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跟程千帆有关的诗句

一、鲁智深相关的诗句

花和尚鲁智深 聂绀弩

“晚年竟以旧诗称”。散宜生诗,亦能于当代旧诗坛独树一帜也,非一时豪杰不能办此。顾究非正途,“野狐禅”之讥,不能辞也。余素不喜聂诗,然散宜生诗,影响颇广,论当代诗,不可视而不见也。然散宜生诗非绝不可读也,如以下:《答钟书》 “五十便死谁高适,七十行吟亦及时。气质与诗竞粗犷,遭逢于我未离奇。老怀一刻如能遣,生面六经匪所思。我以我诗行我法。不为人弟不人师。”咏林冲所谓“英雄脸刻黄金印,一笑身轻白虎堂”,亦颇值一诵。然则一发无余,无可回味,是其短处也。徐晋如《缀石轩诗话》论散宜生诗颇当,并录于此:

绀弩体如麻辣烫,入口尙佳,但无余甘,是其短处。

沈则不浮,郁则不薄,古人先我得之。今读散宜生集,就中得失,体会尤深。程千帆谓聂氏“滑稽亦自伟”,是何语邪?但滑稽便不自伟。优孟师涓,不闻兼於一人。

北荒诸草,托体稍卑,而语多俚俗。廼今人谓为奇巧处,卽是其穿凿处。因知南明以《燕子笺》祀天,尙有可恕之道。

二、关于千帆的诗句有哪些

唐代:刘禹锡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宋代:李清照 ·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唐代:温庭筠 · 《望江南·梳洗罢》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唐代:崔季卿 · 《晴江秋望》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唐代:耿湋 · 《登鹳雀楼》 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三、韩孟的诗歌主张

论韩孟诗派的功利主义诗歌思想 吴河清 曾广开 关键词 古代文学;韩孟诗派;诗歌思想;功利主义 唐贞元中至元和末年,是功利主义诗歌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元白诗派被视为这一思想的主要推动者。

而与之处于同一文化背景中的韩孟诗派,特别是韩愈本人,有的学者却认为其“在诗歌思想上,却丝毫也找不到儒家诗教的影响”,“甚至未尝提出言志说”〔(1)〕。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元和时期功利主义的诗歌主张,并不仅仅为元白诗派所提倡,而是当时整个诗坛的普遍要求。尽管韩孟等人关于功利主义诗歌主张的论述极少,只要我们能够深入研究这些理论论述,并注意“从作品中抽象出文学规律和艺术方法”〔(2)〕,我们就可以发现韩孟诗派也曾倡导儒家功利主义的诗教传统。

毫无疑问,我们赞同韩孟诗派的诗歌思想是重主观尚怪奇的看法,但我们认为韩孟诗派是在元和初年以后才逐渐确立这种主要创作倾向的。认真研究一下元和时期功利主义诗歌思潮发生、发展的实际,很容易看到韩孟诗派在元和初年以前,确实是表现出浓厚的功利主义倾向,是当时功利主义诗歌思潮的主要推动者。

安史之乱的爆发,结束了盛唐的历史。经过肃、代两朝的努力,唐王室才挣脱了覆亡的威胁。

德宗即位后,也曾考虑励精图治,开始也有一些善政。但由于这位皇帝为人忌刻,任用宦官奸邪,不能稳定政局,致使兵祸连年不息,国家财政日益枯竭。

朱泚、李怀光等的叛乱,几乎危及了唐室的生存。直至贞元初年,整个社会才渐趋安定。

但这暂时安定的代价是巨大的,河北、淮西不遵王命,犹如列国,方镇节度骄横跋扈,宦官擅权作威作福,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沉重的危机感。 贞元以后,韩愈、刘禹锡、柳宗元、元稹、白居易等渐次登上仕途,这是一批与前代迥然不同的诗人。

他们既没有盛唐诗人那种不通实务却自视甚高、认为可以坐取卿相的浪漫气息,也没有大历诗人那种感伤时世、希望逃离现实苦难而避时避世的消沉。诗人的敏感使他们较早地感受到历史潮流的气息,他们立即清醒地意识到盛唐的繁华如梦一样逝去,再也难以寻觅。

