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声唐诗赏析

1.求一首古诗的赏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湖指杭州西湖,西子是指美女西施. 将西湖喻为美女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非常的漂亮怡人.形容西湖的湖光山色美艳迷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烩灸人口的诗篇,把西湖与美人西施相比,使人们对西湖产生了无限美好的遐想.在此前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对西湖美景也往往留连忘返.他作诗云: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这两首诗把西湖晴、雨、晨、暮的景色都巧妙地展现出来.西湖宛如一位江南少女,气质娴雅,精神灵秀,给人一种婀娜多姿又不流于娇柔做作的美感.。

2.唐诗名句赏析

1."名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出自王维《山居秋暝》.四句写秋日傍晚雨后山村的景色:皎洁的月亮从松树间照射下来,一股清泉在山石上缓缓流淌.夜归的浣女在竹林中嬉闹,捕鱼的小船在湖中的莲叶间穿行.意境优美恬静而不死寂.静中有动,以动衬静,静喧合一,颇具禅趣.诗人笔下景物,如苍劲的松树,柔和的月光,汩汩的请泉,丛丛翠竹,叶叶青莲,嬉嬉浣女及莲叶间滑行的渔舟等,虽未穷形尽相,然皆可唤起视觉形象,着壁成绘.在景物的布局上,作者也做了别具匠心的安排,从明月至渔舟,是按流水的方向来进行布局的,这就造成一种完整,和谐的画境.语言清新疏淡,没用一个色彩词,就像一幅素雅的的水墨画.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山居秋暝》可谓"诗中有画"的代表作.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出自李白《将进酒》.两句是李白最负盛名的诗句之一.李白此时离开长安已近十载,年逾半百,岁月无多,又适逢朋友聚会,故诗中流露出浓重的及时享乐情绪.但是李白的用世之心一直未泯,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何李白如此自信 这一方面有对自己才华和强大生命力的自许,有受儒家思想影响所致的历史使命感("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同时也与开元以来奋发自信的时代氛围——"盛唐气象"——的熏染有关.至于"千金散尽还复来",则反映出诗人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之时对金钱都能以一种超脱的态度视之,驱使金钱而不被金钱所驱使.自信,潇洒是这两句千古名句的灵魂,也是它脍炙人口的魅力所在.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自杜甫《蜀相》.上句通过刘备三顾草庐,侧面描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下句一"开"一"济",正面写诸葛亮辅佐先,后二主的耿耿忠心.前句从刘备器重的角度写,后句从诸葛尽忠的角度写,这就在赞美诸葛亮雄才大略和忠贞品格的同时,又表现了君臣际遇,鱼水相得的关系.此前不久,担任左拾遗的杜甫因上书言事而遭贬;在平息"安史之乱"的过程中,肃宗猜忌功臣,信任宦官,致使兵力占绝对优势的唐军惨败于叛军手下.写历史上君臣之间的鱼水关系,正是有感于现实生活中君臣关系之不正常,同时亦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出自白居易《长恨歌》.杨贵妃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白居易对杨氏之美有相当出色的描写.她不仅天生丽质,且有迷人的风韵.此两句写贵妃的第一次亮相,先从正面作神态细节的刻画,再用其他宫女作侧面衬托.于正面描写,作者抓住最能传神的"眸"字及动感十足的"回"字来落笔,把杨玉环含情脉脉,似羞还顾,笑靥如花,千娇百媚的神韵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六宫粉黛无颜色"则以唐玄宗之眼为视角,既以"六宫粉黛无颜色"衬托出杨玉环倾城倾国之貌,亦写出了玄宗宿愿得偿的惊喜与满足,十分传神.5."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出自白居易《长恨歌》.两句写"安史之乱"爆发.对于"安史之乱"这一重大事件,诗人只用"渔阳鼙鼓动地来"暗示,笔法之简练,手法之巧妙令人惊叹.这两句不仅交代了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而且把唐玄宗获得安禄山叛乱消息的时间,地点安排在他与杨玉环在骊山寻欢作乐之时,意味深长,发人深思.作者褒贬之意,不言而喻,可谓春秋笔法.6."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出自白居易《长恨歌》.这是写形势好转,避难四川的唐玄宗回到长安城西门外时的情形."君臣相顾尽沾衣",不是喜极而泣,也不是悲喜交集,而是物是人非,前路茫茫的悲戚.玄宗入蜀后,留守长安的肃宗在灵武即位,而封玄宗为太上皇.如今玄宗所乘坐的虽然还是"龙御",但大唐江山已换了主子,局面已无法由他来控制了."信马归"三字,极有表现力,"勒马的缰绳已失",当然只好如浮萍飘絮,任凭命运的安排了.7."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出自白居易《长恨歌》.在《长恨歌传》中"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白居易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来表述,反映出"史笔"与"诗笔"的区别.生动准确的比喻,深刻的内涵和精致的句法,更使它脍炙人口."比翼鸟","连理枝"已成为忠贞不渝爱情的象征. "比翼鸟","连理枝"的意象含有平等的意味(比翼鸟是传说中的鸟,据说其鸟一目,一翼,须雌雄合体才能飞翔),使李杨"爱情"升华到新的境界,甚至带有现代**的性质.不过在白居易的思想中是不可能有男女平等的观念的,这显然是"形象大于思想"产生的效果.就李杨的关系来说,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恩宠"与"被宠".8."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出自李煜《浪陶沙》(帘外雨潺潺).《浪淘沙》所写,是暮春时节清晨,已成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对昨夜"南柯一梦"的回味与咀嚼.失去的东西更觉可贵.李煜在位十五年,从未以国事为念,"一晌贪欢"的"贪"字即可为昔日的李煜写照.如今梦醒, 凭栏远迢, "三千里地山河"已变成赵家天下,李煜此时也似乎真正有了"君王"的角色意识."独自莫凭栏"语极沉痛;"无限江山,。

