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文学的比较方面看唐诗在日本(高分求教从唐诗传播到日本开始,学习、欣赏唐诗就成为日本各个时代文人们的基本教养之一。 即使到了近现代,日本仍然把唐诗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并为此花了很大的工夫。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转为向西方学习,教育制度一如西方。 不过,直到今天,在“国语”也就是日语教育里汉文汉诗的内容仍占有一定的分量。 日本 近代文豪夏目漱石(1867~1916)在他的代表作小说《草枕》里写道: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仅仅二十个字里真是别有乾坤。 这乾坤的功德不是《不如归》和《金色夜叉》(德富芦花的《不如归》,尾崎红叶的《金色夜叉》,两者并称为新派悲剧代表作)的功德,而是因汽船、火车、权力、衣物、道德、礼义而疲惫到极点的时候,忘却一切蒙头大睡的功德。 夏目漱石提到的《不如归》和《金色夜叉》是当时最流行的小说,那首诗是王维的《竹里馆》。 夏目漱石在小说里将王维的诗比作可以使人忘掉一切现实的良药,评价不可能更高了。夏目漱石从小受到很好的汉学教育,1889年他在他最早的汉文作品《木屑集》里这样写道: 余儿时诵唐宋数千言,喜作为文章,或极意雕琢,经旬而始成;或咄嗟冲口而发,自觉淡然有朴气。 窃谓古作者岂难臻哉,遂有意以文立身。 夏目漱石在22岁时写出此等汉文,从中不难看出他扎实的汉学功底。 夏目漱石在《木屑集》里作汉诗数首,其中一首七言绝句为:西方决眦望茫茫,几丈巨涛拍乱塘。水尽孤帆天际去,长风吹满太平洋。 夏目漱石的这首绝句里的“决眦”“孤帆”“天际”等几个词说明他是在用杜甫的《望岳》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的诗句。 1916年,也就是夏目漱石去世当年,夏目漱石作诗《题自画》:唐诗读罢倚栏杆,午院沉沉绿意寒。 借问春风何处有,石前幽竹石间兰。看得出夏目漱石一直是把唐诗集放在身边经常咏诵,也一直写汉诗。 夏目漱石在东京大学学的是英国语言文学,后来教授英语,还到英国留学过两年,按说夏目漱石的思想和知识结构应该是比较西化的。不过他在学习英语之前,曾经进著名的汉学私塾二松学舍学习汉学,这为他的汉学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夏目漱石那个年代,不只是夏目漱石学习汉学。在新式学校开办之前,所有的学生只能在私塾学习汉学,在新式学校开办以后,也有很多学生在私塾学习汉学。 从前面所举的夏目漱石的汉诗不难想见,夏目漱石在二松学舍学汉学时,《唐诗选》应该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所以他的诗作里才会有唐诗影响的痕迹。如果再考虑到夏目漱石是用自己根本不知读音的汉语来创作汉诗的话,就可以想见当时的日本人学作汉诗有多不容易,而能作出上面所举的汉诗又需要多么深厚的汉学素养。 从战后到今天,在日本高中的国语课本里,汉文仍与现代文、日本古文同为重要内容,高中课本里的汉文当然包含汉诗,汉诗里最多的是唐诗,高中课本里出现的唐诗大都可以从《唐诗选》里找到。日本高中的国语课本里有唐诗的内容是因为日本的大学招生考试题里会出现唐诗考题。 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国语即语文考试题里有一道汉文题,占总分的百分之二十五,汉文题就有可能是唐诗题。1992年日本大学考试中心组织的大学入学考试国语考题的汉文部分就是白居易的诗。 现在日本的高中国语教育经过多次改革,虽然汉语部分已经少了许多,一些大学的招生考试也不再出汉文问题,但是一流大学的考试还是保留了汉语试题。在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的国语试题里,如果有唐诗试题的话,一般会先将唐诗列出,然后提出问题。 我们可以看一下,日本大学考试模拟题中的汉语测试部分大概是怎样的。试题是从株式会社河合出版的《完美题集国语Ⅰ、Ⅱ》中摘选出来的。 下面的五言律诗是盛唐诗人王维晚春一日在别墅里接待几个客人时的作品。阅读此诗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问1:第二句“图书共五车”是藏书丰富的意思。另外还有形容藏书丰富的成语,从以下的成语中选一个。 ⑴温故知新 ⑵汗牛充栋 ⑶曲学阿世 ⑷金科玉条 ⑹多士济济 ⑹多岐亡羊 问2:诗的第二联(第三、四句)讲的是什么?从下面的⑴~⑹里选出最恰当的选项。另外,第四句是说曾有一个风流倜傥的人以为如果有好看的竹子的话,即便是不认识的人家也可以进去观赏,这是指哪个典故? ⑴用烹葵来招待的是上等的客人。 想看竹子就随便进去的是贫穷的人家。 ⑵不能用烹葵招待客人的贫穷人家里,来了想要看竹子的尊贵客人。 ⑶请吃招待上等客人的食物,请客人欣赏在贫穷人家里看不到的漂亮竹子。 ⑷虽然在如此贫穷的家里不能用像样的饭菜招待宾客,但是有竹子可供欣赏。 ⑸正用自己做的饭菜招待宾客时,客人却说要看竹子到不认识的贫家去了。 ⑹烹葵招待尊贵的客人,然后请客人欣赏相对贫穷人家过于奢侈的竹子。 问3:下列⑴~⑻词汇里的“过”字与第六句“莺啼过落花”里的“过”字用法相同的是哪个和哪个?选出两个最恰当的词汇。 ⑴过客 ⑵过激 ⑶过失 ⑷过信 ⑸过分 ⑹过大 ⑺罪过 ⑻经过 问4:第四联(第七、八句。 2.日本的古诗词有哪些一、皇明光日月,帝德载天地。 三才并泰昌,万国表臣义。——侍宴 大友皇子 二、宴饮游山斋,遨游临野池。 云岸寒猿啸,雾浦杝声悲。叶落山逾静,风凉琴益微。 各得朝野趣,莫论攀桂期。——山斋 中臣大岛 三、欲知闲居趣,来寻山水幽。 浮沉烟云外,攀翫野花秋。