他们几乎是本能地觉察到新兴文人集团在认真寻找消除社会危机的道路和方法,社会改革的大潮正在形成。所以,当韩愈等人一旦进入仕途,便不遗余力投身于新兴文人集团所从事的政治改革斗争。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自然而然地要把文学作为政治改革和政治斗争的手段,这种强烈的政治功利目的自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文学思想,要求诗歌创作和其他文学创作有助于政治教化,特别是有助于他们所从事的政治改革,从而在整个文学领域内掀起功利主义的文学改革运动。 早在贞元初年,孟郊献诗于国子祭酒包佶,称赞包佶的诗为“时吟五君咏,再举七子风”〔(3)〕,推重颜延之和建安七子,流露出对建安以来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向往。

贞元六年(790),孟郊寓居苏州,与著名诗人韦应物唱和。在《赠苏州韦郎中使君》诗中,孟郊把韦应物比作建安诸子和谢灵运,明确提出以“雅正”为诗歌创作的准绳。

其诗云:“谢客吟一声,霜落群听清。文含元气柔,鼓动万物轻。

嘉木依性植,曲枝亦不生。尘埃徐庾词,金玉曹刘名。

章句做雅正,江山益鲜明。苹萍一浪草,菰蒲片池荣。

曾是康乐咏,如今搴其英。顾惟菲薄质,亦愿将此并。”

〔(4)〕孟郊倡言“雅正”,实际上与韩愈在散文方面倡导征圣宗教的文学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在宣扬儒家从《诗经》等经典中演绎出来的政治教化论。孟郊推重建安七子和谢灵运,主要也是对六朝的淫靡诗风不满,从中也可看出孟郊在诗歌创作上的基本观点。

贞元十年(794)以后,孟郊继续强调“大雅”的诗教传统应该是诗歌创作的圭臬,要求诗人把讽谕时政得失作为诗歌创作的主要任务。其《出东门》云:“一生自组织,千首大雅言。”

〔(5)〕《答友人》云:“落落出俗韵,琅琅大雅词。”〔(6)〕《答姚怤见寄》亦云:“大雅难具陈,正声易漂沦。”

〔(7)〕在《读张碧集》一诗中,孟郊标举“六义”、“国风”,明确地称赞张碧的诗歌是“下笔证兴亡,陈词备风骨”,期待着统治者能够恢复儒家采诗观风的传统,有“采诗官”来收集张碧这些讽谕时政得失的作品〔(8)〕。孟郊的主张,直接启发了白居易,其元和初年所作《采诗以补察时政》一文和《采诗官》一诗完善了孟郊的观点。

从孟郊现存的全部作品来看,虽然大多数篇章是他自己贫困生活的记录和失意的哀叹,但他同时却一再告诫世人,他的诗歌并不是仅仅为了反映自己的窘迫和辛酸,而是有着强烈的政治教化目的。其《奉报翰林张舍人见遗之诗》云:“昔咏多写讽,今词讵无因。”

〔(9)〕《送淡公十二首》亦云:“兹焉激切句,非是等闲歌。”〔(10)〕孟郊也知道时人视其诗为“矫激”之作,他申辩说自己的诗乃有为而作,因意在讽谕才会形成“激切”的特点。

如其《杀人不在边》、《感怀》、《伤春》等诗反映建中以来的战乱现实,痛伤百姓的流离失所,并讽刺“操弧者”的养寇自重;《审交》、《伤时》等感叹贫士孤立无援,谴责世态炎凉的小人;《连州吟》、《乱离》、《汴州离乱后忆韩愈李翱》等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执政者进行。

四、有关花和尚鲁智深的诗句

花和尚鲁智深 聂绀弩 “晚年竟以旧诗称”。

散宜生诗,亦能于当代旧诗坛独树一帜也,非一时豪杰不能办此。顾究非正途,“野狐禅”之讥,不能辞也。

余素不喜聂诗,然散宜生诗,影响颇广,论当代诗,不可视而不见也。然散宜生诗非绝不可读也,如以下:《答钟书》 “五十便死谁高适,七十行吟亦及时。

气质与诗竞粗犷,遭逢于我未离奇。老怀一刻如能遣,生面六经匪所思。

我以我诗行我法。不为人弟不人师。”

