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体诗词的介绍和初学格律诗词的朋友谈写作问题 关于旧体诗词的写作问题,我曾写过这方面的文章。 现在,根据朋友们向我提出的问题,再简单地谈谈。 许多喜欢旧体诗词朋友,想写格律,或想填词, 在遵循格律或在用韵方面,感到困难。 也有的朋友感觉格律限制了思想的发挥。我想对初学的朋友来说,大概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不熟悉平仄;不懂音韵;不熟悉格律;不会运用格律而使格律成了枷锁。 下面我就谈谈这几方面的问题。 1,旧体诗词的音韵 旧体诗词,首先要押韵。 因此写首先要熟悉音韵。因为旧体诗词的格律,是由字的平仄组成的,弄不清字的平仄,就无法谈格律。 在清代以前的人写诗,填词都要依照“诗韵”和“词韵”,并有书作为依据。但对现代人来说,这些书,可以说已经过时了。 我说的“过时”,是说已经偏离了现代的语言。这些书里的字的读音,已经和现在的读音完全不同了。 而过去这样的书,是由官方主持修订的。现在,没有了科举,没有必要修订了。 对现代人来说,最主要的音韵和平仄的依据,就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的汉语拼音。而所谓的韵书,就是以汉语拼音为准的字典,这就是所谓的“新韵”。 这样问题就简单化了。 当然,有许多朋友已经熟悉和喜欢用平水韵,当然他们就依然用平水韵。 新学的朋友喜欢用平水韵的,当然也会由他们自便。我只是以为,提倡使用新韵,更容易为大家所掌握。 因此,我提倡使用“新韵”。 格律诗,一般押平声韵,而在旧体诗里的古体诗,有押仄韵的。 而词则不同,在词牌里,有押平韵的、押仄韵的,还有平、仄韵转换押韵的,依不同的词牌而定。 关于填词,我主张除入声字仍依照词韵外,其他字都使用新韵。 因为按照今天普通话的发音来看,词韵已经有明显的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词韵的第十三部没有单列的必要,如按今音,针、砧、今、金等都和第六部的字韵母完全相同。 侵部单列是古时人的发音和现在不同而形成的。在现在词韵的第十三部完全应该并如第六部。 这两部合并之后,基本上就和“今韵”相同了。 但入声在词里面,有特殊的意义,有些词牌,不使用入声字押韵, 就失去原来的韵味。 如“忆秦娥”就用入声为宜。因此,我建议填词时,对有特殊要求的词牌,仍用原“词韵”里的第十五部至第十九部的入声韵。 格律诗,一般押平韵,而在旧体诗里的古体诗,有押仄韵的。 而词则不同,在词牌里,有押平韵的、押仄韵的,还有平、仄韵转换的,依不同的词牌而定。 2,关于平仄的问题 如果读音时,四声读准了,分清平仄就很容易。 而分不清平仄,主要就是四声读不准。 在读准四声的前提下,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声就是上声,第四声就是去声。 按照现在的普通话,入声已并如其他的声部。如白是平声,国是平声,而在诗词韵书中,都为入声。 四声分清了,读一、二声的字都是平声,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的字都是仄。如果说方言的朋友,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小词典”来分清四声,也就分清了平仄。 我以为写格律诗词,就是要讲求平仄。但在格律中也是有可以通融的地方,如写格律诗,一般情况下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就是七言诗的第二、四、六字,要求严格,第一、三、五字可灵活。但在要求严格的时候,还要求不可犯“孤平”和“三平”“三仄”。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在王力先生写的“诗词格律”的书中,写的很简明,一读就明白了。我在此无须赘述了。 填词时,在词的格律中,也有可平可仄的字,一般用+号表示,其他标明平仄的字不可改变。 3,旧体诗词的写作 诗词优劣在于意境,没有意境就算不得什么诗词。 格律诗词,当然有它的韵律美,但那只是为诗词作者提供的一个特有舞台。诗词作者写出的诗词,格律再严谨,没有意境就没人喜欢,甚至可以说算不得什么诗词。 但写格律诗词,就要讲求格律,随意写而不遵循格律就不叫格律诗词,或者不是好的格律诗词。写格律诗词的人,他们不觉得格律是一种束缚,反而他们善于运用格律,来增强诗词的特殊的美。 关键在于掌握格律和善于运用格律。 无论是自由体的现代新诗,还是格律诗词,都要有意境。 没有意境,就算不得诗。 什么是意境,这就有见仁见智的不同说法了。 我以为描写风景也好,抒发感情也好,表达意见也好,都可以写出好的意境。