稻叶负霜落,蝉声逐吹流。 祇为仁智赏,何论朝市游。——山斋言志 大神安麻吕 四、地是幽居宅,山惟帝者仁。 潺湲浸石浪,杂沓应琴鳞。灵怀对林野,陶性在风烟。 欲知懽宴曲,满酌自忘尘。——和藤原大政游吉野川之作 大津首 五、锦岩飞瀑激,春岫晔桃开。 不惮流水急,唯恨盏迟来。——三月三日曲水宴 山田三方 六、文藻我所难,庄老我所好。 行年已过半,今更为何劳。——述怀 越智直广江 七、玉烛调秋序,金风扇月帏。 新知未几日,送别何依依。山际愁云断,人前乐绪稀。 相顾鸣鹿爵,相送使人归。——秋日於长王宅宴新罗客一首赋得稀字 刀利宣令 八、烟雾辞尘俗,山川壮我居。 此时能草赋,风月自轻余。——独坐山中 民黑人 九、江头亭子人事睽,欹枕唯闻古戍鸡。 云气湿衣知近岫,泉声惊寝觉邻溪。天边孤月乘流疾,山里饥猿到晓啼。 物候虽言阳和未,汀洲春草欲萋萋。——江头春晓 嵯峨天皇 十、道性本来尘事遐,独将衣钵向烟霞。 定知行尽秋山路,白云深处是僧家。——见老僧归山 嵯峨天皇 十一、一室何堪扫,九州岂足涉。 寄言燕雀徒,宁知鸿鹄路。——高士吟 贺阳丰年 十二、陶潜不狎世,州里倦尘埃。 始觉幽栖好,长歌归去来。琴中唯得趣,物外已忘怀。 柳掩先生宅,花薰处士杯。遥寻南岳径,高啸北窗隈。 嗟尔千年后,遗声一美哉。——咏史 坂上今继 十三、良俦本自非易得,之子为别最情深。 水国天边千里远,暮山江上一猿吟。白鸥狎人随去舳,青草连湖傍客心。 此日交颐无可赠,相思空有泪沾襟。——春日别原掾赴任 巨势识人 十四、闲中气味属禅房,唯得自然日月长。 幽室浮沉无短晷,阴居邻里有馀光。掏门迹绝春朝雨,燕寝色衰秋夜霜。 我是柴扉樗散士,闲忙苦乐两相忘。——闲中日月长 大江以言 十五、秋塘雨后水添尺,苇折荷倾岸涨沙。 唤得扁舟归去晚,西风卷尽白苹花。——秋湖晚行 铁庵道生 扩展资料:日本古诗文: 广义的日本汉诗不仅包括律诗、绝句、古诗和乐府,也包括词。 日本学者作词虽然不多,但是历史同样久远。 日本填词开山祖嵯峨天皇于弘仁十四年(823)年所作《渔歌子》五阕,乃模仿唐代宗大历九年(774)所作《渔父》词,前后相距不过49年,可见日本填词与写作汉诗一样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日本词史上也曾出现过一些名家,特别是明治时期,曾经是日本学者填词的黄金时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本汉诗文。 3.关于日本的古诗词关于日本的古诗词:送僧归日本(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翦取吴松半江水。 送僧归日本(方干) 四极虽云共二仪,晦明前后即难知。西方尚在星辰下,东域已过寅卯时。 大海浪中分国界,扶桑树底是天涯。满帆若有归风便,到岸犹须隔岁期。 海上(顾炎武) 南营乍浦北南沙,终古提封属汉家。万里风烟通日本,一军旗鼓向天涯。 楼船已奉征蛮敕,博望空乘泛海槎。愁绝王师看不到,寒涛东起日西斜。 送僧归日本(贯休) 焚香祝海灵,开眼梦中行。得达即便是,无生可作轻。 流黄山火著,碇石索雷鸣。想到夷王礼,还为上寺迎。 送褚山人归日本(贾岛) 悬帆待秋水,去入杳冥间。东海几年别,中华此日还。 岸遥生白发,波尽露青山。隔水相思在,无书也是闲。 同崔载华赠日本聘使(刘长卿) 怜君异域朝周远,积水连天何处通。遥指来从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东。 放后遇恩不沾(李白) 天作云与雷,霈然德泽开。东风日本至,白雉越裳来。 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何时入宣室,更问洛阳才。 哭晁卿衡(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李白)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 魏侯继大名,本家聊摄城。卷舒入元化,迹与古贤并。 十三弄文史,挥笔如振绮。辩折田巴生,心齐鲁连子。 西涉清洛源,颇惊人世喧。采秀卧王屋,因窥洞天门。 朅来游嵩峰,羽客何双双。朝携月光子,暮宿玉女窗。 鬼谷上窈窕,龙潭下奔潈。东浮汴河水,访我三千里。 逸兴满吴云,飘摇浙江汜。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 遥闻会稽美,且度耶溪水。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 灵溪咨沿越,华顶殊超忽。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 忽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 赤城渐微没,孤屿前峣兀。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 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 喷壁洒素雪,空濛生昼寒。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 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 松风和猿声,搜索连洞壑。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 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 岧峣四荒外,旷望群川会。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 乱流新安口,北指严光濑。钓台碧云中,邈与苍岭对。 稍稍来吴都,裴回上姑苏。