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ppt赏析

1.急需一篇宋词加赏析课前五分钟演讲用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中闻鹧鸪。 赏析: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准备不足,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

金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紧追隆祐太后,隆祐由南昌仓猝南逃,直到赣州才得到喘息机会。

当时,赣西一带遭受金兵的侵扰,人民的损失极其惨重。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

作者路过皂口,见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 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侵扰江西时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地区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情。下片即景抒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体察细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饶有诗意。 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

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末尾两句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这首词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善于通过具体景物烘托复杂的内心感受。 暗示复杂的斗争形势,形象鲜明,语言简洁,含义深刻,耐人咀嚼。

2.求一个诗词鉴赏课件

那您到这里看吧:

这是“中小学教育资源中心”(网)提供的。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这首《咏柳》诗,形象的描摹出柳的美姿,点出了柳迎春的特点。柳树可分为垂柳和旱柳。垂柳又叫杨柳,为落叶乔木。旱柳百姓叫它河柳,是落叶灌木。柳可以进行无性繁殖.以须根生长为主,许许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紧紧地拥抱大地,为主干提供丰富的营养。主干通常在2-3 米处就长出分枝。光滑柔软的枝条状若丝涤,纷纷下垂。柳叶是单叶互生,叶片狭长,形如少女之黛眉 ,“芙蓉如面柳如眉”是人们极为熟悉的诗句。

自古以来,诗人常以杨柳为写春的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

柳树发芽早,落叶迟。早春二月,它已鹅黄着枝,轻罗笼烟,初绽的嫩芽象少女朦胧的睡眼。当你走近它时,伸手摸一摸,就会感到她似发丝的柳条是多么柔软。 “柳絮飞时花满城”的六月,天涯海角随处可见柳絮那飘忽不定的倩影。它们大概在寻找自己扎根落户的归宿吧!柳树落叶极晚,当萧瑟的秋风无情地劫掠大批的黄叶时,柳树却依然枝叶婆娑,绿意融融。柳树的绿又有它独特的魅力。那淡淡的似雾的翠绿,使人有清新超俗之感。当你置身于浓浓绿意之中,即使心情不好,也会顿扫心中抑郁烦闷之情。

柳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易种易活。谁不知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诗句呢?

柳不仅以绰约风姿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炎炎夏日为人们创造一个清凉世界。柳条可以编制各种工艺品和生活用品,如:箩筐、篱笆、帽子等。柳叶有一种淡淡的涩味,然而咬一口又觉得很甜。柳芽嫩叶可做风味独特的茶或菜。柳树可谓粉身碎骨为人类了。垂柳耐水性强,生长速度快,因此,被广泛用以美化环境等。我国古代已大量植柳。

自古,柳就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柳树以它特有的温柔、轻盈、婆娑的婀娜风姿,为历代文人所喜爱,成为吟咏对象。人们咏柳爱柳,并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感情。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爱柳成癖,在宅前种下了五株柳树,人称“五柳先生”。柳便成为品行高洁的象征。

柳树栽种历史悠久,它的适应性极强,大江南北,随处可见绿柳成荫。因此,我们应大量地栽柳、护柳,让绿色永挂枝头,以美好的姿态去迎接每个春天的开始!

点评:

本文由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引出“柳”,较自然。作者不仅能摹其形,而且能传其神。先介绍了柳的种类,然后介绍柳的外形,最后介绍其功用。对柳的介绍,有直接的描写,也有资料的引用,既有说明性的文字,也有作者的议论和抒情。读之能使人对“柳”这一树种有清晰的了解。文章语言细腻、优美,用大量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柳风姿绰约的形态,给人以美的享受。最后,发出“我们应大量植柳、护柳”的号召,极具感染力。

至于您的脚穿多少号的鞋合式,那就应了一句话:只有您的脚知道。

祝您万事如意!

3.如何读懂古诗词.ppt免费全文阅读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也是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中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对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一、知人论世。

把握诗词的广义语境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知人论世,用于古诗词的鉴赏,指的是要了解古诗词作者的生平、思想、风格,这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作品大意。比如,就作家所属的时代而言,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词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而到了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

就作家的风格而言,陶渊明的诗淡远闲静,王维的诗恬淡优美,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等等。 总之,知人论世,司以为你理解古诗词的大意提供正确的方向。

