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雪的诗句的感想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2.有关雪的诗句的感想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 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3.形容大雪后的诗句1、《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宋代: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群山雪不到新晴,多作泥融少作冰。 最爱东山晴后雪,却愁宜看不宜登。 释义: 只知道寻觅胜景而忘了天寒,偶立在春风中夕阳晚照之间。 我最喜欢那东山晴后的雪景,软红的光芒里涌来座座银山。 东山的积雪留不到天放新晴,多成了湿润的泥土少许成冰。 我最喜欢那东山晴后的雪景,发愁适合观赏而不适合攀登。 2、《望雪》唐代:李世民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 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 释义: 冷的天气里山林上空的云都好像被冻住了,洁白的冰雪凝聚了江山。 看似美丽的风景却是一碰即碎的画卷,好像被风吹斜了一半。 天空到处飘散着雪花仿佛不需要化妆的大地也画上了浓妆,满山遍野的树都在尽情的用花瓣展现自己的美丽。 望着天空上快落下的太阳自己有一丝愧疚,没有早上美丽的晨霞,也不会有黄昏邂逅的七彩。 3、《霁雪 / 韩舍人书窗残雪》唐代: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释义: 大风卷走寒冷的云朵,昨晚虽然下了雪但今天天气晴朗了。 江边的烟雾一扫而空,于是柳树的枝条显得更加轻盈。 (诗人目光所及处)屋檐下几片空地的积雪没有人打扫,(诗人挑灯夜读)不经意间,又是一个晚上过去。 4、《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唐代: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释义: 寒冷的更声已经传报拂晓时刻,明镜中先看到自己的衰老容颜。 隔窗听风声乱撼着窗前的丛竹,推门见大雪盖满了对面的群山。 飘洒空中使那深长的小巷宁静,皑皑的积雪更觉庭院宽广清闲。 试问胡居士您在家里会怎么样,想必是坦然高卧柴门依旧紧关。 5、《雪晴晚望》唐代: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释义: 独倚竹杖眺望雪霁天晴,只见溪水上的白云叠叠重重。 樵夫正走回那白雪覆盖的茅舍,闪着冷光的夕日步下危峰。 野火烧燃着山上的蔓草,烟烽断续地缭绕着山石中的古松。 我走向返回山寺的道路,远远地,听见了悠扬的暮钟。 6、《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唐代:岑参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释义: 天山上的云雪终年不开,巍巍千山万岭白雪皑皑。 夜来北风卷过赤亭路口,天山一夜之间大雪更厚。 雪光和着月光照映银山,雪花追着北风飞过铁关。 交河城边飞鸟早已断绝,轮台路上战马难以走过。 寒云昏暗凝结万里天空,山崖陡峭悬挂千丈坚冰。 将军皮袍久卧不觉温暖,都护宝刀冻得像要折断。 天山正是大雪纷飞之时,送别为友走马归还京师。 冰雪之中怎将心意表示,只有赠您青青松柏树枝。 4.急需“描写雪的诗句及赏析”要完全哦终南望余雪 年代:【唐】 作者:【祖咏】 体裁:【五绝】 类别:【】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释】 【注解】: 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梢。 3、霁色:雨后的阳光。 【韵译】: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 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评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 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 朗,朴实俏丽。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简析】: 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5.写雪的感悟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在金庸的小说里,北方的雪下得豪迈,下得壮大,下得绚丽,大雪连着天覆盖在大地上,这样的场景,处在南方的人很少可以看见。刚进入2008年的今天,在南方的我也着实感受了一场北方的雪。 在鲁迅笔下,南方的雪是滋润美艳的,而北方的雪是豪放不羁的,一直以来都是如此.但我却在江南看到了北方的雪,使江南一带沉浸在一片白色之中。北方的雪将美表露无疑,它让南方的人们体验了北方的美,犹如鹅毛的雪花在江南出现,满天飘舞在江南的天空之中,让南方的大地,树木,房屋披上了白色的大衣,画上了银妆。 天边的房屋与天空连成白色一片的景象在南方人的视野中出现。北方的雪可以让南方焕然一新,雪后的景色会让我们产生来到北方的错觉。 像这样五十年难一遇的大雪已经将雪的色与形的美展现到了极致。不仅如此,北方的雪把雪的精神也展现地淋漓尽致。 突如其来的大雪免不了给南方带来了麻烦,但南方却因此而萌发了活力。就在暴风雪降临的时候,无数解放军官兵,路管人员顶着大雪,不分白天与黑夜,尽他们的全力来铲除地面上的积雪,维持车辆行驶的安全。 大雪的场景很壮观,而人们艰苦的与暴风雪斗争的场面令人感动。身穿军服的解放军官兵无论寒风有多刺骨,他们的手冻的通红,也坚持工作到底,也是凭借着他们的付出努力,南方在大雪的袭来之下,仍能井然有序。 人那坚强,执着,团结的精神在这大雪中完全展现了出来,是雪锻炼了人的精神。在最近的广播里时常听见这么一句话:大雪无情,人有情。 对于大雪带来的对南方人生活上的影响不小,有些地区由于大雪而使电力中断,但人们却不怕风雪,攀上高高的电线杆上除雪并维修。有人因此冻伤,有人因不慎从高出跌落而受重伤,有人连夜工作却几天没吃上饭。 不管困难有多大,人们把这场雪看作是大自然对我们的考验。超常的胆魄就可以克服这些困难,是雪锤炼了人的胆魄。 通过这场雪灾,我们感受了北方雪的豪迈,锤炼了自己的胆魄,从而更执着、更坚强的走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6.