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邢州

1.《“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

幼聪敏,善记诵,与太保刘秉忠同学。世祖居潜邸,受邢州分地,秉忠荐文谦可用。

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邢州当要冲,初分二千户为勋臣食邑,岁遣人监领,皆不知抚治,征求百出,民弗堪命。

或诉于王府。文谦与秉忠言于世祖曰:“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

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于是乃选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往。

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皆自文谦发之。

岁辛亥,宪宗即位。文谦与秉忠数以时务所当先者言于世祖,悉施行之。

世祖征大理,国主高祥拒命,杀信使遁去。世祖怒,将屠其城。

文谦与秉忠、姚枢谏曰:“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由是大理之民赖以全活。

己未,世祖帅师伐宋,文谦与秉忠言:“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 ”世祖曰:“期与卿等守此言。”

既入宋境,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立中书省,首命王文统为平章政事,文谦为左丞。

建立纲纪,讲明利病,以安国便民为务。诏令一出,天下有太平之望。

而文统素忌谦,谟(谋划)谋之际屡相可否,积不能平,文谦遽求出,诏以本官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 临发,语文统曰:“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文统曰:“上新即位,国家经费止仰税赋,苟复减损,何以供给?”文谦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俟时和岁丰,取之未晚也。”

于是蠲(juān免除)常赋什之四,商酒税什之二。文谦蚤从刘秉忠,洞究术数;晚交许衡,尤粹于义理之学。

为人刚明简重,几所陈于上前,莫非尧、舜仁义之道。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

家惟藏书数万卷。尤以引荐人材为己任,时论益以是多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见,应对称旨 称:符合B.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 见:看见C.悉施行之 悉:全、都 D.时论益以是多之 多:称赞、重视11.全都能体现张文谦以尧舜仁义之道劝谏皇上的一项是 ( )①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 ②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

盍择人往治之。③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

④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⑤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

⑥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文谦小时候很聪明,才思敏捷,记忆力强,世祖居住在潜邸一带。 他的同学刘秉忠曾向世祖推荐他。

B.在张文谦与刘秉忠的建议下,世祖派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前往邢州治理,他们三人同心协力,不到一个月,人口增加了十倍。因为这件事世祖更加看重儒生,让文谦执政。

C.世祖征讨大理国,国主高祥违抗命令,杀了世祖的信使逃亡而去。 世祖大怒,将要屠杀城中百姓。

在文谦等人的劝说下,大理的部分百姓才得以存活下来。D.张文谦宽仁爱民,刚直明理,简朴持重,总以尧舜仁义之道劝谏皇上,把引荐贤良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受到当时人的称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

(2)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 参考答案:10。

B(见,表被动) 11。C (①是他受到世祖的赏识④写世祖听从劝谏后的做法,⑥是对王文统说的话) 12。

B(B还有“流亡复归”)四、13。(1) 为什么不选派人去治理这地方,要求他治出成效,使得各地都能够效法邢州,那么天下都受到您的恩赐了。

(2) 屡次触犯权臣和宠臣,但自己的进退得失,全不放在心上。 【文言文参考译文】张文谦,字仲谦,是邢州沙河人。

他幼年聪明,才思敏捷,记忆力强,和太保刘秉忠是同学。忽必烈(还没有成为元世祖)住在潜邸(皇储未正名时居住的宅第,取“潜龙勿用”意)的时候,受封邢州的土地,刘秉忠推荐张文谦,说他可以被任用。

丁未年,忽必烈召见张文谦,张应答很合忽必烈的心意,于是忽必烈命令他做王府的书记官,一天天地被重用。邢州处于要道,刚开始忽必烈把这里的二千户百姓分给功勋之臣做食邑,每年派人去监督征收粮食钱财,这些人都不知道安抚、治理老百姓,各种各样的征收名目繁多,百姓不能忍受这样的政令。

有人向王府诉苦。文谦和秉忠对忽必烈说:“现在百姓生活困顿,没有哪处比邢州更厉害的了。

为什么不选派人去治理这地方,要求他治出成效,使得各地都能够效法邢州,那么天下都受到您的恩赐了。”在此情况下忽必烈就挑选身边的侍臣脱兀脱、尚书刘肃和侍郎李简一起去。

