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席家家谱在什么地方找起源主要有三:①席师后代。 根据《万姓宗谱》记载,尧为部落首领时,遇席氏老翁击壤而歌,尧听后很佩服,乃拜其为师。②籍姓所改。 春秋时晋国大夫籍谈,因负责管理晋国典籍,以籍为姓。第十三世后人名籍镶,为避项羽讳改为席。 项羽战败自杀,有的恢复籍姓,有的沿袭席姓。③出自他族。 清满洲正黄旗中有席姓;土族席纳氏,汉姓为席;今满、回、苗、水、彝、土家、蒙古等民族中均有席姓。 始祖:席师。 迁徙: 据有关资料所载,尧之席师当为今河南睢县一带人,是故席姓当发源于今河南省,可惜此支席姓世系无传,令人难知其详。而由籍姓改来的席姓,在后世昌盛为安定郡望,后来散居全国各地的席姓亦多由此分衍而出,所以本文重点论述该支派。 籍姓改席姓后不久,项羽即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席姓一部分恢复原姓,其余沿袭未改。刘邦建汉后,采纳娄敬之建议,曾迁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于关中,置于中央政府监视之下,大约有二十万之众。 作为关东豪族之一的席姓被强迁到安定(今宁夏固原)、临泾(今甘肃镇原)两地。这样,席姓人就离开了他们曾长期繁衍的三晋大地。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席姓人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生活,人勤地肥,使他们繁衍得十分兴盛。东汉初有光禄勋席广,此后有司马席封,此为较早见诸史册之席姓人。 此际席姓因为仕宦等原因进入河南、陕西等省。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战火连天,而安定、临泾之席姓远离是非之地,繁衍得依旧兴盛,昌盛为席姓安定郡望,历隋唐而依旧,故后世席姓有以安定为其郡望堂号的,如北魏大臣、安定人席法友随祖父南迁洛阳后,为怀念故乡,即以安定为其堂号。 南北朝时有安定之席姓随中原士族南下风潮而迁入江苏、安徽、四川、湖北等南方省份,也有因为其他原因进入山西、河北等北方省份者。安定临泾人席阐文曾任职南朝梁,后晋爵湘西侯,子孙遂留居今湖南省。 隋唐时,席姓依旧以河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北方省份为主要聚居地,甚至有从南方回流北方者,如席豫由湖北襄樊徙居河南。宋靖康之耻后,席姓南迁者始渐多起来,今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均有席姓人入迁。 元代以后,今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也有席姓入迁。明初,山西席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 清以后,席姓有迁台湾和东南亚之地者。如今,席姓在全国分布很广,尤以河南、陕西等省多此姓。 目前席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六十九位。 郡望: 安定郡 西汉置郡。 相当于今甘肃平凉地区以及宁夏西部地区。 堂号: 嘉会堂 宋朝时候的尚书司封郎席汝言是一个很喜欢交朋友的人。 他和文彦博、傅弼、司马旦、司马光兄弟、王安石、楚王叔等人分别形成了耆英会、同甲会、真率会。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安定。 ②自立堂号:三会、耆英、知素等。 字辈: 某支席氏字辈:正大光明,守定安国。 家传万代,永兴旺盛。 苏州席氏字辈:玉广长风(山)步(素),裕(举)德与时行。 重庆席氏字辈:珍财仕国有,大臣永朝宗,世代显荣华,富贵定乾坤,文清武正顺,光明启贤映。 名人: 席固(504-564),北周臣。 字子坚。祖籍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后迁居襄阳(今湖北襄樊)。 梁大同(535-546年)中,为齐兴(治所在今湖北钟祥北)郡守。梁元帝萧绎继位江陵(今湖北江陵)时,任兴州(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刺史、初拥众自守,以观时变;后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一说大统十五年)以地归西魏宇文泰,累官至昌、归、宪三州诸军事、昌州(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刺史。 