3.古诗赏析800~1000字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4.唐诗宋词赏析

静夜思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5.急需一篇古诗赏析文,500字左右.

共两首诗,不是特别好,希望可以得到你的支持。

(给点分的啦) 今日良宴会 无名氏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 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

这首诗写得很别致。全诗十四句,是主人公一口气说完的,这当然很质直。

所 说的内容,不过是在宴会上听曲以及他对曲意的理解,这当然很浅近。然而细读全 诗,便发现质直中见婉曲,浅近中寓深远。

且看他是怎么说的,说了些什么:今天的宴会啊,真是太棒了!那个欢乐劲,简直说不安,光说弹筝吧,弹出的声调多飘逸!那是最时髦的乐曲,妙极了!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了高论,懂得音乐,便能听出其真意。 那真意,其实是当前一般人的共同心愿,只是谁也不肯明白地说出;那就让我说出来吧:“人生一世,有如旅客住店。

又像尘土,一忽儿便被疾风吹散。为什么不捷足先登,高踞要位,安享富贵荣华呢?别再忧愁失意,辛辛苦苦,常守贫贱!” 这段话,是兴致勃勃地说的,是满心欢喜地说的,是直截了当地说的。

中间有用了不少褒意词、赞美词。讲“宴会”,用“良”,用“欢乐”、而且“难具陈”。

讲“弹筝”,用“逸响”,用“新声”,用“妙入神”,用“令(美)德”,用“高言”。讲抢占高位要职,也用了很美的比喻:快马加鞭,先踞要津。

那么,主人公是真心宣扬那些时人共有的心愿呢?还是“似劝(鼓励)实讽”,“谬悠其词”呢? 主人公是在听“弹筝”,而不是在听唱歌。 钟子期以“知音”著称,当伯牙弹 琴“志在流水”的暑假,也不过能听出那琴声“洋洋乎若江河”,并不曾译出一首 《流水歌》。

这位主人公,究竟是真的从筝声中听出了那么多“高言”、“真意” 呢?还是由于“齐心同所愿,含意俱示伸”,因而假托听筝,把那些谁也不便明说 的心里话和盘托出呢? 人生短促,这是事实。 力求 摆脱“穷贱”、“轗轲”和“苦辛”,这也不能 不说是人所共有的心愿。

既然如此,又何必“讽”!“讽”,又有什么用!然而为 了摆脱它们而求得它们的对立面,每个人都争先恐后,抢夺要位,那将出现什么情 景!既然如此,便需要“讽”,不管有用还是没有用。 由此可见,这首诗的确很婉 曲、很深远。

它含有哲理,涉及一系列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望湖楼醉书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 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