三个人到了邢州,同心协力地治理,清除贪官,革灭豪强,流亡在外的百姓又都回来了,不到一个月,人口增加了十倍。因为这件事忽必烈更加看重儒生,任用他们当官,这都是从张文谦开始的。

辛亥年,宪宗即位。文谦和秉忠屡次把当时应该放在首位的事务说给忽必烈听,忽必烈都一。

2.南乡子 邢州道上作 陈维崧 赏析 译文

小词中以荆轲、高渐离、豫让并举,其志可知。首句从贺知章诗“二月春风似剪刀”一语窃其意而得。

“秋色冷并刀”与“二月春风似剪刀”无涉,谈不上“窃其意”。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比作剪刀,乃是一种十分具体的比喻,强调的是“剪刀”本身固有的功能。换言之,春风之所以象剪刀,是因为它裁出了片片细叶。此比喻固然巧妙新奇,但以手法而论,它亦不过是一个一般的比喻而已。“秋色”一语则大不相同。“秋色冷并刀”并非简单直接的比喻,而是更近乎钱钟书所说的“通感”。说秋色冷如(于)并刀,实际上与“并刀”本身的功能无关。“并刀”给人的第一感觉本来不应该是冷,而应该是锋利。但是,在作者的感觉中,“秋色”的冷与“并刀”的锋利是如此的相似,甚至已经合二为一,作者的感觉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移。就此点而言,“秋色冷并刀”的层次高于“二月春风似剪刀”。因此,对于“二月春风似剪刀”而言,“秋色冷并刀”勉强可以说是“袭其语”,但绝对说不上是“窃其意”。而钱钟书《通感》一文中所举之刘驾《秋夕》“灯光冷于水”一句与“秋色冷并刀”颇有共同点。

3.南乡子 邢州道上作 翻译

南乡子 邢州道上作① 秋色冷并刀②,一派酸风卷怒涛③。

并马三河年少客④,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残酒忆荆高⑤,燕赵悲歌事未消⑥。

忆昨车声寒易水⑦,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⑧。 【注释】 ①邢州--今河北邢台。

②并刀--古并州(今山西北部)一带出产的刀具,以锋利著称。③一派--一片。

酸风--辛辣刺眼之风。④三河年少--指好气任侠之辈。

三河谓河东、河内、河南,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一带。⑤荆高--荆指荆轲,战国魏人,后居燕,好读书击剑。

被燕太子丹拜为上卿,奉命刺秦王嬴政,未遂,被杀。高指高渐离,战国燕人,善击筑。

荆轲赴秦,宾客穿白衣冠送行于易水。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登车而去。

秦灭燕后,嬴政熏瞎渐离双目,令击筑。他在筑内藏铅弹击嬴政,未中,被杀。

⑥燕赵悲歌--指荆高送别事。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⑦易水――河名,在今河北易县附近。⑧豫让桥--豫让,春秋时晋国人,为大夫智伯家臣。

后韩赵魏三家分晋,智伯为赵襄子所灭。豫让乃易姓埋名,漆身吞炭,数次谋刺赵襄子,不遂,自刎而亡。

豫让桥即豫让隐身伏击赵襄子之地,在邢台北,今已不存。 【讲解】 陈维崧少小生长江南,罗绮金粉,本多顽艳格调。

至身经家国巨变之后,情怀激荡,于悲壮慷慨的史事最多感触,屡形于言,且铸就了《湖海楼词》的显著特色。 在“一派酸风卷怒涛”的萧瑟秋日,词人与三河豪侠并辔而行,途经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之地,目睹少年们“皂栎林中醉射雕”的“粗豪”气概,不禁回忆起当年荆轲、高渐离、豫让等悲剧英雄。