席豫(680-748),唐诗人。字建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后徙居河南。 唐中宗时,举手笔俊拔科,任襄邑尉。又举贤良方正异等,为阳翟尉。 开元初,升任监察御史,累迁考功员外郎,善于选拔人才,为时所称,升任中书舍人。与韩休、孙逖等相次掌制诰,皆有能名。 后出任郑州刺史。韩休辅政,召为吏部侍郎,任职六年,所拔寒士多至台阁,时人尊为“席公”。 官至礼部尚书,封襄阳县子。玄宗曾登朝元阁赋诗,群臣奉和,玄宗以豫诗最工,下诏褒美。 天宝七载(748)卒,年六十九。 席旦,宋臣。 字晋仲,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元丰进士,为齐州司法参军。 徽宗朝,擢右正言,迁右司谏,擢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显谟阁直学士知成都府。 坐事黜知滁州。累官知成都府。 治政尚平和,不邀边功。年六十二卒于长安,赠太中大夫。 席鉴,明藏书家、刻书家。字玉照,号茱萸山人。 江苏常熟人。有藏书楼“扫叶山房”。 因与本地刻书家叶氏刻书争利,故称“扫叶”。所刻书籍以《十七史》、《四朝别史》、《东都事略》、《南宋书》、《百家唐诗》、《元诗选癸集》等较著名。 席书(1461-1527),明臣。字文同,四川遂宁人。 弘治进士。累迁礼部尚书善揣帝意,眷顾隆异,辅臣莫望。 《明史》载其“遇事敢为,性有偏愎”,“恣行私意,为时论所斥”。终官武英殿大学士。 有《大礼集议》。 席佩兰(约1789年前后在世),清诗人。 名蕊珠,字月襟,又字韵芬等,因善画竹,自号佩兰。昭文(今江苏常熟)人。 自幼聪颖过人,文思。 2.龙门石窟谁建的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迁都洛阳,笃信佛教的孝文帝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的发展中心也转移到洛阳来,他组织修建僧庙、寺院。 在此前后还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水两岸,一山开窟造像,由此一个神奇大型石窟群,龙门石窟开始创建。 龙门石窟地处中原,是外来佛的教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土壤之中的丰硕成果,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完整体系的集中表现。 因此,龙门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地位。 龙门石窟是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大小窟龛两千多个,佛塔六十余座,造像十万多尊,碑刻题记两千八百多块。 龙门石窟是中原北方三大石窟群之一,它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艺术宝库,被誉为世界人类文化的遗产。 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孝明帝时期的三十五年间,是龙门开窟雕造佛像的第一个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开凿的洞窟大都集中在龙门的西山上,约占龙门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药方洞等十几个大中型洞窟。 在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的就是古阳洞,它开凿于公元493年,而在中国历史上,这一年是北魏太和十七年,正是北魏王朝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年。 古阳洞位于龙门西山以南。 窟内所供奉的主佛是佛祖释迦牟尼,南壁的大龛是释迦多宝并坐佛,在佛教中又称“二佛并坐”。南北两壁上下各有三列佛龛,每列分别为四个相互对称而又富于变化的大龛。 其中一座大龛的龛楣上雕刻着一套完整的佛传故事,表现了悉达多王子成道的过程。 