意境是比字的表面更深层次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看如何理解。如果把“志”一定要和政治思想联系的话,我不赞成。 如果说诗要立意,是必要的。但所立的意是什么,只要感人就可以了。 这是诗人的自由。 我以为写诗填词, 和书法绘画是相通的。 在写之前必须有个腹稿,就是“意在笔先”。也就是说先想好要写什么,总体的立意是什么,如何去表现。 比如在确立主题后,要决定写长的,还是短的;再考虑选什么调式。这都在于诗人自己的考虑,我就无法细说了。 但我想说的是,写诗填词,总得让读者知道写的是什么。 就要有个总体的思路。 然后,诗词也要有起、承、转、合。对这方面的问题是诗人自己的发挥,无法细说。 但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我们来共同学习古人如何写诗填词。 首先我们看唐朝的高适的送别绝句。 2.宋词简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宋词的流派 1. a.婉约派:北宋初年,受到晚唐、五代的词风影响,以婉约为主。这类词作以小令为主,辞句婉丽,内容偏重男女之情,游子思乡之叹,远人别离之恨。格调含蓄婉约,后世推为词的正宗。 b.豪放派:此派之词是北宋词坛之大突破。这类作品,气势豪迈,意境清新,不拘音律,随意抒写。题材广泛,内容或抒发感情,或议论说理,境界较婉约派扩大,感情亦较奔放。 c.格律派:格律派词人多精通音律,能自创新词调,作品格律严谨,音调谐美,辞句工巧典丽,内容以抒情和咏物为主。 2. 宋词的代表作家作家 时代 风格特色 词集名称 李煜 字重光,世称李后主 五代 前期反映宫庭生活,格调华丽后期倾诉亡国之痛,格调哀怨 《南唐二主词》 柳永 字耆卿,初名三变 北宋 多写都市繁荣生活工於羁旅行役擅写长调语言显浅\平易 《乐章集》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 不喜剪裁以就声律以诗为词,词境扩大笔力纵横,气势磅薄 《东坡乐府》 周邦彦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北宋 格律精严,颇有法度多以唐人诗语入词,怀古伤今擅写咏物之作 《清真集》(又名《片玉词》)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 北/南宋 前期多反映闺情,感情真挚细腻后期多写漂泊流离之痛苦 《漱玉词》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 意境雄奇阔大,瑰丽奇伟擅以民间口语入词擅於用典擅写农村风光 《稼轩长短句》 姜夔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南宋 擅创新调(自度曲)多记游、咏物之作音调谐婉,辞句精美,结构严密 《白石道人歌曲》 3.背诵古诗词的软件有哪些1、古诗词典 这是一款拯救文艺退化症的古诗词应用,帮你秒懂古诗词。 在学习诗词时可阅读数十万首诗词,涵盖各类诗词场景,帮助你全方位掌握诗词的注解和译文。 2、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3、西窗烛 精选中国唐诗、宋词、古文,为你提供一个干净清新的欣赏空间。 有大江东去的豪放明快,有低头弄梅的婉媚曲折,也有西窗剪烛的情深意重。诗词之美,时光洗练。 收录各种不同题材的古诗词与现代诗歌等,一键搜索功能,标记关键词。 4、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app是一款诗词内容在移动手机上阅读的手机软件。 收录了秦楚汉、唐诗三百首、古诗三百首、楚辞、全唐诗、全宋诗词等经典之作,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教材内容。 5、为你读诗 「为你读诗」是中国首个以诗歌为起点和纽带,连接人与人的诗意生活平台与国际人文艺术平台,参与者包括国家元首、行业翘楚与普通大众。 扩展资料: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4.唐诗宋词鉴赏辞典的介绍《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中华诗文鉴赏典丛。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代代相传,继承发展,影响着世界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光芒万丈的瑰宝。