词人心底的慷慨苍凉随着酸风疾漩而出,与如雪霜锋交相辉映,奏响激扬劲健的旋律,令人数百年以下读之,犹觉其生气虎虎,闪现于字里行间。“忆昨车声寒易水”句是一篇词眼,昔陶潜《咏荆轲》云:“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词人也正是怀着这种“余情”踏过豫让桥的。

此词与《点绛唇》同时作,亦伤今吊古之意。但前者以感喟历史风云为纲,多凄楚苍茫;本篇则杂入身世之悲,多豪迈遒壮。

二者对读,意味尤厚。 附: 点绛唇 夜宿临洺驿① 晴髻离离②,太行山势如蝌蚪③。

稗花盈亩④,一寸霜皮厚⑤。赵魏燕韩⑥,历历堪回首。

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陈维崧(1625~1682) 清代词人、骈文作家。

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

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陈维崧出生于讲究气节的文学世家,祖父陈于廷是明末东林党的中坚人物,父亲陈贞慧是当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反对"阉党",曾受迫害。

陈维崧少时作文敏捷,词采瑰玮,吴伟业曾誉之为"江左凤凰"。明亡(1644)时,陈维崧才20岁。

入清后虽补为诸生,但长期未曾得到官职,身世飘零,游食四方,接触社会面较广。又因早有文名,一时名流如吴伟业、冒襄、龚鼎孳、姜宸英、王士□、邵长蘅、彭孙□等,都与他交往,其中与朱□尊尤其接近,两人在京师时切磋词学,并合刊过《朱陈村词》。

清初词坛,陈、朱并列,陈为"阳羡派"词领袖。 陈维崧的词,数量很多。

现存《湖海楼词》尚有1600多首。风格豪迈奔放,接近宋代的苏、辛派。

蒋景祁《陈检讨词钞序》说:"读先生之词者,以为苏、辛可,以为周、秦可,以为温、韦可,以为《左》、《国》、《史》、《汉》、唐、宋诸家之文亦可。……取裁非一体,造就非一诣,豪情艳□,触绪纷起,而要皆含咀酝酿而后出。

"虽嫌夸张,但陈维崧以豪放为主,兼有清真娴雅之作,是为事实。更难得的是陈维崧各体词都写得很出色。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国初词家,断以迦陵为巨擘。""迦陵词气魄绝大,骨力绝遒,填词之富,古今无两",《湖海楼词》最为可贵的,是能注意反映社会现实,如〔贺新郎〕《纤夫词》,写清兵征发10万民夫替战船拉纤,"列郡风驰雨骤",使得"闾左骚然鸡狗",还写到一民夫与"草间病妇"的"临歧诀绝",情状凄惨。

〔南乡子〕《江南杂咏》揭露官府对劳苦人民敲骨吸髓的罪恶:"户派门摊",使卖屋纳税的农民"独宿牛车滴秋雨",而官吏的凶恶却"如鬼"。此外多写自己的怀才不遇及国家兴亡之感,如〔点绛唇〕《夜宿临□驿》、〔醉落魄〕《咏鹰》、〔夜游宫〕《秋怀四首》、〔夏初临〕《本意》、〔沁园春〕《赠别芝麓先生,即用其题〈乌丝词〉韵》等,伤时感物,豪放苍凉。

〔沁园春〕《题徐渭文〈钟山梅花图〉同云臣、南耕、京少赋》词,则把历史故实、眼前新事、画面景色,作者胸臆全都摄纳词中,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为:"情词兼胜,骨韵都高,几合苏、辛、周、姜为一手。"这说明陈维崧能将不同风格冶于一炉,而能抒写自如。

此外,〔念奴娇〕《读屈翁山诗有作》,雄奇壮阔,兼富情趣,〔唐多令〕《春暮半塘小泊》信手拈来,口语入词;也显示出他能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的特点。〔望江南〕、〔南乡子〕等组词,以清新笔调,写江南、河南的风光和社会生活;〔蝶恋花〕《六月词》写农民入城的情态;〔贺新郎〕。

4.开元寺的相关传说

邢州开元寺的传奇之处,在于八仙之一的钟离权偶临开元寺时留下两首诗,这二首古诗是钟离权书写在邢州开元寺内的题壁诗,为这座千年古刹增添了神秘的色彩,长期以来,每逢提及开元寺,总要提到这两首诗,带着了无穷的遐想去探索开元寺的历史。

据《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五记载:

锺离权,邢州开元寺一僧院壁,有五代时隐士锺离权草书诗二绝,笔势遒逸,诗句亦佳。

诗曰:

得道真僧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

自言住处连沧海,别是蓬莱第一峯。

其二曰:

莫厌追欢语笑频,寻思离乱可伤神。

闲来屈指从头数,得见升平有几人?