古阳洞中大小列龛多达数以百计,不但佛教故事最多,龛上图案的装饰也十分精美华丽,严谨完整,丰富多彩。 石窟中的佛像都是信徒们所奉献的,每尊佛像上都记载着敬奉者的祈愿经过。从这些造像铭中可以看出,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北魏时期开凿的主要洞窟还有宾阳三洞。 宾阳中洞所供奉的是三世佛。 主佛两边各有两个弟子和菩萨侍立,左边是迦叶和文殊菩萨,右边是阿难和普贤菩萨。佛和胁侍面相都清瘦略长,衣纹折叠规整而稠密,体现了北魏造像的艺术特点。 宾阳中洞顶上雕莲花宝盖和十个迎风飘拂的伎乐供养天人。洞口的内壁两侧是大型浮雕,分为《维摩变》、《佛本生故事》、《帝后礼佛图》、《十神王象》四层。 龙门石窟不少洞窟中都有礼佛图,以宾阳中洞的为最佳,但是已经被盗往国外。 在北魏晚期还开凿过一些很有特点的洞窟,如莲花洞、火烧洞、皇甫公洞、魏字洞等。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药方洞,药方洞因其洞窟内刻有大量古代的药方而得名。洞中雕刻的一些药方,还能治疗现代人所说的疑难杂症,比如治疗消渴,也就是糖尿病。 这些药方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还要早。 北魏王朝在洛阳龙门开窟造像活动的终结是以宾阳中洞的停工为标志的。 随着北魏王朝的灭亡,龙门石窟的开凿趋于衰落,沉寂了将近一个世纪,直到唐王朝建立,唐代从开国到盛唐的一百年间,龙门石窟迎来了历史上开窟造像的第二次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开凿的石窟按时代先后大体自南而北,集中在龙门的西山,到了武则天时期,一部分才转移到了东山,约占龙门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二。 龙门唐代石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大像龛等。 唐代开凿的第一个洞窟是位于龙门西山北端的潜溪寺。 这时正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建立的时期。 唐代开窟造像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达到了鼎盛。 虽然石窟造像属于佛教艺术,但它跟政治紧密相连。从龙门许多唐代石刻造像中,还可以窥见武则天一步步走上女皇宝座的踪迹。 万佛洞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专为唐高宗、武则天做“功德”而开凿的功德窟,也是以唐朝宫廷内道场供奉者智运等为首的一批御用僧尼,奉命集体为唐高宗及武则天发愿雕造的。 在武则天当皇后期间,特别迷信弥勒。 为此,她在龙门广造弥勒佛。千佛洞、惠暕洞、大万五佛洞、极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弥勒佛为主尊的洞窟。 龙门石窟成千上万的造像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要数奉先寺主尊卢舍那大佛了。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部的山腰上,是一个南北宽近四十米的露天大龛。 这里共有九尊大型雕像,都是依山凿石而成。 奉先寺的主尊是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佛是报身佛的名字,也是对佛真身的尊称。大佛通高十七米多,仅耳朵就有一米九。 在佛经中,卢舍那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种理想化身。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是唐高宗及武则天亲自经营的皇家开龛造像工程,工程设计和施工是由高宗亲自任命制定。 为此,武则天曾经与咸亨三年捐出“脂粉钱二万贯”。而当地更是传说卢舍那大佛就是武则天的化身。 卢舍那佛被赋予了女性的形象:面容丰腴饱满,修眉细长,眉若新月,眼睑下垂,双目俯视,嘴巴微翘而又含笑不露,她庄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 传说,唐高宗上元年除夕,时值奉先寺竣工之日,武则天亲自率领文武朝臣驾临龙门,参加主佛卢舍那的开光仪式。 