咏林冲所谓“英雄脸刻黄金印,一笑身轻白虎堂”,亦颇值一诵。然则一发无余,无可回味,是其短处也。

徐晋如《缀石轩诗话》论散宜生诗颇当,并录于此: 绀弩体如麻辣烫,入口尙佳,但无余甘,是其短处。 沈则不浮,郁则不薄,古人先我得之。

今读散宜生集,就中得失,体会尤深。程千帆谓聂氏“滑稽亦自伟”,是何语邪?但滑稽便不自伟。

优孟师涓,不闻兼於一人。 北荒诸草,托体稍卑,而语多俚俗。

廼今人谓为奇巧处,卽是其穿凿处。因知南明以《燕子笺》祀天,尙有可恕之道。

五、程千帆的发表著作

代表著作有《校雠广义》、《史通笺记》、《文论十笺》、《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两宋文学史》、《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闲堂文薮》、《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等。

1 程千帆 《目录学丛考》 上海中华书局 19392 程千帆 《文学发凡》 金陵大学 19433 程千帆 《文论要铨》(即《文学发凡》的修订本) 开明书店 19484 程千帆 《文学批评的任务》 中南人民文学艺术出版社 19535 程千帆 沈祖芬 《古典诗歌论丛》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 19546 程千帆 《关于文艺批评的写作》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557 程千帆 缪琨 《宋诗选》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8 程千帆 沈祖棻 《古诗今选》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799 程千帆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10 程千帆 《史通笺记》 中华书局 198011 程千帆校 沈祖棻著 《宋词赏析》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12 程千帆校 沈祖棻著 《唐人七绝诗浅析》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13 程千帆校 沈祖棻著 《涉江词》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14 程千帆 《文论十笺》(《文论要铨》的修订本)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315 程千帆 沈祖棻 《古诗今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16 程千帆 《古诗考索》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17 程千帆 《闲堂文薮》 齐鲁书社 198418 程千帆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英华》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19 程迁帆校 沈祖棻著 《涉江诗》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20 程千帆校 《沈祖芬创作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21 程千帆 唐文编 《量守庐学记》 三联书店 198522 程千帆 《治学小言》 齐鲁书社 198623 程千帆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日译本) 日本东京凯风社 198624 程千帆 杨扬编 《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625 程千帆 孙望 《日本汉诗选评》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826 程千帆 徐有富 《校雠广义·目录编》 齐鲁书社 198827 程千帆校 《汪辟疆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28 程千帆 莫砺锋 张宏生 《被开拓的诗世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29 程千帆 《程千帆诗论选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30 程千帆 吴新雷 《两宋文学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31 程千帆 徐有富 《校雠广义·版本编》 齐鲁书社 199132 程千帆主编 《全清词·顺康卷》 中华书局 199233 程千帆审 徐有富等著 《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1 程会昌(千帆) 论今日大学中文系教学之弊 斯文 第3卷3期 19432 程千帆 李商隐《锦瑟》诗张《笺》补正 南京大学学报 No.1 19793 程千帆 李白和徐凝的庐山瀑布诗 长江丛刊 No.2 19794 程千帆 李白《丁都护歌》“芒砀”解 南京师范学院学报 No.2 19795 程千帆 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 南京大学学报 No.3 19796 程千帆 李颀《杂兴》诗说 群众论丛 创刊号 19797 程千帆 杜诗“曾闪朱旗北斗殷”解 学术月刊 No.7 19798 程千帆 韩愈以文为诗说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第一辑 19799 程千帆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诗题校释 社会科学战线 No. 4 197910 程千帆 《史通》内篇旧解订讹 南京大学学报 No.2 198011 程千帆 唐绝偶评 名作欣赏 No.2 198012 程千帆 读诗举例 文艺理论研究 No.3 198013 程千帆 读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记疑 文学评论丛刊 第七辑 198014 程千帆 古典小说技巧漫谈 青春 1980.1215 程千帆 校勘略说 社会科学战线 No.1 198116 程千帆 相同的题材和不相同的主题、形象、风格 文学遗产 No.1 198117 程千帆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一)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 No.1 198118 程千帆 宋诗小话 长江丛刊 No.1.2 198119 程千帆 关于治学方法 南京大学学报 No.2 198120 程千帆 詹詹录 文史哲 No.3 198121 程千帆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二)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 No.2 198122 程千帆 校雠目录辨 文献 No.2 198123 程千帆 吴新雷 关于宋代的话本小说 社会科学战线 No.3 1981 24 程千帆 略论八代唐宋五七言诗的源流与发展 求索 No.3 198125 程千帆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三)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 No.3 198126 程千帆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四)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 No.4 198127 程千帆 从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看诗人的独创性 抖擞 No.45 1981.0728 程千帆 关于对联 江海学刊 No.1 198229 程千帆 刘永济先生传 晋阳学刊 No.1 198230 程千帆 《史通》读法 文史知识 No.5 198231 程千帆 言公通义 南京大学学报 No.2 198232 程千帆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 文学评论 No.4 198233 程千帆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 文艺理论研究 No.3 198234 程千帆 对文科教育的几点看法 高教战线 No.4 198235 程千帆 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 第六辑 198236 程千帆 说“斜阳冉冉春无极”的旧评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No.562 1982. 11.0937 程千帆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意见 学语文、文教资料简报 No.1 198338 程千帆 自学不可囿于狭义概念 自学 No.5 198339 程千帆 谈谈关于怎样培养文科研究生的问题 高教战线 No.5 198340 程千帆 黄季刚老师逸事 学林漫录 No.8 198341 程千帆 我们所应当争取得到的--关于宋代文学的研究的随想 文学评论 No.6 198342 程千帆 关于在研究生培养上作中建立教师梯队的若干问题 。