钟离权,又名汉钟离,字云房,为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宋史》和《宣和书谱》《列仙全传》也都记载着钟离权的事迹,传说钟离权为唐朝人,与吕洞宾同时,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钟离权的开元寺题壁诗,后被收入《全唐诗》中。宋仁宗时,相州观察使刘从广于皇佑四年九月九日在邢州开元寺立石刊勒,又颂云:

见钱如患真仙子,遇色如忌仇大夫。

养气气如龟喘息,炼形形似鹤肌肤。

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悟。

夜来铁汉细寻思,长生不死由人做。

关于这块碑记见于《金石分域编》,据记载为“宋皇佑四年九月立”(公元1052年)。收入明人杨慎所编的《法帖神品目》中。

一个钟离权,自言生于汉代,自称汉钟离权,可又是唐代八仙之一,其诗作收入于《全唐诗》中。后人有考证为五代后汉人,诗作碑刻完成于宋皇佑年间,据宋《宣和书谱》称,不知他为何时人氏。邢州开元寺的题壁诗却出现于北宋年间,此道仙人,又为何把行草书迹留于邢州开元寺院壁之上?其种种神秘灵异,正是后津津乐道的根由。

清光绪版《邢台县志》在提及此二首诗作之后,又作如下记载:“邑人傅梅刻石,跋其后云:唐钟离权,世所称得道仙也。有邢州开元寺题壁二诗,时代既远。邢人无知者玩诗意重伤离乱之民,遐想清平之世,则亦非世外人矣。这又留下了又一个迹团,钟离权只是涂抹题诗,后宋人改为石刻,或是宋时仍为手题,到元时才改石刻?傅梅重新勒石刻铭。如此种种,说来传去,倒令此二首诗更为深奥,更显珍贵了。

5.邢台太平道乐民间戏曲

早在东汉末年(公元172年),巨鹿郡(今邢台一带)张角以《太平清领书》为经典教义,创立了太平道。

张角与其弟张宝、张梁以符水咒说给人治病的方式传播太平道,实行政教合一,广收弟子,为的是推翻汉家王朝,实现太平世界。十余年间,太平道传到了南到长江,北到燕山,西到太行山,东到渤海畔的广大地区,徒众发展到三十多万,张角按军事编制把徒众分为三十六方。

小方六七千人,大方万余人。公元184年,张角以谶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号,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举世闻名的武装起义,当时因起义军以黄由裹头,所以历史上又称“黄巾起义”。

赵义的策源地和中央寨就在今河北省邢台灵霄山,至今这里还保存着1800多年前起义时的大帅金殿、法台、点将台、练兵场、地道、地牢、石砌寨墙等遗迹。 太平道乐是太平道活动中的“法式音乐”又叫“道场音乐”,源于当时张角及其信徒诵经传道的过程中。

为了举行这次武装起义,张角利用传道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思想舆论发动,他向徒众宣传地主阶级不劳而食,应当人人平等,只有推翻汉家王朝,天下才能太平,预言社会将要发生大的变动等,他把这些思想、主张和对神的祈禳祷祝一起编成经文,让徒众诵读。 在众多道徒咏诵经文过程中便形成了一种咏诵韵律,我们把它称为经乐。

经乐曲调一般起伏不大,旋律线条平稳,气氛庄严、肃穆,有导引修持者入静,进入清虚之境的作用,这是太平道乐最初形式。邢台一带的经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的声腔韵调是由这一带的方言语调发音使然。