龙门石窟在唐代的造像与北魏比较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唐代的造像题材中弥勒佛的造像数量仅次于阿弥陀佛,释迦却显著减少,菩。 3.文君井的独特造型民国《邛崃县志》云:文君井“甃砌异常,井口径不过二尺,井腹渐宽,如瓶胆然,至井底,径几及丈,真古井也。”井壁、井甃诸部均无砖块与条石痕迹,确系汉代古井。清末重新进行淘洗,引出清洌甘泉。 唐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作《琴台》,诗有“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句,就是凭吊遗迹之作。文君井为不规则的矮罐形土窖井,周置石栏,井口和井面均为石质。现有庭园10余亩,园内有当垆亭、水香榭、听雨亭、梳妆台等建筑,均为清末至民初所建。井旁不远处有琴台,台前有月池、假山,园林别具一格。“井上疏风竹有韵,台前月古琴无弦”这副悬于琴台的对联,写出了文君井园内的景色。井畔东为照壁,上刻楷书汉卓文君井5字。北侧竖诗碑一块,面井一面刻清代进士曾先曦楷书文君井;另一面刻郭沫若1957年10月1日到邛崃时手书《题文君井》诗和跋辞。该处园林始建年代待考。1949年以来,政府拨专款进行过多次维修,1959年开始对外开放。现园林布局以文君井为中心,北隔水池为琴台,东侧有当垆亭和水榭,南侧有八角亭,西南有船舫式建筑漾虚楼。整个园林显得小巧,玲珑,秀雅。琴台夜月、碑院、凌云阁、漾虚楼、香泉等处陈列有关文君与司马相如轶事的文物及后人题写的联语、诗词、碑刻甚多。 4.崔颢题诗在上头为什么会在武昌城传开很多人都知道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使李白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搁笔而去。这首诗被后代诗论家评为唐诗七律第一,随唐诗和黄鹤楼而闻名古今中外。 参阅 :武昌城之谜 ·夏口城、郢州城、鄂州城是不是修在黄鹄山上? ·鄂州城外的南市是如何开发而最后并入武昌城的? 《黄鹤楼探谜》中,最后一谜,是最大一谜,也是难解之谜,不是难于解开,而是难于解决。它不是黄鹤楼某一景色之谜,而是黄鹤楼所在的一个城市之谜,它影响最大,牵扯面也是最大,它就是夏口城、郢州城、鄂州城是不是修在黄鹄山上?鄂州城外的南市是如何开发而最后并入武昌城的? 几乎所有介绍武汉市城市历史的书刊,都写武汉市武昌的古城夏口城、郢州城和鄂州城,是修建在武昌江边的黄鹄山(今蛇山)上,又写鄂州城外的南市在长江江中的鹦鹉洲上。 特别是前者,在现在蛇山上新黄鹤楼东面还立有“古郢州城垣遗址”的碑牌,上写“郢州城亦称郢城,系南朝宋就三国孙权所建夏口城扩建设而成,为其所置郢州州治,以后齐、梁、陈一直以此城为郢州州治,隋置郢州,设江夏县,郢洲州治和江夏县治均设在郢州城内。郢州城自刘宋江经隋、唐至五代五百年城垣未废。 现存郢州城垣,自黄鹤楼后往东至白云阁全长300米,为武汉文物保护地段”。真是“铁案如山”,要想否定很难的。 在否定整个碑文之前,先否定其中一段明显错误的碑文,即“隋置郢州,……郢州城自刘宋经隋、唐至五代历五百年”,这段沿革是明显错误。 郢州是南朝宋孝武帝所置,这是对的。 他是为了分割荆州势力,分荆、湘、江、豫四州之八郡,于孝建元年(公元454年)设立,州治在夏口城,齐、梁、陈州名和州治未变。但北周又在陈郢州之北置另一郢州,州治竟陵(今天门东北),江南、江北有了两个郢州。 随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为州,将江南郢州江夏郡改置鄂州,郢州城就成了鄂州城了。江汉地区只剩下江北郢州了。 隋炀帝又改州为郡,鄂州复为江夏郡,江北郢州复为竟陵郡,但为时不久,唐初又恢复鄂州和江北郢州。五代纷乱,至宋统一,鄂州基本未变,又因武昌军而有武昌之名。 江北郢州未变。江南郢州只有135年,而鄂州有371年,五百年中,鄂州比郢州长两百多年。 根据上述沿革,故碑文说隋置郢州和经隋唐至五代仍为郢州是明显错误。再说碑文的主旨,是说自夏口城至郢州城(包括鄂州城)都是修建在黄鹄山上,是完全错误的,原因是对有关史志作了错误解读。 《三国志·吴主传》上写“二年春正月,……是月,城江夏山。”这是孙权修夏口城的最原始的记载。 唐《元和郡县志》也写“吴黄武二年城江夏山,”就是以《三国志》为据的。后人错误理解“城江夏山”是修建在山上,其实这是古文的简略写法,它的真实含意是修建在江夏山(黄鹄山)这个地方。 