昌龄这一组诗中得到忠实的反映。既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又有“无那金闺万里愁”的征人夫妇别离之苦、思念之情。

一至三首是后者,四至六首是前者,第七首则是对塞外战场景色的白描!在同一以军旅战争为主题的作品中,能够充分注意到题材的复杂性,用多样的不同的手法描写,表明诗人观察生活的细致和艺术技巧的纯熟高超。 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

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

3.有没有描写冬天在白雪皑皑的原野领略苍茫壮阔的诗句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隔牌风惊竹,开门雪 满山”“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莫愁三九少飞花,一夜龙鳞舞万家。山野茸茸铺厚被,树凇脉脉裹轻纱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描写茫茫的诗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夜雾茫茫.春草茫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长天茫茫.——唐· 李朝威《柳毅传》 野茫茫.——《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勤歌》夫之茫茫.——明· 顾炎武《复庵记》 别时茫茫江浸月.——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关尹子·一宇》:“道茫茫而无知乎,心傥傥而无羁乎.” 宋 王安石 《化城阁》诗:“俯视 大江 奔,茫茫与天平.”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今年且四十有六矣,茫茫沧海,不知此生再遇知己如 鸿干 者否?” ** 《苦热》诗之一:“滚滚 长江 嗟还逝,茫茫大野喜云封.”汉 荀悦 《论》:“茫茫上古,结绳而治.” 唐 杨衡 《桂州与陈羽念别》诗:“茫茫从此去,何路入 秦 ”清 陈维崧 《女冠子·本事》词之二:“路茫茫,度海云鬟乱,还宫绣带长.” 龚尔位 《怀人》诗之二:“茫茫数千载,微言亦云终.” 汉 扬雄 《法言·重黎》:“神怪茫茫,若存若亡,圣人曼云.” 唐 高适 《苦雨寄房四昆季》诗:“茫茫十月交,穷阴千馀里.” 宋 王安石 《吴任道说应举时事》诗:“独骑瘦马冲残雨,前伴茫茫不可寻.” 清 杜浚 《登金山塔》诗:“咄哉天咫尺,消息转茫茫.”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二幕:“夜雾茫茫,月色朦胧.‘迎春亭’伫立山岗.”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隋书·音乐志上》:“茫茫亿兆,无思不遂.”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九:“俯视 洛阳 川,茫茫走 胡兵.” 清 秋瑾 《宝剑歌》:“ 炎帝 世系伤中绝,茫茫国恨何时雪?”《淮南子·俶真训》:“不以曲故是非相尤,茫茫沉沉,是谓大治.” 高诱 注:“茫茫沉沉,盛貌.” 唐 刘长卿 《经漂母墓》诗:“春草茫茫绿,王孙旧此游.” 宋 王安石 《和农具诗·耕牛》:“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 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5.黄鹤楼中描写世事苍茫的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