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元朝的曲,它们是时代精神的凝聚与升华,拥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长久地为人民所赏爱,如列岳峥嵘,百花竞艳,美不胜收。 5.古诗文的简介(30字左右)简介 古体诗,又称古风。《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后人引申把诗歌也称为“风”。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专题名称。 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古体诗的字数和诗行: 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诗行,也不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 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所以,七言股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 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另有一类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 6.朗读古诗词的软件有哪些朗读古诗词的软件有: 一、古诗词典 这是一款拯救文艺退化症的古诗词应用,帮你秒懂古诗词;在学习诗词时可阅读数十万首诗词,涵盖各类诗词场景,帮助你全方位掌握诗词的注解和译文。 二、喜马拉雅听书 喜马拉雅听书是一款听书软件,软件大小为13.74MB,适用于android2.2以上手机,喜马拉雅听书内容全、极方便、不耗流量不花钱、没有信号也能听。 三、懒人听书 懒人听书是由深圳市懒人在线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运营的一款移动有声阅读应用,提供免费听书、听电台、听新闻等有声数字收听服务,用户规模上亿,是国内受欢迎的有声阅读应用。 四、爬梯朗读 爬梯朗读 (Pati)是神州佳教(北京)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少儿朗读学习产品。通过朗读录音并打分的形式,给朗读带入快乐元素,帮小朋友们提高朗读兴趣, 五、掌阅 掌阅成立于2008年9月,专注于数字阅读,是移动阅读分发平台。 一直秉承专注、务实的企业精神,与国内国际600家优质的版权方合作,引进高质量的海量图书数字版权,为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亿用户提供高品质的图书内容和智能化的用户体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诗词典 百度百科-喜马拉雅听书 百度百科-懒人听书 百度百科-爬梯朗读 百度百科-掌阅。 7.介绍诗歌以乐府诗和文人五言诗为主要代表样式的汉代诗歌,对后世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于汉代诗歌的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二十世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时值世纪之交,让我们全面地回顾一下以往的汉诗研究,总结成果,吸取经验,对于促进这一学术领域在21世纪的发展,必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 从魏晋到清末的汉代诗歌研究的简要回顾 要全面总结20世纪汉代诗歌研究成果,有必要先回顾一下20世纪以前的汉诗研究状况。广义的汉诗研究,魏晋时期就已经开始。 曹氏父子的诗歌,直承汉乐府和文人五言诗精神,在创作中就有对于汉诗的学习和研究,只是没有相关的著作传世。因此,梁人刘勰对汉诗的评价,可以看作是汉诗研究的真正开始。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汉初四言,韦孟首唱,匡谏之义,继轨周人。孝武爱文,《柏梁》列韵。 严马之徒,属辞无方。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 ……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至于张衡怨篇,清典可味;仙诗缓歌,雅有新声。” 