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洞庭湖和峨眉山欣赏到什么美景表达什么感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所以教材才把这两首放在了一起学习。 《望洞庭 》是刘禹锡在看了洞庭湖的美景有感而发。我通过让学生边读边对照课文插图去理解,然后把不理解的提出来,也可以把理解的说一说。 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厚,只是有一句大部分同学不太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我从古时候的镜子说起,他们明白了铜镜,自然而然联想到湖面和铜镜的共同点。 在体会诗意上,还不能深入到诗中去。所以在学生基本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进一步理解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 古诗《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由于第一次带四年级,总是不放心,怕学生不理解,在古诗的教学中分析过多。 看来,教学古诗应让学生自己在诵读中体会,稍加点拨就可以了,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也许一个问题,一张图片,学生就能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学古诗,要让学生拥有诗人的情怀才是最关键的。 2.关于峨眉山的古诗1、登峨眉山 李白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2、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李白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3.关于峨眉山的古诗有哪些1、《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2、《登峨眉山》唐代:李白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译文:蜀国有很多仙山,但都难以与绵邈的峨眉相匹敌。试登此峨眉山周游观览,其绝特奇异的风光景致哪里能全部领略。 青苍的山峰展列于天际,色彩斑烂如同出自画中。飘然登上峰顶赏玩紫霞,恰如真得到了修道成仙之术。 我在云间吹奏玉箫,在山石上弹起宝瑟。我平生素有修道学仙的愿望,自此以后将结束世俗之乐。 我的脸上似已充满烟霞之气,尘世之牵累忽然间已消失。倘若遇上仙人骑羊子,就与他相互携手凌跨白日。 3、《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唐代:李白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译文:我以前在巴东三峡之时,曾西望明月遥忆峨眉。家乡的峨眉山月从峨眉而出,普照沧海,长与人万里相随。 在黄鹤楼前的月光下,我忽然遇到了您这位从家乡峨眉来的客人。如今,峨眉山月又将随风伴送您西入长安。 长安的大道直通九天,峨眉山月也随您朗照八百里秦川。在京师,皇帝与达官贵人们登上席次乘坐高座,手执麈尾,高谈重玄之道。 我像浮云一样在吴越游荡,而您却能遭逢圣主,一游丹阙。等您一振高名,誉满帝都之时,再旧来故地,与我一起玩赏峨眉的山月吧。 4、《听蜀僧濬弹琴》唐代: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译文:蜀僧濬怀抱一张绿绮琴,他是来自西面的峨眉峰。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我好像听到万壑松涛风。 我的心灵像被流水洗涤,余音缭绕和着秋天霜钟。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云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5、《蜀道难》唐代: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译文:啊!何其高竣,何其峭险!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又听见月夜里杜鹃声声哀鸣,悲声回荡在空山中愁情更添。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4.关于峨眉山的古诗来两首李白写的。 登峨眉山 李白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5.望洞庭峨眉山月歌这两首古诗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所描绘的什么不同1、《望洞庭》诗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2、《峨眉山月歌》诗意:秋高气爽,峨眉山的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我乘船连夜从清溪驿(yì )出发进入岷(míng)江,向三峡驶去.想念住在此地的你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渝州. 3、相同:都是秋景。 4、不同:《望洞庭》写的是洞庭湖的水与月光交相辉映的美景。 《峨眉山月歌》写的是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倒映在青衣江上的美景。 6.《望洞庭》与《峨眉山月歌》这两首古诗的翻译以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翻译: 1. 《望洞庭》: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2. 《峨眉山月歌》: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3. 共同点:两首诗都有山水,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4. 不同点: 1. 《望洞庭》描绘的是湖水,月光与湖水相互交合的美景。 2. 《峨眉山月歌》则描绘的是江水,半轮明月倒映在江面的美景。 3. 《望洞庭》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色 一作:山水翠) 4.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5. 赏析 诗中描绘了在秋天的夜里,半轮明月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平静秀美,十分怡人。诗人放飞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清新的情致。 6. 《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7.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8.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游览江水的同时思念友人之情,短短四句包含了五个地名,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鬼斧神工。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游江图。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_7863.aspx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1.①这一联是“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找出诗句,1 分) ②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发现不知不觉中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分析意境,2 分)③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分析手法,1 分)表明音乐感染力极强,蜀僧弹琴的技艺高超.(分析效果,1 分)2.①表达的情感不同.前者写诗人对琴声的如痴如醉,自己的心仿佛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也表达了自己对蜀僧的倾慕.后者主要表达了诗人听到笛声之后,触动了内心的羁旅情怀,产生了深切的故园之思.(3 分)②情感表达的方式不同.前者主要采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的方式,后者主要运用的是想象和夸张的手法.(3 分)译文:蜀僧浚怀抱一张绿绮琴,他是来自西面的峨眉峰.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我仿佛听到万壑松涛风.我的心灵像被流水洗涤,余音缭绕和着秋天霜钟.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云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赏析: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二三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下面一句“余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赏析: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8.关于峨眉山的诗1、唐代: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原文选段: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释义: 画中之山,如峨眉挺拔于西极之天,如罗浮之山与南海相连。此画工真是一位善于推思的能工巧匠,用彩笔驱赶着高山大海置于我的眼前。满堂的空灵苍翠如可扫,赤城的霞气和苍梧的岚烟,仿佛可从画中飘浮而出。洞庭潇湘的美景意境深远,我之情意随着三江七泽之水而回返往复。 2、唐代:李白《蜀道难》 原文选段: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释义: 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高峻无路只有飞鸟可通行,此山可以直通峨眉山巅。 3、唐代:李白《登峨眉山》 原文选段: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释义: 蜀国有很多仙山,但都难以与绵邈的峨眉相匹敌。试登此峨眉山周游观览,其绝特奇异的风光景致哪里能全部领略。青苍的山峰展列于天际,色彩斑烂如同出自画中。飘然登上峰顶赏玩紫霞,恰如真得到了修道成仙之术。 4、唐代: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原文选段: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释义: 我以前在巴东三峡之时,曾西望明月遥想家乡峨眉。遥忆家乡的峨眉山月从峨眉而出,普照沧海,长与人万里相随。在黄鹤楼前的月光下,我忽然遇到了您这位从家乡峨眉来的客人。如今,峨眉山月又将随风伴送您西入长安。 5、唐代:李白《峨眉山月歌》 原文选段: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释义: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