《三国志·吴主传》写孙权一章中,先后写了城石头(建安十七年)、城武昌(黄初二年)、城江夏山(黄武二年)、城沙羡(赤乌二年)和城江陵(赤乌十一年)五处,都是把这些地方作为地名,把城修在这些地方。如石头山(在今南京),也不是将城修在山上,而是修在山下,背山面江。 还有宋陆游《入蜀记》第五写“登镜亭,访黄鹤楼故址。石镜亭者,石城山一隅,正枕大江,”这是第一次将黄鹄山称石城山。 清陈本立《黄鹤楼名胜记》上写“黄鹄山名石城山,长竟里,高十寻有奇。……先是圭土为城者,置此山阛阓中。” 其石城山之名,源自《入蜀记》所称。后人又将“石城山”误解为山上修有石城而名,实乃因山的两侧石壁如墙之故,唐以前夏口城和郢州城都是“圭土为城”的土城,那有将土城称石城的。 夏口城、郢州城以至鄂州城,究竟修建在何处呢?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三》上明确写:“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也。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借阻,高观枕流,上则游月流川,下则激浪崎岖,实舟人之所艰也,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口为名,亦沙羡县治也。” 这一段详细的记载,几乎字字句句都是说明夏口城在山下的位置。它说明它在黄鹄山的东北面山下,它一面依靠着山。 一面傍近着江,地势平坦和开阔,它借山和江为屏障,它可以登高和临江,上山可以更好看到天上星月和江中流水,沿江则可亲身体会纤夫披浪攀岩的艰险。《水经注》是最权威的水系专著,应以此为据。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夏口城、郢州城和鄂州城能不能修建在黄鹄山上,或黄鹄山上建不建得了夏口城、郢州城和鄂州城。从史志上可以得知,从三国至五代,江夏郡治、郢州州治和鄂州州治都是和所属县治共处一地。 有城墙,有州、县官衙,有居民,曾有屯兵,官、民、兵曾高达十余万人,而黄鹄山(今蛇山三分之一)长约一里,山上顶宽九丈左右,又短又窄,怎么能建得下城墙、官衙、民居和住得下几万至十余万人呢?山下有平地不建,而要挤在一个挤不下的山上呢?上下山也不方便,一旦被围就如瓮中捉鳖! 从夏口城、。 5.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的主要优势多年来,我们在建筑企业管理与施工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主要形成了如下主要优势: 我们不仅在施工过程中为业主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而且在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坚持回访制度,为用户提供保修服务,保证用户满意。 我公司历来重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先后创建了60余项国家、省、市级安全文明工地,近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安全生产先进集体”。连续六次接受建设部的安全生产达标检查受到一致好评,于1999年荣获建设部首届“建筑安全奖”后,又于2001年继续捧回了“建筑安全奖”杯。 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愿与社会各界携手合作,以最佳的工期,最高的质量,最优的价格竭诚为业主(用户)服务。(2006.9.1) 6.真武阁算不算江南四大名楼江南四大名楼中没有真武阁```真武阁只能算中国古代名楼```古代名楼:黄鹤楼 原位于湖北武汉市黄鹤矶,人称“天下第一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后历代屡毁屡修。 昔日黄鹤楼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几疑“仙宫”,尤以唐人崔颢题《黄鹤楼》一诗,更名闻千古。解放后建长江大桥时拆除原楼,在蛇山之巅仿造了新楼。 岳阳楼 位于湖南岳阳市西门洞庭湖畔,历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始建于唐开元四年,宋庆历五年重修,并由范仲淹撰《岳阳楼记》,至此名声盛大。岳阳楼建筑精湛,气势雄伟。 