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家望晴(4分)【唐】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1.“如鹤立”比喻白发老农持久、执着的站立姿态,形象地表现了他希望天晴的迫切心情。 (2分)2.都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2分)分 析:1.比喻。 “如鹤立”三字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如鹤”的比喻,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持久、执着的感觉。 这一形体姿态,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他希望天晴的迫切心情。2.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读者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如同白居易《观刈麦》所描写过的那种劳动情景,都表现了对劳动人们的深切同情。 考点: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 分析思想感情 考点分析: 考点1:诗 默写古诗名句名篇: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所考内容在朝代上侧重于唐朝,在文体上侧重于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在内容上侧重于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仍旧是以课本上的名句名篇为主,兼考课外知名度高的名句或名篇。 试题属性 题型: 难度: 考核: 年级。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诗歌以“尝闻”二字开篇,一反绝句子章叙起的常法,写出了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注,造成紧迫感,烘托了气氛。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西风以人格。表达了诗人焦灼地盼望西风早早回去的悯农心情。 3.首先,“如鹤立”三字描绘老农“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如鹤”的比喻,描绘了白发的形象,“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持久、执著的感觉,写出了老农的迫切心情。其次,“麦场”的背景,形象地交代了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高处”具体微妙地暗示了老人的急切心情,显得非常形象。 3.农家望晴诗词赏析农家望晴朝代:唐代作者: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赏析: 诗中描写的场景是,正当农民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变了风云。 一时风声紧,雨意浓。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的农谚。 这样的农谚与天气变化有关。“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 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这个节骨眼上,天气好坏关系到一年收成。 一场大雨,将会使很多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所以诗人恳切地默祷苍天不要下雨。 这层意思在诗中没有直说,而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仿佛它操有予夺的权柄似的。“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后二句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样的人物最能集中体现古代农民的性格:他们默默地为社会创造财富,饱经磨难与打击,经常挣扎在生死线上,却顽强地生活着,永不绝望。其次,“如鹤立”三字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 “如鹤”的比喻,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持久、执着的感觉。这一形体姿态,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最后是“麦场高处”这一背景细节处理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麦场”,对于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是极形象的说明。 而“高处”,对于老人“望云开”的迫切心情则更是具体微妙的一个暗示。通过用近似于绘画的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更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 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读者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如同白居易《观刈麦》所描写过的那种劳动情景;也可以使读者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和等着收割者的无情的“收租院”等等,诗的潜在含义是很深的。由于七言绝句体裁较小,意象必须集中,必须使读者窥斑见豹。 此诗不同于《观刈麦》的铺陈抒写手法,只集中写一“望”字,也是“体实施之”的缘故。 这首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同情的话;对农民有歌颂,但也没有歌颂的话。 诗人由衷的同情与歌颂尽在不言之中了。 4.《农家望晴》和白居易的《观刈麦》中,两位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题原注云:“时为盩厔县尉。” 盩厔,今陕西周至。这是三十六岁的诗人于元和二年(807)任盩厔县尉时所写,是诗人早期一首著名的讽喻诗。 句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农户人家一年四季很少有闲暇的时候,特别是到了五月收麦子的季节,人们更是加倍地繁忙。 夜里,一阵南风吹起,满地的小麦覆盖着田垄,到处一片金黄。诗一开头,即交代背景。 “少”、“倍”二字,是诗眼所在,前者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劳,后者反映出麦收季节的格外忙碌。“垅”,田埂。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姑娘媳妇们肩挑着食盒,孩童们手提着壶浆,互相招呼着送饭到田里去,因为那些青年壮汉正在南冈收割小麦。 前两句是互文,“荷箪食”、“携壶浆” 的主语是“妇姑”和“童稚”。“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壶浆”,用壶盛的汤水。“饷田”,给在田里劳作的人送饮食。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他们低头割麦,脚底下蒸腾着湿热的土气,脊背上照射着灼人的太阳。 本来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仍顾不上炎热,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一幅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一种反常心理。正因如此,才会使读者去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常。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还有一个贫穷的妇女,抱着小孩站在他们身旁。 她的右手拿着一些撒落下来的麦穗,左胳臂挎着一只破旧的竹筐。篇章至此,视角突然转向拾麦者,描绘出令人心酸的场景。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听她望着大家说出的那番话,人人都不禁为之万分悲伤。 为了给官家纳税,她早已把自家的田产卖光,如今拣拾这些麦穗,只不过是为了填一填饥饿的肚肠。割麦者和拾麦者,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今日的拾麦者,正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仓库里还存有余粮。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评解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多能曲尽人情物态,将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 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蕴含着感情。在这首诗里,诗人的心灵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 他不仅生动真切地描绘出割麦者与拾麦者辛勤劳碌、悲惨痛苦的生活情景,而且在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他们的深切同情。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反躬自思,联想到自己。 在那个时代,诗人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确实难得。这样的对比,新颖精警,发人深省,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希望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