这段话,是刘勰对汉代文人诗的评价和发展过程的一个简单描述。 但遗憾的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究竟作于何时,在这时却成了疑问,且不要说李陵、班婕妤的诗见疑于当时,就是被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大多数在当时也已经不知为何人所作。这里面有几首诗,传言为枚乘所作, 但刘勰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只肯定其中的《孤竹》一篇是傅毅之作。 和刘勰同时年龄稍小一些的钟嵘,在《诗品》中对汉代“古诗”有着更高的评价,甚至称其中陆机所拟的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与刘勰不同的是,对于传为李陵、班婕妤的诗作,钟嵘没有表示怀疑,对于那些“古诗”,他虽然也承认时代“眇邈,人世难详”,可是却认为产生在李陵之前。 正因为钟嵘有这样的认识,按照他的评诗原则,“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 就把“古诗”放在了整部书的最前面来进行评述。和钟嵘同持肯定态度的还有梁人任昉和萧统。 任昉在《文章缘起》中说:“五言诗,汉骑都尉李陵与苏武诗。”萧统虽然没说“古诗”的作者是谁,可是《古诗十九首》就是由他最早编入《文选》才得名的。 同时他在《文选序》中说:“退傅有在邹之作,降将著河梁之篇,四言五言,区以别矣。”这里所说的“降将著河梁之篇”,正是指传为李陵所作的《携手上河梁》一诗。 由此可见,关于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产生时代和作者问题,自六朝时已经有了不同的说法。 唐宋以后,关于汉代文人诗的研究日渐增多,唐人李善的《文选注》,根据《古诗十九首》中的一些诗句,明确指出这些诗中有东汉之作,而决非全部出自西汉枚乘之手 。 而唐代释皎然和白居易,则对传说中的李陵、苏武诗仍然持肯定态度。宋人蔡厚居虽然不同意李善的看法,认为十九首非一人之词,同样肯定里面有枚乘、李陵之作。 王应麟则取《史记正义》引虞美人诗为证,认为五言诗在汉初已经产生。但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五笔》卷14中则以“李陵诗”和“枚乘诗”中有一“盈”字,犯汉惠帝名讳为由,认定这些诗一定是后人伪作(按此条已被后人驳倒)。 从此以后,关于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作者时代问题的争论越来越多。 自唐宋以后,“诗话”是中国文学评论的一种重要形式。 宋人范晞文的《对床夜语》、金人王若虚的《滹南诗话》、元人杨载的《诗法家数》、明人徐祯卿的《谈艺录》、陆时雍的《古诗镜总论》等著作,对于汉代诗歌都有很高的评价。特别是宋人张戒的《岁寒堂诗话》、严羽的《沧浪诗话》、明人胡应麟的《诗薮》,是后人研究汉诗极有价值的参考材料。 自周代社会始,中国人对乐就极为重视。对于在汉代而产生的配乐演唱的乐府诗,魏晋以降一直受到各朝各代的看重。 历朝的正史,从班固的《汉书》开始,就有《礼乐志》专述汉代乐府产生的经过。以后《晋书》、《宋书》亦有记述,其中以《宋书·乐志》最值得重视,中间有一卷专记汉魏相和歌辞,还有一卷中记录了汉代的杂舞曲辞和《鼓吹铙歌十八曲》,这为后人详细了解汉代乐府诗的发展提供了较早较为可靠的资料。 唐代以后,关于汉代乐府的发展演变情况,以杜佑的《通典·乐典》、郑樵的《通志·乐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乐考》三书记载较详,是我们研究汉乐府及其沿革的重要文献。关于汉乐府诗方面的最重要著作,当推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此书除搜罗的作品完备之外,另一特点是对其中的每一类、甚至一些重要篇章都有解题。这部兼有研究性质的乐府诗总集,为后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汉以来的乐府诗研究著作里,最早的应该是传为东汉末年蔡邕所作的《琴操》二卷。这部书中所记,大都是传说为先秦的古琴曲,另有部分汉代创作,这是后人研究自先秦以来中国琴曲演唱历史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 六朝时陈人释。 8.古诗词典怎样才能创作我的诗集首先要提到的是为什么要写.写诗的动力不同,有人为了追MM,有人为了梦想,有人为了爱好.,这个只是随便说说,我没有打算分别都介绍一下.总体来说,你一般是因为爱好,然后才为了梦想吧.