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 目极心更远,悲歌但长吁。回桡楚江滨,挥策扬子津。 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五月造我语,知非儓拟人。 相逢乐无限,水石日在眼。徒干五诸侯,不致百金产。 吾友扬子云,弦歌播清芬。虽为江宁宰,好与山公群。 乘兴但一行,且知我爱君。君来几何时,仙台应有期。 东窗绿玉树,定长三五枝。至今天坛人,当笑尔归迟。 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 赠日本僧智藏(刘禹锡) 浮杯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深夜降龙潭水黑,新秋放鹤野田青。 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不读经。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 4.日本人用我们的汉字,读唐诗,看三国,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可为何恨这就要问为什么日本人用我们的汉字,读唐诗,看三国,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了。 日本最初就认为自己可以和中国分庭抗礼,从隋朝到唐朝初期,日本对华遣使时多为政治目的,而且带着一种骄傲态度,甚至是傲慢 。日本第二次遣隋使到中国递交的国书中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 第三次遣隋使国书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唐朝建立了天可汗制度后,特别是663年和唐朝爆发了一场决定性的战斗——白村江之战,使日本对大唐心生敬畏,此战日本惨败,甘心等同“蕃国”,使得日本在此后的九百多年间都不敢再入侵朝鲜半岛,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开始努力学习唐朝各种先进的制度、技术与文化,包含效仿高宗天皇称呼,后来也取了太宗贞观年号.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妄图染指中国,甚至想打到印度,最后被明朝击败。 之后就是19世纪甲午前后的事件,包括甲午海战 1855年吉田松阴提出的“扩张补偿论”; 1868年,明治天皇提出的“大陆政策”; 1869年,木户效允提出的“征韩论”; 1890年,山县有朋提出的“利益线论”; 1928年,石原莞尔提出的“满洲利益线理论”,以及近年提出的“国际正义论”等等。 在最近400余年的历史中,日本一直将中国视为征服对象。 日本的“神道史观”认为:日本不是普通的国家,而是神的国土。 远古时代的先王先祖不是人、而是神,所以日本人都是神的子孙。 神道史观”又演绎出了“皇道史观”:天皇既是主宰日本的神、又是政治的君王和军事的统帅;天皇的权威来自于神话中的皇祖因而神圣不可侵犯。 19世纪中叶,“日本中心主义”学说继承“皇道史观”,进而提出“八肱一宇”的观点:世界是由八条大绳子紧密连在一起的,最终归结到一个中心点,这就是日本;世界正等待着伟大的天皇之军来抚育、教化和征服万国,地球将被日本统一。与其为近邻的中国自然成为日本进攻的主要目标。 可以说,征服中国,就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5.日本人会学中国古诗吗历史上,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太深了,乃至于到了现在,在日本的教科书中,有很大的篇幅在讲述中国的历史文化。 特别是在日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中国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也要求每个日本学生背诵,当然了,是用日本语来背诵的,虽然日文朗读中国诗词,已经没有了中国诗词特有的韵味,但是也有一种特别的感受。第一首当然是我们中国人教给孩子们的第一首,也是大诗仙李白的杰作:《静夜思》,想必每个人都会背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二首是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三首是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宫崎骏的动漫《猫的报恩》影片中,有一个场景就是老师在教学生学习这首诗词,恍惚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第四首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第五首是朱熹的《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此外,日本人还举办过一个最喜欢的中国古诗词评选,排列在前十位的中国古诗词如下:第1位《春望》……杜甫第2位《江南春》……杜牧第3位《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第4位《春晓》……孟浩然第5位《登鹳雀楼》……王之涣第6位《静夜思》……李白第7位《早发白帝城》……李白第8位《饮酒二十首其五》……陶渊明第9位《凉州词》……王翰第10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