有关雪的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漫踪江野,蝶舞飞扬一片白。 寒波踏歌,浪舒潇洒一江止。 雪树银花,燃烧红唇一瓣怒。 江山多娇,嵌缀冬月一轮俏。 7.关于雪的诗句(一)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赏析] 燕山一带的雪花大得像席子一样,一片一片吹落在轩辕台上。这是李白描写雪花的名句。 燕山在今河北蓟县东南,这里泛指我国北方。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句中说“雪大如席”,这是高度的艺术夸张,但又不失其真实。正如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 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 (二)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了,我知道雪下得很厚,时时听到竹子折断的声音。 [赏析] 描写雪,一般都写它的颜色与形状,但深夜的雪是很难用视觉形象来表现的,于是诗人把视觉改为听觉。 当然,下雪本身是没有声音的,所以诗人就通过“时闻折竹声”来表现。在一个下着雪的深夜,彻夜难眠的诗人不时听到外面传来竹子折断的声音,就知道雪已下了厚厚的一层,竟把许多竹子都压折了。 通过听觉来描写雪,是这两句诗的主要特点。 (三)岑参的《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四)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 这首咏早春飞雪的小诗构思新巧,独具特色,出奇制胜。头两句写的是新年已过,却见不到芬芳的鲜花的影子。 早春二月,人们出门去惊奇地发现地上已长出了一点草芽。度过漫漫寒冬的人们盼望早些见到春色,“都”正表现出人们盼春之切与毫不见春之音讯的怨怅。 “惊”字流露出看到春天即将来临时的喜悦之情。 (五)罗隐的《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赏析]瑞雪兆丰年,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却成了灾难。 (六)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塑造了大雪中战天斗地的渔翁形象,表现了一种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也为后世画家作《寒江钓雪图》提供了素材,诚如苏轼所言:“渔翁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 (七)唐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赏析]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 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 (八)唐 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赏析]此诗借物抒怀,写得别具一格。诗人闲坐窗前,欣赏那纷纷扬扬的大雪,转瞬之间,青青的竹枝已变成了白色。 为这美丽的景象所吸引,他登上高楼,放眼望去,只见那高低不平,横七竖八的“恶路”,都已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了,多么令诗人痛快!这里的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多少感慨与不平! (九)张孜《雪 诗》:长安大雪天, 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 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 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 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 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 手脚生皴劈。 [赏析]《雪诗》诗分三层:头两句为一层,点明时间、地点、环境;中八句为一层,揭露了“豪贵家”征歌逐舞的豪奢生活;后两句为一层,写“饥寒人”的贫苦。诗以“长安”开头,表明所写的内容是唐朝京都的见闻。 “大雪天”,说明季节、天气。雪大到何种程度呢?诗人形象地用“鸟雀难相觅”来说明。 大雪纷飞,迷茫一片,连鸟雀也迷失了方向,真是冰天雪地的景象。这就为后面的描写、对比安排了特定环境。 《雪诗》在前二句环境烘托之后,把豪门贵族的糜烂生活,绘出三幅图画:富家椒房图、罗幂红炉图、弦歌宴饮图。前两幅是静状,后一幅是动态,都写得色彩秾丽,生动逼真,而在篇末,“岂知”一转,翻出新意,揭示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扩展、深化了主题思想。 对比是《雪诗》在艺术手法上的一个显著的特色。这种对比,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和诗的内容取得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十)宋代 黄庭坚《咏雪诗》:连空 春 雪 明 如 洗, 忽 忆 江 清 水见沙 。 夜 听疏 疏 还 密 密 , 晓看 整 整 复 斜 斜 。 风 回 共 作 婆 娑 舞 , 天 巧 能 开顷 刻 花 。 正使 尽情 寒 至 骨 , 不 妨 桃 李 用 年 华 。 [赏析]“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即用虚字行气 ,八字相迭,可谓匠心独运。 (十一) 宋·张元《雪》: 五丁仗剑决云霓,直取天河下帝畿。 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赏析]“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这漫天飞雪,就像被天兵天将杀败的无数条白龙身上脱落的鳞甲,在空中飘 降。这两句诗,用三百万败阵“玉龙”的“败鳞残甲”写降落中的雪,设想奇崛,富于神话的浪漫色彩。 (十二)陆游在《夜大雪歌》:朔风吹雪飞万里,三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