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繁盛宋词

1.唐宋诗词的繁盛时期,

《渔家傲》不见于唐、五代诗词,北宋晏殊、欧阳修填此调居多.《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晏殊,北宋初期"婉约派"词人之一,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从词作者的生平年代分析,《渔家傲》应于北宋真宗至神宗年间填词居多,多出自晏殊及其弟子之手.代表作举例: 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 晏殊〔北宋〕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北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简要分析:宋词能够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繁荣,城市手工业发达,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市民阶级的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 析:宋词繁荣的原因: 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考点: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宋词。

点评:宋代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宋词作家主要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人;婉约派著名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3.唐诗兴盛与宋词繁荣

唐代皇帝的爱好与唐诗的兴盛

一般都认为盛唐是东方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它以气吞日月的磅礴声势、海纳百川的博**怀、刻意求新的独创精神,缔造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又一个光彩夺目的高峰,而唐诗无疑是这座文化高峰上的璀璨明珠。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蜚声四海,映照古今,其内容之广泛,体裁之多样,艺术之精湛,都是历代无法与之相比的。若追溯唐诗的起源,应该说是魏晋以来文风不断转变发展的结果,但唐诗的繁荣又确实得益于唐代统治者的“导向”作用。唐朝的皇帝,特别是前期的皇帝几乎都擅长诗赋,多有作品传世。作为一代英主的唐太宗不但在政治上具备雄才大略,同时也是一位写诗高手。虽然他的诗宫廷味较浓,但他的示范作用影响了他周围的文人学士,并进而影响了一个时代。唐玄宗的祖母武则天与伯父唐中宗也都是诗人,他们倡导宴饮赋诗,群臣应制,有时一次多至百篇,那些不擅长作应制诗的大臣,便很难参与朝会。到盛唐时期即玄宗、肃宗时期,也是唐诗最繁荣的时期,诗坛人才辈出,群星璀璨,风格各异,流派纷呈。高适、王昌龄的边塞诗,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更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终将唐诗推向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

唐诗的繁荣,除皇帝爱好的原因外,也得益于诗歌在士子入仕中的导向作用。唐以进士科取士,应试者必须长于作诗,而这也就成为士人们获取功名的正路,唐诗也因以诗赋取士而繁盛起来。高宗时,进士科加试“杂文”(诗赋),是以诗文茂美者入选之始。及至盛唐,诗赋取士更见推重,玄宗朝的进士及第或位极卿相者如张说、张嘉贞、张九龄等,都是精于诗赋的。唐朝的文官几乎无一不是诗人,诗作数量之多实在惊人。清康熙时曹寅辑的《全唐诗》,所收诗达48900多首、作者达2300多人。应该说,这一数字虽然惊人,但仍然不是全部。

朝廷看重诗人,世人仰慕诗人,诗人在盛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在这种社会导向下,许多文人学子都把追求诗“境”作为自己的理想,诵习诗赋也成了士子入仕的敲门砖。李白刚到长安时,因没有什么名气,便带着自己的诗作去晋谒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贺知章。贺看了他的《蜀道难》,扬眉赞道:“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于是他把李白推荐给玄宗,李白得以“供奉翰林”,从此名扬天下。那些慕名者也接踵而至,以得李白品题为进士中举之捷径。有个叫魏万的人,从河南跟踪李白,奔波三千里,终于得到李白的《还山诗》一首,魏万靠此诗居然金榜题名。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出,社会的导向作用对唐诗的发展与繁荣有着何等的影响。

宋代的文人政治与宋词的极致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4.描写繁荣的诗词

咏怀(八十二首之第三首)(阮籍)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白骨纷如雪。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

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桂枝香(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洛阳女儿行(王维)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金谷园(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贺新郎·赋琵琶(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

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

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

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

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女冠子·元夕(蒋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

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更向天公借?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

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游平泉宴浥涧宿香山石楼赠座客(白居易)逸少集兰亭,季伦宴金谷。金谷太繁华,兰亭阙丝竹。