腾王阁 江南名楼,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三大名楼。唐永徽四年,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因王勃所作「滕王阁序」而名传千古,星移物换,人世沧桑,滕王阁迭废迭兴达二十八次之多,1989年10月第次重建落成,重建的滕王阁,巍然屹立于赣江之滨,新阁仿宋代建筑,高57.5米,共九层,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碧瓦重檐,层台耸翠,以其特有的雄姿迎接八方来客,四海宾朋。 蓬莱阁 蓬莱阁创修于宋嘉佑六年。 1982年与水城同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蓬莱,因有海市之胜,历史上曾是秦、汉之君巡幸的地方;之后,八仙过海的传说又长久地依附在这里,遂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仙境。蓬莱阁即缘此而建,坐落在蓬莱市北濒海的丹崖山巅。 丹崖拔海面起,通体赭红,与浩茫的碧水相映,时有云烟缭绕,蓬莱阁高居其上,“仙阁凌空”确是一幅天开的画图。蓬莱阁以高阁为提挈,以“仙阁凌空”、“海市蜃楼”、“狮洞烟云”、“渔梁歌钓”、“日出扶桑”、“晚潮新月”、“万里澄波”、“万斛珠玑”、“铜井金波”、“漏天滴润”等蓬莱十大胜景为核心,构成一个可动观、可静赏的完备的游览区域。 阅江楼 阅江楼是继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后的江南第四大名楼。 建阅江楼的初衷,始于626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因为朱元璋在其称帝前,在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数万伏岳,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的强势进攻,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14年后,公元1374年,也就是洪武7年的春天,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 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朱元璋还动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平砥”,也就是地基。 朱元璋在写了楼记、打了地基后又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并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说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集中财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后来连中都凤阳的城墙也因耗费巨大而停建了。 烟雨楼 在浙江嘉兴市南湖湖心岛。原由五代吴越国国王建于湖滨,取唐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意名楼。 明嘉靖二十八年移于湖心。四面临水,水木清华,晨烟暮雨,堪称胜景。 望江楼 在四川成都市锦江南岸。因有唐女诗人薛涛遗址而闻名。 楼高30米,共四层,上两层为八角,下二层为四角,阁尖为鎏金宝顶。现与附近濯锦楼、吟诗楼等辟为望江楼公园,园内翠竹万竿,幽篁如海,情趣无穷。 甲秀楼 在贵州贵阳市南明河。楼立江中,右依观音寺、翠微阁,是云木萧疏、琳宫璀璨的“南郭胜景”所在。 建于明万历年间,取科甲挺秀之意而名“甲秀”。楼中联匾诗碑很多,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著称。 鹳雀楼 又名鹳鹊楼,在山西永济蒲州镇城西南,系北周大将宇文护守城时所建,元初圮毁,近年当地对此楼作了修复。 大观楼 有两处:一在江西高安县,建于明万历中期,清重修。 面临锦江,飞檐高挑,造型宏伟,登楼可俯瞰全城,为城内八景之一;一在云南昆明滇池北岸,系清康熙三十五年所建,现存楼为同治八年重建。依江临海,楼前门柱上有清乾隆间孙髯所撰180字长联闻名于世。 