二、解读标题,参悟诗词的内容大意 标题是诗词的“眼睛”,它具有或点明话题,或交代内容,或揭示主旨的作用。从标题人手,往往可以较快地参悟古诗词的内容大意。

比如,“送元二使安西”,交代了送别的对象、朋友以及到达的地点,这是在送别友人;“登高”,交代了这首诗是写作者登到高处的所见所想……总之,诗词的标题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读它。可以抓住古诗词的内容大意。

三、解读序、注,了解诗词的背景 有的古诗词,在诗词的前面有序言,有的在诗词的后面有一些注释,解读它们,对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非常有益。“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为整篇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

“注”,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词词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语,那是在暗示你本诗词的用典或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词的写作风格。 四、解读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孔子说:“立象以尽意。”

这里的象指形象,形式;意即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

由此可见,要想理解一首诗词,诗词的形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了解了形象,才能领会诗词的主旨。 形象的含义很广泛,如在抒情诗中,形象往往是诗人自己(抒情的主人公,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写抒情主人公的梦游经历,塑造了作者的那种桀骜不驯、毫不妥协的斗争形象。

诗是意象的表现,是形象的艺术,诗人的主观情思靠形象来表现,没有意象,就不成其为诗。诗^往往把自己要表达的情感寄寓在某个客观物象上,然后通过这个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志向。

而诗人常常赋予一些意象的情感色彩是相对稳定的,这些情惑与我们现代人的感情是相通的,这就为我们理解古诗词搭起了沟通的桥梁。比如:梅花、莲花、冰雪、石灰、蝉――高洁;折柳、阳关、长亭、南浦、霸桥――送别、离愁;烽火、烽烟、狼烟、塞外、玉门关――战乱、戍边;夕阳、西风、归雁、浮云、子归――羁旅愁思。

因此,只有抓住诗词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读懂古典诗词。 五、解读“语言”。

体昧作者的情感倾向 (一)抓“诗眼”。理解诗词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最传神或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字(或词),比如《江楼旧感》:“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回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抓住诗眼“思”字来理解,思的原因是“独上”,思的环境是“月光如水水如天”,思的对象是曾经同来的望月人,思的结果是“风景依稀似去年”,诗歌反复扣住“思”,缕缕思念更加挥之不去了。

(二)抓动词。比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其中“穿”、“下”和“向”三个字是写动态的动词,将有漫长距离之隔的四个地方,一气穿起,表达了诗人听到胜利消息后,想像还乡行程的迅捷而异常惊喜的心情。

(三)抓表颜色的词。这些词不论作主语、谓语、宾语,作用都在于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从而渲染气氛。

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青青”,极写荠麦之繁茂,反映土地荒芜。“十里扬州路”,今非昔比了。

六、解读“题材”,把握古诗词的主题 古诗词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但相同题材的诗词在内容上有共同的倾向。因此,弄清古诗词所属的题材,有利于把握诗词的主题。

常见的题材有: (一)怀古咏史诗。大多从眼前景物写起,怀古而伤今,怀人而伤己,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光阴易逝、今非昔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感情。

(二)送别诗。大都借助景物渲染,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

(三)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其共同点是创设苍凉、旷远、凄凉之意境,或写边塞风情,或述征人之怨,或诉思乡之苦,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四)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五)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

4.求 清平乐 李煜PPT赏析诗词谢谢,要文件,谢谢

清平乐 别来春半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翻译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愁肠寸断。就象白雪飘飞的阶下落梅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梦中要回去也难形成。离别的愁恨正象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赏析

上片点出春暮及相别时间,那落了一身还满的雪梅正像愁之欲去还来;而下片由彼方措意,说从善留宋难归,托雁捎信无凭,心中所怀的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的春草那样无边无际。两者相形,倍觉愁肠寸断的凄苦和离恨常伴的幽怨。歇拍两句从动态写出离恨的随人而远,尤显生动,为人所称。

鉴赏

此词一说系后主乾德四年(966)其弟从善入宋久不得归,因思念而作。如其可信,则上片不妨可视为就己方落笔,点出春暮及相别时间,那落了一身还满的雪梅正像愁之欲去还来;而下片可看作由彼方措意,说从善留宋难归,托雁捎信无凭,心中所怀的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的春草那样无边无际。两者相形,倍觉愁肠寸断的凄苦和离恨常伴的幽怨。歇拍两句从动态写出离恨的随人而远,尤显生动,为人所称。

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砌下”二句,承“触目”二字而来。“砌下”即阶下:“落梅如雪”,一片洁白。白梅为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不正是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么?“乱”字尤语意双关。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拂了一身还满面”,亦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这两句,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洁白,是个深情的怀人形象,境界很高洁,拂了还满, 而又洁白如雪,十分纯洁。《花间集》中就难以找到这样的词境和格调。