何如今日会,浥涧平泉曲。杯酒与管弦,贫中随分足。

紫鲜林笋嫩,红润园桃熟。采摘助盘筵,芳滋盈口腹。

闲吟暮云碧,醉藉春草绿。舞妙艳流风,歌清叩寒玉。

古诗惜昼短,劝我令秉烛。是夜勿言归,相携石楼宿。

拟古(鲍照)凿井北陵隈,百丈不及泉。生事本澜漫,何用独精坚。

幼壮重寸阴,衰暮反轻年。放驾息朝歌,提爵止中山。

日夕登城隅,周回视洛川。街衢积冻草,城郭宿寒烟。

繁华悉何在,宫阙久崩填。空谤齐景非,徒称夷叔贤。

咏史(鲍照)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百金不市死,明经有高位。

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仕子彯华缨,游客竦轻辔。

明星晨未晞,轩盖已云至。宾御纷飒沓,鞍马光照地。

寒暑在一时,繁华及春媚。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

水龙吟 么前三字用(白朴 )盖仄无疑,或用平字,恐不堪协。云和署乐工宋奴伯妇王氏,以洞箫合曲,宛然有承平之意,乞词于予,故作以赠。

会好事者为王氏写真,末章及采云萧史台空,洞天谁是骖鸾伴。伤心记得,开元游幸,连昌别馆。

力士传呼,念奴供唱,阿郎吹*。怅无情一枕,繁华梦觉,流年又、暗中换。

邂逅京都儿女,欢游遍、画楼东畔。樽前一曲,余音袅袅,骊珠相贯。

日落邯郸,月明燕市,尽堪肠断。倩丹青细染,风流图画,写崔徽半。

满江红 用前韵(白朴 )行遍江南,算只有、青山留客。亲友间、中年哀乐,几回离别。

棋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犹见川留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

寒日短,愁云结。幽故垒,空残月。

听阁阎谈笑,果谁雄杰。破枕才移孤馆雨,扁舟又泛长江雪。

要烟花、三月到扬州,逢人说。朔风诗(曹植)子好芳草。

岂忘尔贻。繁华将茂。

秋霜悴之。君不垂眷。

岂云其诚。秋兰可喻。

桂树冬荣。代闺人答轻薄少年(崔颢)妾家近隔凤凰池,粉壁纱窗杨柳垂。

本期汉代金吾婿,误嫁长安游侠儿。儿家夫婿多轻薄,借客探丸重然诺。

平明挟弹入新丰,日晚挥鞭出长乐。青丝白马冶游园,能使行人驻马看。

自矜陌上繁华盛,不念闺中花鸟阑。花间陌上春将晚,走马斗鸡犹未返。

三时出望无消息,一去那知行近远?桃李花开覆井栏,朱楼落日卷帘看。愁来欲奏相思曲,抱得秦筝不忍弹。

渭城少年行(崔颢)洛阳三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扬鞭走马城南陌,朝逢驿使秦川客。

驿使前日发章台,传道长安春早来。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

念此使人归更早,三月便达长安道。长安道上春可怜,摇风荡日曲江边。

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秦川寒食盛繁华,游子春来不见家。

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

贵里豪家白马骄,五陵年少不相饶。双双挟弹来金市,两两鸣鞭上渭桥。

渭城桥头酒新熟,金鞍白马谁家宿。可怜锦瑟筝琵琶,玉台清酒就倡家。

下妇春来不解羞,娇。

5.宋词的繁荣和成就有哪些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 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 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

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

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先讲宋词的成就。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

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

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

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第三章 苏轼 第一节 生平与性格 一、历尽升沉的一生 变法前,名震京师,初入仕途,初陈政见 变法时出离中央,历任四州,乌台诗案,贬谪黄州。

元佑更化时,重回中央,历任要职,旧党分裂,连放外任。 哲宗亲政,新党复起,贬至岭南海南,徽宗时被赦北归 二、宏博通达的坡仙性格 苏轼一生博览群书,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杂取各家,并将三家的相通之处融于一身,各有所用,故思想性格宏博开放,灵活通脱。

宋代儒道佛三教并存的状况在他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政治态度和任职时期上多取儒家,在人生修养和贬谪时期多取佛道。

既“奋厉有当世志,”又能在失意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追求自我完善。 总之,他有极其实际的一面,又有非常超脱的一面;既有十分认真的一面,也有十分随和的一面,在矛盾的统一中,表现出不同寻常的人格魅力。

第二节 “自是一家”的学士词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

苏轼对词的最大贡献就是“以诗为词”。 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具体表现为,开拓词境,提高词品。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

突破音律,弱化词的音乐性,使词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

6.宋词昌荣繁盛的表现及其原因是什么

宋词繁荣之原因简要概括为外部内部两大方面,如下:一、国家统一、经济之发展是宋词繁荣的社会原因,即外部原因。

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形势,由于全国统一,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当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矿业、造船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采茶、酿酒业的日益兴盛,又促使商业经济愈趋繁荣,雕板和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对文化传播更是起着直接的影响。

宋初颁布了标准的度量衡器,改革了币制,整顿了税制,还改进了以首都汴京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使之成为“八方争凑,万国咸通”(《东京梦华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宋王朝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还提倡纲常名教、等级名分,命窦仪裁定《三礼图》,和岘订正“雅乐”,企图礼乐维持帝王尊严。