为了使咏诵韵律整齐统一,开始先加入了木鱼、铛子、碰钟等简单的打击乐,使经乐有了轻重缓急的拍节;以后在庆典、祭祀等大型道场,为了壮大大声势,吸引更多的人接受教理教义,又增加了吹管和弹拔等器乐,器乐高低间变化较大、且频繁,有的曲子达两个八度,使音乐内涵更加丰富,音乐表现的情绪变化更为深奥。 器乐在醮仪式活动中演奏,或坐、或立、或于进行间。

根据曲牌所表现内容的需要,有的节奏速度张驰相间、凝重中庸、高雅脱俗,有的节奏明快、虚幻轻盈,甚至有的曲牌从头到尾都是用的切分节奏,使人沉浸在一种欢快跳跃的氛围中。1800多年来,这一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由经乐和器乐组成的完整的太平道乐体系。

邢台一带民间音乐源远流长,据《史记》记述,早在公元前16世纪和11世纪的商代,沙丘(今广宗县)这地方就“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为倡优(古代以音乐歌舞娱人的艺人)女子则鼓鸣瑟,踮屣游媚贵富,入后宫,遍诸侯”。可见民间音乐和艺人的普遍。

正是这里民间音乐的昌盛,商纣王离开都城几百里到这里建离宫别馆设“酒池肉林”、“大聚乐戏于沙丘”。太平道乐的产生和发展,融合吸收了当地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地方戏曲和宫廷音乐,因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道教音乐。

道教是中国古有的宗教,道教音乐是中国古老的音乐。 目前,大江南北各著名宫观演奏的道曲一是全真派道乐,一是正一派道乐,唯独在太平道的发源地邢台这一带保留着太平道乐,它在国内外始终以稀有夺人。

太平道乐依据教义的内容,曲调的有明亮、高亢、激昂,有的深沉、悲切凄楚,旋律起伏叠宕,幽雅婉转。 如曲牌《朝天子》多用于庆曲、朝拜等大型场合,曲调欢快,旋律委婉动听,呈现出热烈欢腾的气氛;《大开门》表达悠远宁静的意境,庄严肃穆,听后有在悠悠白云中飘飘然的感觉;《小风韵》流畅开朗,令人耳目一新;《卷蒹》是在乐曲中徐徐卷起神位前的挂蒹,面对人们对天堂神灵圣仙的膜拜时所吹奏,曲调幽静高雅;反映信徒们祈盼神灵圣仙降世济人、普度众生的愿望和对神仙赐福人间的感激之情时,曲牌《降济》表达得淋淳尽致。

在设蘸布坛等场合,每逢诵经必配以道乐,因此,演奏太平道乐成为道场活动的一种科仪形式。建国以来,在邢台农村最能体现太平道乐音韵的是醮场音乐。

它囊括了庆典、祝寿、祭祀、庙观等活动的各种韵律,其用场趋势于民俗化,在庆典、祝寿、祭祀等场合普遍应用,已成为当地民间的一种民俗音乐文化。 太平道乐曲谱流传下来的都是文字谱,即工尺谱。

工尺谱只记写了旋律中的音高关系,没有时值的强弱拍的划分标记,所以只能靠师傅口传心授,故而太平道乐没有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庆幸的是,师祖的曲谱在后人的心目中具有神圣性,不得妄自更改,因此经过无数次口传抄袭,辗转流传,至今仍保留着古老道曲主旋律的遗风流韵。

现保留下来的曲牌尚有100多首,如《迎身旗》、《小凤韵》、《救命食》、《小花园》、《慢板》、《万年花》等。 太平道乐演奏分静乐和动乐两类。

静乐在演奏时或坐或立;动乐是边演奏边行进,又称道舞。道舞的音乐效果和舞蹈效果相得益彰,其形式有“剪子股”、“十字梅花”、“三盏灯”、“龙摆尾”、“芝麻开花”等,这些道舞图形均来自儒家的阴阳五行、八方九官、太极等道教信仰。

道舞可以单独表演,也可连贯表演,人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 乐器主要有管、笙、笛、箫、坛鼓、云锣、铛子、铙、。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