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诗其五》全文拼音《mǎ shī》 马诗(五) lǐ hè【táng】 李贺【唐】 dà mò shā rú xuě 大漠沙如雪, yān shān yuè sì gōu 燕山月似钩。 hé dāng jīn luò nǎo 何当金络脑, kuài zǒu tà qīng qiū 快走踏清秋。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赏析: 此诗说砂砾飞扬如雪,突出其酷烈,说峰巅残月似徇,烘托其惨澹,可谓传神之笔。 这两句写边塞,境界阔大,气势磅礴。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十个字,感慨奋发,是诗人火一样的热情所化成。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 2.简述中唐诗坛的概况1、简介 文学史上的中唐,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 2、中唐诗风的转变: 1) 时代精神的转变: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济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2)审美趣尚的转变: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奇崛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 3)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 3、中唐诗歌的分期: 中唐诗家辈出,风格多样,为唐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上承杜诗,下启晚唐和两宋诗风 1)中唐前期——自大历至贞元中: 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 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及李益的边塞诗 元结、顾况: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2)中唐后期——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 元白诗派 韩孟诗派及李贺 柳宗元 刘禹锡 3.【大漠沙如雪是那首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的借马来抒情,诗人因热切期望为国建立功业,却又不被赏识而发出了感叹. 此篇写良马出自名地,而边陲天地广阔,正可奋勇奔驰,唯待知遇名主也.何当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割据,战事频频,作者以名马自喻,言虽然生逢用人之时,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这是李贺马诗的基本意旨.李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一直怀有建功立业之心,为此,他甚至宁愿投笔从戎.但这一理想终难实现,所以他的诗中总会有一股郁郁不平的悲愤之气 作者信息: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李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他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其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但贺终不得登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一生体弱多病,27岁去世.。 4.李贺诗号是什么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李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 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 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他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