追MM的没什么意思吧,那叫做摆弄文字,或者,称不上诗歌,更称不上文学.否则只要我把作文一句话分成一行,大家都是诗人了.如果您真喜欢,我不放仔细说一下.首先说要的什么.句子的华丽么?能华丽肯定没有错误.为了朗朗上口么?能的话肯定没错误.为了意境么?是的,这个是最重要的.不过答案似乎并没结束,华丽为了什么,朗朗上口为了什么,意境为了?风格为了?。 其实无非为了感觉.那么让我们深入讨论一下感觉这个词语.什么是感觉呢.如果提到,我们这里仅仅指的是心里的感觉,不过这个概念并不狭隘.如果我们凭着感觉读诗歌,如果我们写诗歌写的是感觉,那么毫无疑问两个条件是必要的,感觉首先必须可以放到文字里,感觉必须可以从文字里被提取.那么试问一下我们是怎么写入和读出感觉的.不是我写上我很伤心,数目为,湖水为,土地页为,于是别人就能读出来我狠伤心,你写上今天真快乐,鸟儿也为你快乐,花儿也为你快乐,太阳也为你快乐,别人就能读出来你狠开心.那么感觉是怎么被读写的.再思考一下感觉是什么.哭代表难过,笑代表开心,这是生物的天性所致,不是的.(是废话么?)那么文字怎么来的,文字是约定俗称的么,也许是,也许不是,不是就罢了,如果是,约定是哪儿来的.是感觉么?我认为是的.我们来讨论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词语.屁颠屁颠,十个人里面有九加一个会一下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大家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很少是差词典过来的,一个兼具可爱,快乐,动作的词语.他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心情,甚至身体状况.()猎猎,猎猎这个词语,你会想想到它是一个威风结实的旗子,一个动态的旗子,不是一个破烂的,不是一个薄薄的,不是一个静态的.袅袅,你会想象到,第一,上升,第二,微风,很微的风,第三,一缕,不是一大群,第四,颜色,一般人会想到这是白烟对吧,第五,,很少有人想象这是窗户里出来的,第六,小房子,不是一个大房子,第七,远方,它不会很近对吧,第八,绿树,虽然有些人会想到一些凄凉的景象,不过大多数人想到的会是安静的乡下,绿树,第九,傍晚,甚至用黄昏这个词语都不完美,第十,不能说太多人都会想到应该有小山,不过肯定超过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是一个我喜欢用的词语,有时候比十分之九就显得恰当,因为他集中体现了概率的必然,这也是感觉.,你一般会想到一个热锅,一团白气,一个昏暗的房间,一群人可能比较穷,周围的认主要是老人跟孩子对吧,有没有这个感觉,恩,是不是还可能想到有一个小小的窗子之类的.universe:就应该更大可能想到一个星空,跟我们汉语的宇宙已经不是太一样.就说这几个吧,如果愿意相信我对词语的分析,那么我就开始理所当然的说,文字带来的感觉,跟最简单的惊呼笑声还是很相似的.源于什么?源于同种动物对同种信号的反应肯定是相似的,这是一个原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但是绝对不是说有人认为他是一个鞋匠,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强盗,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精灵,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人类,有人觉得他是战士,有人觉得他是法师.所以很重要的结论就出来了,写诗,特别是现代诗,句子更加自由,就更加集中体现了感觉的地位.席慕容两句诗,具体忘了,大概是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年轻的你我 曾挥手 就此告别 好像写错了 ,懒得查了,那么这里面你是不是感觉的到天气应该是晴天的,太阳的光线很热度都正好合适你去伤心.快下班了就不说更多了.说完感觉,再简单说一下句子.自由,不是说随便写.随便写没有感觉啊.那么怎么写,跟着感觉写.感情要真,句子就一定要明白取舍.伤心,快乐,不是用字面意思喊出来的,是用意境感觉出来的,准确触发读者的回忆,以及天生感觉,就是一个比较字面话得标准.取舍的话,怎么取舍,肯定不要写太多,又乱,又浪费墨水跟纸张 如果理解好了感觉,这个我就不细说了,把你的感觉融入到你的句子里,就能让看似无关的文字融入了你隐含的感觉,通过生物的共识别人是可以读出来的,所以说,简单说,取得的部分可以读出来舍去的部分,就是一个取舍的直观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