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民间通信1.《蜀道难》:李白在诗中描绘了古代的道路——栈道。栈道又名阁道,是古代人为了生活及战争的需要而修建的。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可见当时的交通是多么的不方便。 2.《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骊山,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从这首诗来看,唐代使用的交通工具有马,其交通设施是驿站。民间通信主要靠专使骑着驿马,一站一站送达。 3.《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从汉代以来,阳关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古代陆路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晁监(衡),即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入唐。仕于唐,并受玄宗皇帝重用。与李白,王维等交往颇深。753年,回国途中,遇狂风暴雨阻挡,重返唐,死于长安。虽然唐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巨大进步(如船体比前加大,结构更加坚固,指南针、牵星术、航海图以及季风助航普遍应用),航海活动进人了繁荣时期,但海上的风浪还是阻挡了晁监回国的路。 二、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民间通信请朋友们先写出一首古诗,再从某一句中从古代诗歌看古代邮驿 一、我国古代的邮驿与烽火台通信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殷代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 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 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 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 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 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 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 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 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 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伎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 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 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绎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如竹简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规定五里一,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 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 到了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有驿站1496处,并将邮驿改称为驿站。 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随着部和七下西洋,还开辟了海上邮驿。 清初有官办驿站1600余处,驿卒七万余名,驿马四万多匹,归兵部主管。19世纪中叶以后,驿站经费多被官吏贪污中饱,驿政废驰。 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邮政逐步兴起,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于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销驿站。 邮驿制度起源于奴隶制度的国家,盛行于封建社会,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终结。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虽系历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有组织的进行通信工作的开始。它不仅在我国邮政通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我国古代民间的通信组织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缓不济急,且易延误遗失。 我国古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鸿雁捎书”一类的故事,可见古代人民通信多么艰难。而今天人们依旧把鸿雁作为邮政通信的象征,又可见人民群众对邮政通信所寄于的厚望。 民间通信组织的形成,大约始于唐朝。当时主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商贸易的需要。 首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有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政府驻长安的办事机构,然后再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如教取回,这也就是今天汇兑业务的萌芽。 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乡约”探亲带信的出现。 相传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思念家乡,相约每年推派代表回乡探望,往返时带些土产和信件,而后逐渐形成民信局。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交通方便、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 民信局由私人经营,以谋利为目的。他们一方面是哪里有利就在那里办,偏僻地区无人管;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招揽生意,相竞为主顾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门收取信件、汇款,收费。 三、从古诗中看古代交通工具,道路,馆驿,民间通信,出行观念.(人教8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马在人类生活、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至于评价功绩比喻为“汗马功劳”。 可见我国马是古代的一种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下面,有杜甫的一首诗为证: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还有以下古诗词中名句可以证明马在古代是处在一个什么样子的地位: 1、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诗经•小雅•车攻》 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楚辞•离骚》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5、白马饰金羁,边翩西北邓。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6、蹀足绊中愤,摇头枥上嘶。 南朝梁•萧纲《系马诗》 7、懔懔边风激,萧萧征马烦。 