真武阁 古经略台真武阁是文化公园中最珍贵的古建筑,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略台是唐乾元二年(759年)著名诗人元结任容州都督府容管经略使时,为了操练兵士和观赏周围风光所建,台上原有建筑早废。 到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为奉祀真武大帝以镇火灾,在经略台上建起了三层楼阁,即直武阁,至今已有400多年。阁高13.2米,面宽13.8米,进深11.2米,黄瓦宽檐,全阁用近3000条格木构件,以杠杆结构原理,串联吻合,互相制约,合理协调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整体,全阁未用一件铁器。 更为奇特的是,二层楼的四根大内柱,虽承受上层楼板、梁架配柱和阁瓦、脊饰的沉重荷载,柱脚却悬空不落地。400多年来真武阁经历了多次地震和暴风的袭击,仍岿然不动,安然无恙。 1962年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亲自到真武阁进行详细考察后说,在木结构建筑中,乃至现代任何金属建筑中,主要依靠这种杠杆作用来维持一座建筑的平衡,是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梁教授发表的有关真武阁的专题论文,引起。 7.求几副对联粒我烝民,使有菽粟如水火;播时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 宝鸡神农祠,位于渭河南岸峪家村,相传炎帝神农生于礞峪,产后其母姜氏抱至九龙泉内沐浴,在瓦峪抚养长大。此地南依秦岭,西临渭水,风景极为优美俎豆千秋因教稼;馨香万古为明农。 宝鸡神农祠八景环山,夜对凤凰楼上月;二水绕座,晨望嘉岭塔边烟。 延安清凉山,位于城东北,与凤凰山、宝塔山隔延河鼎立。 八景:指清凉山“天下奇观”、“水照延安”等八种美景。 凤凰:凤凰山。 二水:延河、洛河。 嘉岭:宝塔山纵观二水三川,古今英雄功过;遥看两山一城,历代风流善恶。 延安清凉山。 三川:附近的三处平川地阅尽天下奇情事;方知世上路不平。 延安清凉山四大皆空,来者皆为仙;三山尽秀,观者尽上宾。 延安清凉山。 四大:佛教指地、水、火、风,认为此四者广大,能够产生一切事物和道理瑶洞开祥,诸天羽圣归蓬岛;灵山耸翠,列代飞仙列象图。 延安仙人洞三间房不怕狂风暴雨;一世清读书卖水为生。 延安宛然云霞。 三间房:韩城人赵连甫书室,据传他有一头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飞腿毛驴被官府霸占,他火烧衙门,骑驴逃到延安,在此苦读,提罐卖水清辉近接鄜州月;壮策长雄芦子关。 延安杜甫祠。 鄜州月:杜甫诗:“今夜鄜州月,闰中只独看。” 鄜州,今陕西富县,安史之乱时,杜甫携妻子居此。 芦子关:也称芦关,位于延安市北,靖边县南。 唐至德二年叛军史思明等妄图夺取太原,长驱西进,杜甫主张扼守芦子关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咸阳荆卿墓,位于市郊。 易水:谓易水歌。战国燕太子丹命荆轲入秦刺秦王,白衣冠送之,至易水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后人题名《易水歌》到此最高,看芳树春流,一览兼收秦蜀景;何须更上,诵好山云影,五言已尽宋元诗。 汉中天汉楼,位于城内东南隅的汉台上,汉台相传筑于公元前206年,是刘邦受封为汉王时兴建宫廷的基址,登楼可俯瞰全城,眺望汉江。 秦蜀:陕西、四川一带。 五言:指王之涣《登鹳鹊楼》神龙能作苍生雨;饮马常怀赤帝风。 汉中东湖,位于城内东南隅,传刘邦曾饮马于此,俗称饮马池。 赤帝:刘邦初地总非真,斜月半规浸佛国;古人如可作,寒泉一掬酬诗王。 顾殅谷题长安杜公祠,位于少陵原畔,唐诗人杜甫曾居此,明代建祠。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祠宇依山而筑,颇具特色。 半规:半圆形。 诗王:对唐代大诗人杜甫之颂称忠不忘君,稷契深怀寄诗史;清堪励俗,鄜延旅寓法臣身。 长安杜公祠药物素有灵,苦无奇方医俗病;王侯高不任,独操仁术救人危。 耀县药王庙,位于城东药王山上,祀唐医学家孙思邈,孙撰《千金要方》等多种医书。 庙建于元代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铅烧汞炼点丹药,一匕回春。 耀县药王庙。 匕:食器,状如羹匙劲节千年依古洞;高风四海重名山。 