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秦张议、合纵连横的典故典故: 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2.古文翻译<苏秦刺骨>是苏秦刺股 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面有胡貉和代马的物产,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 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 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 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 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接受我的意见。 过去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用武力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战争手段的呢?古代让车辆来回奔驰,用言语互相交结,天下成为一体,有的约从有的连横,不再储备武器甲胄。 文士个个巧舌如簧,诸侯听得稀里胡涂,群议纷起,难以清理。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们却到处虚情假意,条文记录又多又乱,百姓还是衣食不足。 君臣愁容相对,人民无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战乱反而愈益四起。穿着讲穿服饰的文士虽然善辩,攻战却难以止息。 愈是广泛地玩弄文辞,天下就愈难以治理。说的人说得舌头破,听的人听得耳朵聋,却不见成功,嘴上大讲仁义礼信,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 于是就废却文治、信用武力,以优厚待遇蓄养勇士,备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战场上决一胜负。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扩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贤明的君主,常想坐而实现,势必不可能。 所以用战争来解决问题,相距远的就两支队伍相互进攻,相距近的持着刀戟相互冲刺,然后方能建立大功。因此对外军队取得了胜利,对内因行仁义而强大,上面的国君有了权威,下面的人民才能驯服。 现在,要想并吞天下,超越大国,使敌国屈服,制服海内,君临天下百姓,以诸侯为臣,非发动战争不可。现在在位的国君,忽略了这个根本道理,都是教化不明,治理混乱,又被一些人的奇谈怪论所迷惑,沉溺在巧言诡辩之中。 象这样看来,大王您是不会采纳我的建议的。”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 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 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 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被苏秦的策略所决定。 不化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枝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顺从,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 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化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华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杜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 嫂子象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 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注 释】 (1)苏秦:战国时洛阳人,著名策士。连横:战国时代,合六国抗秦,称为约从(或“合从”);秦与六国中任何一国联合以打击别的国家,称为连横。 (2)说(shuì税):劝说,游说。秦惠王:公元前336至公元前311年在位。 (3)巴:今四川省东部。蜀:今四川省西部。 汉中:今陕西省。 3.古代诗词中季子裘一词有何典故据《战国策•赵策 一》记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将入秦 劝说秦惠王实施连横之策,李兑便送与他“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 之裘、黄金百镒”。 然据《战国策•秦策一》记载,苏秦来到秦国之后书 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 金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终未得到采纳。因苏秦为家中少子,故史书 亦称之为季子。 “季子裘”即苏秦裘。后世诗文有以此典喻指怀才不遇。 唐•李白《江上答崔宜城》:“貂裘非季子,鹤氅似王恭。”唐•杜甫《奉送 魏六丈佐少府之交广》“季子黑貂敝,得无妻嫂欺。” 又杜甫《摇落》“鹅费羲之墨,貂余季子裘”。 4.《史记·苏秦列传阅读答案附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敞,黄金百斤尽。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红,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日:“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日:“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 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 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共,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嫂日:“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日:“嗟乎!贫穷则父母不予,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太史公日: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 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离开B.乃夜发书,陈箧数寸 打开C.式于政,不式于勇 同“试”,尝试D.嫂蛇行匍匐 像蛇一样5.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苏秦“其智有过人者”的一组是( )(3分)①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②抵掌而谈,赵王大说③约从散横,以抑强秦④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⑤其术长于权变⑥式于政,不式于勇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B.苏秦不怕失败,发愤读书,刻苦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各诸侯国。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7.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1)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3分)(2)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4分)(3)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 (3分)。 5.苏秦说服六国国君,分别是谁燕文公、赵肃侯、韩宣惠王、魏王、齐王、楚威王 原文如下: 初,洛阳人苏秦说秦王以兼天下之术,秦王不用其言。苏秦乃去,说燕文公曰:“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公从之,资苏秦车马,以说赵肃侯曰:“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秦之所害亦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中于赵矣。臣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夫衡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秦成则其身富荣,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是以衡人日夜务以秦权恐愒诸侯,以求割地。故愿大王熟计之也!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为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结盟,约曰:‘秦攻一国,五国各出锐师,或桡秦,或救之。有不如约者,五国共伐之!’诸侯从亲以摈秦,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肃侯大说,厚待苏秦,尊宠赐赉之,以约于诸侯。 苏秦说韩宣惠王曰:“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求无已,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韩王从其言。 苏秦说魏王曰:“大王之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輷殷殷,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今窃闻大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魏王听之。 苏秦说齐王曰:“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渤海者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斗鸡、走狗、六博、蹋鞠。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挥汗成雨。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当,不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经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无柰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齐王许之。 