六、形容三角梅的诗句“含蕊红三叶,临风艳一城”作者是谁

作者张若虚(约647年—约730年),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以《春江花月夜》知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原文:含蕊红三叶,临风艳一城。

译文:花朵含着花蕊,红了三片叶子,随着风飘荡惊艳了整座城。

出自:《迎春》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曾任兖州兵曹。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文词俊秀。开元年间尚在世。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

艺术成就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闻一多评价《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张若虚

七、李义山写的诗的详解有吗

恋情说。

宋人刘颁的《中山诗话》谓锦瑟是令狐绹的青衣名,计有功的《唐诗纪事》略同。此说遭到了明清两代大多数学者的辩驳,故响应者不太多。

清屈复在《玉溪生诗意》中笼统地定为"男女慕悦之词",但又认为"有寄托"。苏雪林在其《李商隐恋爱事迹考》中则认为此诗是咏"他所恋爱的宫嫔"的。

刘开扬《论李商隐的爱情诗》又认为是"追忆他年轻时恋爱的事",恋人当然是王氏。 二、悼亡说。

清朱彝尊以为是"埋香瘗玉"的"悼亡诗"。冯浩从之。

姚莹《论诗绝句》云:"《锦瑟》分明是悼亡,后人枉自费平章。"近人心史(孟森)《李义山锦瑟诗考证》也认为,李商隐以锦瑟为嘉偶之纪念,为悼亡之作,盖作于大中五年秋。

刘盼遂的《李义山锦瑟诗定诂》同意孟心史的悼亡赋诗之说,并加以补正。马茂元亦认为,"仔细寻绎诗意,觉得悼亡之说确不可易。

不过所悼念的不可能是商隐的妻子王氏,而是他所爱恋的另一女子","至于这位女子是谁,'锦瑟'二字是否影射或直接就嵌用了她的名字,则无从考证。"黄世中的《〈锦瑟〉笺释述评及悼亡说新笺》也主此说。

张国光的《试解〈锦瑟〉之迷――李商隐倾向于李德裕党之一证》则认为,《锦瑟》是"悼亡"和政治诗的结合,认为"望帝"句"系悼念武宗之死与会昌新政的被废搁"。 三、听瑟曲说。