隋•虞世基《出塞》诗 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诗 9、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唐•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1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诗 11、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唐•刘禹锡《始闻秋风》诗 12、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栖。 宋•柳咏《少年游》词 1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五月四日风雨大作》诗 1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 15、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元•刘因《山家》诗 16、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风白草新。 明•王越《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饮》诗 17、四山旗似晴霞卷,万马蹄如骤雨来。 清•徐《大猎》诗 。 四、关于信息传递的诗中国古代邮驿,历代均由国家官办,为统治者服务,而民间通信异常艰难。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春望》中这样描绘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明在那战火连天的岁月,偶得一封家书,比得万金还贵。在漫长的年代中,很多古诗都有关于传递信息的记载。笔者撷取几则如下。 一、鼓角催晓。击鼓是传递紧急警报的一种方法。从商代卜辞中可以看出,它是“声光”通信中最早的一种。周《礼记·夏官·大司马》中就有用击鼓传递信号的规定:“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鼓者,击鼓可传号令,鼓士气,壮军威,同仇敌忾,勇往直前,以鼓角相闻,声声不绝。唐诗人岑参《武威送别刘判官赴碛石西行军》诗中曰:“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二、烽火报警。西周主要发展的是烽燧大鼓,用以传递紧急军情。为了防止犬戎从西、北方入侵,曾在丰镐东部的骊山上设置了烽火台和大鼓,与周围的诸候约定,如烽火起,则是敌人入侵,各路诸候都要前来勤王。《汉书》载:“有寇即火然举以相告”,前烽举火,后烽呼应。《史记》有“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唐末诗人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曰:“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一有火警,将士不畏艰险,一齐上阵,保卫祖国边疆。 三、檄牌通信。金牌是一种通信檄牌。“牌长尺余”,木制。“朱漆刻以金书”,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铺”,传递时“过如飞电,望者无不避路”。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间,秦桧以宋高宗名义,一天内连发十二道金牌传达命令,勒令岳飞退兵。同年十二月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害死于临安(今杭州市)大理寺狱中。明李东阳在《金字牌》诗中写道:“金字牌,从天来,将军恸哭班师回,士气郁怒声如雷。声如雷,震边陲,幽蓟已覆无江淮。仇虏和,壮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国之亡,嗟晚矣!” 四、虎符调兵。符有两种:一为铜虎符,一为竹虎符。铜虎符用途有二:一为郡守符,作为中央委任太守的证明;二为发兵符。《史记》中记载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信陵君拿上如姬从王室盗来的兵符,赶往边境,撤换了魏将,率兵解除赵国之危,深得民心,表现出信陵君能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唐人韩翃有诗云:“怀君乐事不可见,鬃马翩翩新虎符”;罗珦也有“三十年前此布衣,鹿鸣西上虎符归”的诗句。可见,虎符是古代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信物。 五、关于信息传递的诗中国古代邮驿,历代均由国家官办,为统治者服务,而民间通信异常艰难。 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春望》中这样描绘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明在那战火连天的岁月,偶得一封家书,比得万金还贵。 在漫长的年代中,很多古诗都有关于传递信息的记载。笔者撷取几则如下。 一、鼓角催晓。击鼓是传递紧急警报的一种方法。 从商代卜辞中可以看出,它是“声光”通信中最早的一种。周《礼记·夏官·大司马》中就有用击鼓传递信号的规定:“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 鼓者,击鼓可传号令,鼓士气,壮军威,同仇敌忾,勇往直前,以鼓角相闻,声声不绝。唐诗人岑参《武威送别刘判官赴碛石西行军》诗中曰:“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二、烽火报警。 西周主要发展的是烽燧大鼓,用以传递紧急军情。为了防止犬戎从西、北方入侵,曾在丰镐东部的骊山上设置了烽火台和大鼓,与周围的诸候约定,如烽火起,则是敌人入侵,各路诸候都要前来勤王。 《汉书》载:“有寇即火然举以相告”,前烽举火,后烽呼应。《史记》有“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 唐末诗人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曰:“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一有火警,将士不畏艰险,一齐上阵,保卫祖国边疆。 三、檄牌通信。 金牌是一种通信檄牌。“牌长尺余”,木制。 “朱漆刻以金书”,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铺”,传递时“过如飞电,望者无不避路”。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间,秦桧以宋高宗名义,一天内连发十二道金牌传达命令,勒令岳飞退兵。 同年十二月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害死于临安(今杭州市)大理寺狱中。明李东阳在《金字牌》诗中写道:“金字牌,从天来,将军恸哭班师回,士气郁怒声如雷。 声如雷,震边陲,幽蓟已覆无江淮。仇虏和,壮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国之亡,嗟晚矣!” 四、虎符调兵。 符有两种:一为铜虎符,一为竹虎符。铜虎符用途有二:一为郡守符,作为中央委任太守的证明;二为发兵符。 《史记》中记载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信陵君拿上如姬从王室盗来的兵符,赶往边境,撤换了魏将,率兵解除赵国之危,深得民心,表现出信陵君能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唐人韩翃有诗云:“怀君乐事不可见,鬃马翩翩新虎符”;罗珦也有“三十年前此布衣,鹿鸣西上虎符归”的诗句。 可见,虎符是古代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信物。 六、信息传递的诗宋 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中的“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 以及以下诗句: 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5欲寄彩笺无尺素,天长水阔知何处? 6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