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余韵

1.求冯延巳的一首诗的赏析

53梅圣俞①《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②兴化刘氏③谓:少游一生似专学此种。余谓冯正中《玉楼春》词:“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④少游一生似专学此种。

注解:①梅圣俞,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因宣城古称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梅尧臣专力于诗歌,其诗开宋诗风气之先。

②梅尧臣《苏幕遮》草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③兴化刘氏,刘熙载(1813—1881),字融斋,江苏兴化人。清末学者。

④冯延巳《玉楼春》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蒲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

今译:梅尧臣的《苏幕遮》词中云:“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刘熙载说:秦观一生好象专门学习这种意境。我认为冯延巳的《玉楼春》词:“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这才是秦观一生用力所在。

赏析:同是伤春之作,梅词写得意境开阔,颇有唐诗余韵,冯词则显得意境幽婉深沉,秦观之词长于抒写离愁别恨,意境婉约,情调悲苦,以此而言,秦观之词更像承冯词而来,王国维独具慧眼,得之寰中矣。

2.有什么感叹时间的唐诗

宋词《一剪梅·舟过吴江》作者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岁月无情,眼见得时光已催红了樱桃,染绿了芭蕉,更是把韶华人生抛在后头,使人怅惘不已,心头泛起更浓的忧愁,以此有个性的感伤语气结尾,余韵缭绕,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我就很喜欢,你可以根据意境自己配音乐!

3.《春山夜月》唐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完全沉浸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于是,唯兴所适,不计路程远近;离开时,面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即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诗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则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留下伏笔。“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镶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现的虽是远景,但仍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景致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遥相呼应。

这首诗描写春天山中夜景的美丽迷人,抒发了热爱山水的情怀。开篇点明春天山中胜景太多,自己留连忘返直至夜间,可见诗人一整天都在山里“赏玩”,而正是至夜忘归,才又意外地欣赏到山中更为迷人的夜景。“月在手”、“香满衣”,似乎不合常理,但“月在手”是“掬水”所致,“香满衣”是“弄花”造成,就充满了奇特的意趣。夜间山中升起了月亮,花香扑鼻,诗人不禁俯身捧起一掬泉水,泉水映照着月亮,则月亮也便到了手中,花香扑鼻,诗人不禁穿行花丛,尽情抚弄满枝的繁花,则花香自然满衣了。这样的描写,细腻而生动,精妙地传达出诗人夜游山景的浓厚兴致。正因夜游兴致愈浓,诗人还想再往前行,到更远处寻觅美景,但又舍不得近在眼前的这些花花草草,正在这时,一阵悠扬的钟声响起,诗人循声望去,一片青瓦楼台掩映在岚光飞翠之中,更是令人神往。诗以山间景象引出兴致,由近及远,逐层展开,最终以悠扬钟声和翠微山色将诗境进一步推扩,构思精妙,余韵无穷。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