禹苍《说锦瑟篇》认为此诗"实是写听瑟曲而引起的情怀"。 四、伤唐室残破说。

岑仲勉在《隋唐史》中说:"余颇疑此诗是伤唐室之残破,与恋爱无关。" 五、编集自序说。

此说出何焯《义门读书记》引程湘衡说,亦见王应奎《柳南随笔》。高步瀛认为此说无疑。

钱钟书也认为此说无"瓜蔓牵引,风影比附","最为省净"。周振甫在《李商隐锦瑟诗初探》中,又引钱钟书用瑟的"适、怨、清、和"的乐音来解释诗的中间二联,认为这二联正好"说明《李义山诗集》的主要内容和它的艺术特色",周振甫推此说是"创辟的新解"。

持此说者还有钟来因等人。 六、回顾生平兼编集自序说。

此为上说的补充。见李固阳《就锦瑟诗与周振甫先生商榷》。

李文认为,这首诗既然编在集子的开头,就标明集内诸篇记录着一生事迹,确乎起了'编集之自序'的作用。但李文否定钱钟书的"适、怨、清、和"说,认为这是"回顾平生" 之作,是李商隐"慨叹自己的际遇"。

七、自伤身世或自叙平生说。何焯《义门读书记》首倡此说,汪师韩《诗学纂闻》和之。

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以为"悼亡诗定论",而其《玉溪生年谱会笺》则直视诸家为臆说,又以为"自伤身世"说"斯真定论"。薇园的《稻花香馆杂记·香奁或无题诗》亦认为义山一生仕宦不进,终身坎壈,故开卷锦瑟一篇,乃假物以自伤。

本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专著多从此说。许多有关《锦瑟》诗的论文,如汪辟疆《玉溪生诗笺举例》、王达津《古典诗歌札记》、程千帆《李商隐锦瑟诗张笺补正》、魏明安《评锦瑟诗的笺解》、李文初《李商隐锦瑟诗颈联发微》等,也均从此说。

阎琦则进一步认为:"'自伤'说已笼括'悼亡'说在内","故'自伤'说最为通达",可以"粗定下来"。梁枢的《〈锦瑟〉新论》则认为《锦瑟》是一首"自伤身世的音乐诗", 李商隐是以琴瑟的音乐在"演奏其身世之感"。

美籍学者刘若愚更是认为,《锦瑟》诗可视为人生如梦这一共同主题的变奏曲,这种看法不排除对诗人妻子或任何人的忆念,也不排斥对诗人往昔生活和其诗作的沉思。这样构思政合乎李商隐晚年情况,此诗显示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的回顾。

美籍学者王福民也认定《锦瑟》诗是李义山的"自叙诗","是他一生际遇的自叙","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地位把他一生的'前尘'加以欣赏的结论"。吴奔星的《诗的明朗与含蓄――兼论李商隐的〈锦瑟〉》则指出,"从思华年的内容上看,不外以党争引起的宦海沉浮为经,以夫妻生离死别为纬交织成篇。

""诗人的一片惘然之情,是由象征官场的尘网和陷入一往情深的情网所产生的失落感引起。"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

八、"不可知"说。此说的倡导者是屈复,他在《玉溪生诗意》中认为:"凡诗有所寄托,有可知者,有不可知者",若《锦瑟》、《无题》诸篇,即是"不可知者"。

梁启超也说:他对《锦瑟》等诗讲的什么事,"理会不着",只觉得诗美,"含有神秘性"。王士菁则说:《锦瑟》是"恍惚迷离"的,"究竟写的什么,恐怕只有诗人自己心中有数吧?"谢无量说:《锦瑟》等诗"究竟何所寄托,殊难证明"王蒙的《一篇〈锦瑟〉解人难》从鉴赏学的角度剖析诗意,认为从诗人的写作触发动机来全然肯定或否定一说,前提都不充分。

王蒙指出,此诗所咏的"核心是一个情事",是一种"惘然之情",其中"包括了丧妻之痛、漂泊之苦、仕途之艰、诗家的呕心沥血和收获的喜悦以及种种别人无法知晓今人更无法知晓的个人情感"。"诗人经过人生沧桑之后,当他深入再深入到自己内心的深处时,他的感受是混沌的一体的、概括的、莫名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是惘然的无端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