同时还企图利用娱乐来消弭反抗,对于流行民间的“俗乐”亦在留意搜求,并不予以排斥。当时民间娱乐,可称是多种多样,勾栏瓦肆,演出多种技艺;茶坊酒楼,竞唱各种新声。

汴京本是五代时的旧都,曲子词在五代时就已流行,如花间派词人和凝就被人称为“曲子相公”。宋初,这种新起的曲子词在民间,在文人学士手中蔓延起来。

宋初在削平各割据小国后,获得了大批技艺高超的乐工歌妓,“四方执艺之精者皆在籍中”(《文献通考· 乐考》)。他们集中到京师,呈献来自各地民间的精湛技艺,并与汴京的艺人交往切磋,这对各种乐曲的创作、提高和传播起着很大的作用。

新创作的乐曲和原有的旧曲又都需要新词,除了民间无名氏的制作外,还有文人参加这一工作。《避暑录话》就记载了柳永“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宋词就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不断发展着。北宋交替,靖康之耻一直铭刻在汉民族的心中,渴望恢复成为人们的主旋律。

但以高宗赵构和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偏安一隅。因而文人们纷纷慷慨悲壮一发于词。

宋金对峙渐趋稳定,大宋尚有半壁河山,江南一带沃土千里,物产丰富,水陆交通发达,临安成为著名都市,经济亦发展起来,出现了回光返照的局面,文人雅士、达官贵人都沉醉于升平之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宋初的以词来“娱宾遣兴”在此时又得以发展。

二、市民阶层的兴起,影响到社会的审美心理之变化,人们把兴趣由欣赏诗文而转到欣赏宋词中来亦是宋词繁荣的内部原因,分为三个小的方面:1、从宋人的特殊心态看宋词之繁荣词在晚唐五代就成为歌舞宴前“助娇娆之态”、“娱宾遣兴”的玩乐手段。花间词人的词无不缕金错采、描红吐翠。

在人们的心目中“词为艳科”,妖艳甚至被认为是词之为词的本性所在,“不着些艳语,又不似词家体例”(沈义父《乐府指迷》)。因此“诗庄词媚”成为当时人们的普遍的思维定式。

这种思维定式也影响着宋代词坛。既视词为“小道”,又如此喜欢写它,似乎矛盾,其实这是宋人特殊心态的反映。

宋代是个封建伦理空前强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君臣逸乐、享受成风的时代。作为统治阶级,他们必须忠君爱国,克尽职守,必须维系伦理纲常,一副正人君子脸孔,而作为统治阶级中的成员,荒淫享乐又是其本能欲望。

他们一面要做一个道貌岸然的君子,一面又要沉湎声色。要维系这种心理平衡,唯一的办法是叫人格分裂,造成阴与阳两个自我,带来正统与邪艳两种创作。

因此他们要说理论道时就找来传统的言情抒志的诗,要渲泄自己的不可抑制的情与欲时,就找来不避浮艳的“诗余”,这种双层人格,这种特殊的心态,就是宋人既鄙弃艳词又不遗余力制作艳词的原因。也正因为统治阶级大力制作与提倡,也刺激了词的发展,带来了词的繁荣。

它终于没因为观念上的鄙弃而终了它的生命,反而显出勃勃生机。2、宋词之繁荣,是文学内部规律所致。

正如诗进入盛唐时期,其体式虽经晚唐五代,但仍刚具备,正是文人施展创造性的有利时机。“他们不能诉之于古文的情绪,他们不能抛却了的幽怀愁绪,他们的不欲流露而又压抑不住的恋感情丝,总之,即他们的一切心情,凡不能写在诗古文辞之上者无不一泄之于词”3、宋词的始终没有成为正统雅文学,也是它长足发展的一个原因。

在我国文学史上,统治阶级对唐以前的几种文学以儒家思想为依据作了封建正统的解释:起于民间的《诗经》被冠以“成人伦、美教化”的“先王之教”;屈原的楚辞被树为“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典范,汉大赋的“讽一劝百”被认为大有利于世;唐代文文,是“贯道之器也”。至此“诗言志”、“文以贯道”的儒家正统文学的道统形成,诗文也取得了正统地位。

而宋词虽经过文人染指,也虽经过东坡的提高品位的努力,但它一直未成为正统(虽然也不全是宋元明清的俗文学),是“小道”、“诗余”、诗文成为正统,“言志”、“贯道”的要求范围着它,使它走向狭窄,使它日趋老化、保守,宋词的非正统化从反面刺激了它在民间的泛滥,刺激了它的发展。它可以写进各种各样的题材,表达各种各样的感情,“言志”“贯道”的老态龙钟的诗文反而在它面前显得步履蹒跚了。

这从宋词发展到。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