下阕仍承“别来”二字,加倍写出离愁。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雁来音讯无凭”是说雁来了,信没来;雁归了,而人未归。“路遥归梦难成”,从对方难成归梦说起,是深一层的写法。极写离人道途之远,欲归未能。信亦无,梦亦无,剩下的只有情天长恨了,于是逼出结尾二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楚辞.招隐士》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云:“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则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诗家习惯用春草以赋离情。李煜则用以入词,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随着它的“更行列远”,向天涯之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的,模糊了的空间。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了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状了。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秦少游《八六子》词所写的“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就是化用李煜此词。

5.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2010年高考题(10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咏素蝶诗 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0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注】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10年北京卷)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

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广阔无边。③、被,覆盖。

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

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⑤、徂(cú)晖,夕阳的余辉。

⑥、帜棘,有刺的灌木。鸳,通“鵷”。

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

⑦、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

参考答案:(1)(3分) A(2)(4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10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分)译文: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

6.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PPT

1/7分步阅读一、注意诗的题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杜甫的《月夜》诗题告诉我们写作的背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作内容没有离开夜,而且这是一个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绵绵细雨也罢,这一夜诗人无法入眠要给远方的亲人或是友人寄去绵绵情思;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势必要描述洞庭风光,而题目还告诉我们这首诗要呈给张丞相,一个“上”字,又向我们透露出张丞相的身份、地位显然是高于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顺被贬到通州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他的命,这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触动?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诗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

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 2/7二、抓住关键词(句) 诗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诗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显然是作者那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实反映。3/7三、注意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

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力主改革,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

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不向保守派屈服。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态度。

不管处境如何,寒冷且无花为伴,梅花依然会开放,并逸香于世。4/7四、注意诗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不同。 诗歌的语言是最凝。

7.求 清平乐 李煜PPT赏析诗词谢谢,要文件,谢谢

“落梅如雪”,一片洁白。

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的春草那样无边无际。两者相形、“更远”、“还生”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

如其可信,则上片不妨可视为就己方落笔,点出春暮及相别时间,那落了一身还满的雪梅正像愁之欲去还来。“路遥归梦难成”,从对方难成归梦说起,是深一层的写法。

极写离人道途之远,十分纯洁。《花间集》中就难以找到这样的词境和格调。

下阕仍承“别来”二字,加倍写出离愁,倍觉愁肠寸断的凄苦和离恨常伴的幽怨。”诗家习惯用春草以赋离情。

李煜则用以入词,用了“更行”,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

“雁来音讯无凭”是说雁来了,信没来;雁归了,而人未归,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就是化用李煜此词,承“触目”二字而来,更行更远还生。翻译离别以来。

歇拍两句从动态写出离恨的随人而远,尤显生动。远芳侵古道,向天涯之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

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的,模糊了的空间:“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则有:“野火烧不尽。

“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促人深思联想,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秦少游《八六子》词所写的“倚危亭,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不正是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么。

白梅为梅花品种之一,于是逼出结尾二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因思念而作。 劈头一个“别”字,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更是心象。

随着它的“更行列远”。离别的愁恨正象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赏析上片点出春暮及相别时间,那落了一身还满的雪梅正像愁之欲去还来,一身洁白,是个深情的怀人形象,境界很高洁,拂了还满。两者相形,倍觉愁肠寸断的凄苦和离恨常伴的幽怨。

歇拍两句从动态写出离恨的随人而远,无可言状了,构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云,春风吹又生,说从善留宋难归。

“砌下”即阶下,心中所怀的离恨。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

“拂了一身还满面”,亦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为人所称。鉴赏此词一说系后主乾德四年(966)其弟从善入宋久不得归。

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愁肠寸断。就象白雪飘飞的阶下落梅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是说落梅之多。梅白如雪。

“如雪乱”,也随之化入了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深沉,余思不尽,发出怀人之音。“砌下”二句。

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而下片可看作由彼方措意。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如雪,路途遥远梦中要回去也难形成。

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砌下落梅如雪乱,晴翠接荒城清平乐 别来春半 李煜 别来春半,欲归未能。

信亦无,梦亦无,剩下的只有情天长恨了,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乱”字尤语意双关,尤显生动,为人所称;而下片由彼方措意,说从善留宋难归,托雁捎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而又洁白如雪,托雁捎信无凭,心中所怀的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的春草那样无边无际。这两句,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触目柔肠断。”

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楚辞.招隐士》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