耀县药王庙医隐山林托迹远;仁昭今古惠民深。 耀县药王庙仁昭今古依泉石;药有君臣起膏肓。 耀县药王庙。 膏肓:古代医学称心脏下部为膏,隔膜为肓书著千金,肘后灵通今古远;丹还九炼,壶中神化天地空。 耀县药王庙云端双阙迥,千载风标,八方香火,想当年丹就九还,白雪黄芽凝大药;天际五峰雄,十州名胜,三岛清幽,看今日春回一匕,苍岩翠柏隐高踪。 耀县药王庙峭石千重立;藤萝百道开。 耀县望海峰,位于城东五台山官礼功成,宗国馨香传永世;图书象演,尼山统绪接前型。 岐山周公庙,位于城北,祀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建于唐代,内有古楸、柏、槐、杨等,相传为汉唐所植唤起谪仙人,看当时花竹今如此;经行眠食地,问别后湖山付与谁。 杨龢父题凤翔东湖春风亭,位于城东门外,分内外两湖,现为东湖公园。 在周朝名饮马池,秦时属橐泉宫,隋时建岐阳宫,宋苏轼任凤翔签书判官期间,改东湖。春风亭建于清代诗满阑干横处;人立冰玉光中。 杨龢父题凤翔东湖鸳鸯亭绕槛荷花众香国;凭阑人影百东坡。 杨龢父题凤翔东湖鸳鸯亭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凤翔东湖一览亭种植成荫十年事;经营生计一身迂。 邵莲士题凤翔东湖宛在亭人住深清小帘栊,占取芳菲多处;尘空碧落好襟怀,都在水月光中。 集词题凤翔东湖宛在亭千载此登湖,追思玉局仙人,算柳眼山眉,当日见公签事处;一麾黍名郡,又对琼楼夜月,问清泉白石,何年遂我漱流心。 孙眉叔题凤翔东湖宛在亭。 玉局:苏轼曾任玉局观提举,故称为苏玉局仙迹杳难寻,重访问柳桥花馆,玲珑深处;心尘聊共说,好安排雨蓬烟艇,客与中流。 集宋词题凤翔东湖宛在亭莺花尚恋霓裳影;环佩空归月夜魂。 毕沅题兴平杨贵妃墓,位于马嵬坡。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占据长安,玄宗出逃奔蜀,至马嵬坡,六军不前,请诛杨氏,玄宗诛国忠,赐贵妃死,次年玄宗密令迁葬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杨李氏;墓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 毕沅题兴平杨贵妃墓。 杨李氏:即杨玉环,玄宗李姓,故称尘土己残香粉艳;云雨难忘日月新。 兴平杨贵妃墓莫叹红颜沦宿草;尚留白粉艳春闺。 兴平杨贵妃墓。 宿草:隔年的草,喻墓地,。 8.请问唐诗人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诗里的南溪,是指南溪县还是南溪南溪山 位于桂林城南,北距火车站约1公里。南溪山两峰对峙,高突险峻,犹如两扇白色屏风,南溪河从山北穿公园潺流过。南溪山的最早开发者是唐实历间的杜管观察使李渤,他酷爱此山的碧水幽林,今山洞中尚存其《留别南溪》诗的石刻。南溪山公园有白龙洞、刘仙岩等多个岩洞,两峰间有龙脊亭,为登高观赏城南北风光的佳处。南溪河上,建有白龙桥。山北溪边有白龙泉,为桂林名泉之一。南溪山在市区南面的将军桥头, 离火车站约1公里,因南溪萦绕而得名。它有东西两峰,彼此并列,耸拔千尺,北面的峭壁,山石洁白。雨后新晴,云雾初散,阳光照映在山石上,会反射出耀眼的光彩。在古代"南溪新霁"就是桂林八景之一。南溪山洞多而奇,以北面的白龙洞最为著名。它洞口高敞开阔,好像一间高大的石屋,石壁白色,有一石乳下垂,极似龙头,所以叫作白龙洞。洞内有双狮石、玉笋迎春、白龙吐珠等奇景。出白龙洞右行,便到玄岩,这是一个由钟乳石组成的丰富多彩的画廊。此洞分成两道。右道可到穿云岩,该洞岩道较短,常有云雾穿门,岩口有不少珍贵的石刻。左道可通观音岩,它因洞口有一组钟乳石酷似观音菩萨而得名。从观音岩沿左侧一条小路,可达龙脊洞。龙脊洞洞壁奇险,气势雄伟。现在这三洞已经串通,从白龙洞入口,游到玄岩,再接着游龙脊洞,然后再出来。南溪山的外形像个巨大的马鞍,马鞍的凹处就是龙脊坳,这里嶙嶙巨石,若断若续,东高西低,极像龙脊。龙脊坳的南侧山腰有训仙岩,洞内遍布宋明以来的石刻。出刘仙岩,便可到达一个上小下大的田螺,故名螺窟。南溪山已被建成公园,园内竹林青葱,松柏苍翠。南溪桥南有一泉,名叫白龙泉,泉水清冽,古时曾进贡皇帝,所以又称贡泉,现设饮泉茶室,供游人酌茗憩息 南溪县 南溪县位于四川省南部,隶属宜宾市管辖,东邻江安县,南靠长宁县,西接宜宾市翠屏区,北连富顺县。万里长江自宜宾汇合后首经南溪滚滚东流,故南溪有“万里长江第一县”之称。全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