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大王何居焉?”楚王亦许之。 于是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车骑辎重拟于王者。 6.《“张仪者,魏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张仪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壁,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秦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史记张仪列传》节选)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而楚相亡璧:丢失 B.因而数让之曰:谦让C.始吾从若饮:你 D.我顾且盗而城:你的2.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始速祸焉B.此在吾术中而不悟/青出于蓝而青于蓝C.以子之材能/举以与人D.张仪之来也/句读之不知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 B.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C.因而数让之曰 D.子毋读书游说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指代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得此辱乎 此,掠笞数百。 B.赖子得显 子,苏秦。C.子为我阴奉之 之,秦王D.今君已用 君,秦王。 5.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相怀疑张仪并拷打他,张仪并没有怀恨在心,反而提醒他应该注意防范秦国进攻他的国家。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最初苏秦帮助张仪求得秦国的职位,是为了让他帮助自己保住“合从”的结果。 C.对于苏秦的帮助,张仪表示理解,并且同意在苏秦在世的时候不取赵。D.张仪为人能屈能伸,明晓形势,其才能并不象他自己谦虚的那样在苏秦之下。 7.急求一首关于守信用的唐诗述怀 魏征 中原初逐鹿, 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 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 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 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 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 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 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 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 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 功名谁复论。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述怀》又作《出关》,是魏征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抒情诗的名篇。作于唐高祖李渊称帝初期。当时,魏征初投唐不久,高祖以礼相待,极重其才。为报答高祖的知遇之恩,魏征便主动请缨赴华山以东地区去劝降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军旧部。临行之际,作此诗以抒怀,表达了他重意气不畏艰险,誓报知遇之恩的思想。 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主要表现的是诗人投唐前的胸襟怀抱。 "中原"等二句,表明了诗人弃文就武是在隋末群雄争夺天下的动荡年代。逐鹿,比喻争夺政权。《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投笔,掷笔。《后汉书》四七《班超传》:"(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以投笔喻弃文就武。事戎轩,即从军。纵横,合纵连横,引申为谋划策略。战国时苏秦、张仪在列国间游说。苏秦主张齐楚等六国联合抗秦,即"合纵"之计;张仪则主张诸国听命于秦,即"连横"之计。苏秦张仪因此而被称为"纵横家"。魏征借此指自己曾向李密献策。一介书生,在时局动乱之际,能够为"济世艰"而毅然"投笔"从军,参与中原"逐鹿",可见其以兴天下为己任的博**怀。"纵横计不就",委婉地透露了诗人有苏秦张仪之雄才而不逢明主的苦恼;而"慷慨志犹存"一句,则表示了他百折不挠、壮志未泯的情怀。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自告奋勇出潼关去安抚山东的雄姿,并表现所负使命之重大。"杖策"句透露出他投奔李渊时的果断和义无反顾 :"驱马"句又传达出其奉使安抚山东时的豪迈、敏捷和急迫之态。 "请缨"等二句,则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请缨"句:以汉终军自喻。西汉时终军自请安抚南越,他向汉武帝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意思是只要一根绳索就可把南越王捆来,后来终于说服南越王降汉。"凭轼"句:以郦食其自喻。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的诗句赞美重诺守信行为。季布是刘邦那个时代的人,他说过的话、答应的事,一定算数,决不失信,可谓一诺千金。侯赢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为了向信陵君践行自己的诺言而舍去生命。 8.《苏代兄弟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苏代兄弟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 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 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 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 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 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 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 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 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 ”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燕乃使一子质于齐。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 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 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 齐伐燕,杀王哙、子之。 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 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 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 ”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竟破齐,湣王出走。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 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以反间死天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题目为命题者加的)5。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A。齐闻之,乃望燕 望:怨恨 B。 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 诚:的确C。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 执:拘捕 D。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 宗:尊崇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 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B。 观王之群臣下吏 代之宋,宋善待之C。齐王其霸乎 不信其臣D。 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 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7。 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与“骄君唯利是好”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 臣,东周之鄙人也 B。奚以谓吾明王也C。 诚有之乎 D。 名显诸侯8。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3分)A。苏代兄弟,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 B。苏代认为,贤明的国君愿意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 C。苏代认为,如果燕国能够用亲属作为人质,并贿赂齐王的亲信,燕国就可以消灭齐国。 D。 齐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后,燕昭王即位,苏代归附了齐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 9。断句与翻译。 (10分)(1)用“/”为文中下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太 史 公 曰 苏 秦 兄 弟 三 人 皆 游 说 诸 侯 以显 名 其 术 长 于 权 变 而 苏 秦 以 反 间 死 天 下 共 笑 之 然 世 言 苏 秦 多 异 时 事 有 类 之 者 皆 附 之 苏 秦 夫 苏秦 起 闾 阎 连 六 国 从 亲 此 其 智 有 过 人 者(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3分)②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