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东韵唐诗

1.求押东韵或豪韵的五律或七律

上平一东: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下平四豪:

寄李播评事 杜牧

子列光殊价,明时忍自高。

宁无好舟楫,不泛恶风涛。

大翼终难戢,奇锋且自韬。

春来烟渚上,几净雪霜毫?

和贾舍人早朝 杜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2.冬韵古诗仿写,急谢谢

一 野菊

欣然雨与风,恬淡倚霜丛。

朵朵生香远,恰如陶令翁!

二 浣溪沙.冬菊

瑟瑟西风摧翠微,冬丛野菊久相违。

无声无息尽芳菲。

我欠冬天诗一首,冬天欠我梦千回。

敛收记忆酿新醅。

三 虞美人.咏梅

空枝新絮发来早,春意不惊鸟。

冬梅瑞雪欲争锋,怎比暖阳和煦更随风。

凌雪绽放当空舞,香自飘何处?

远方原野赋新诗,一树群芳傲骨任西东。

四 采桑子.同窗情

孟冬巷子缘相聚,难得轻松。寒冷无踪,美女阿哥一起疯。

佳肴美酒窗情切,醉意朦朦。诗意浓浓,趣乐人生不老翁。

3.唐诗押哪些韵

唐代产生的近体诗,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或绝句,首句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

本单元文选中,律诗首句入韵的如王维的《终南山》、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马嵬》、陆游的《黄州》等;绝句首句入韵的如杜牧的《泊秦淮》等。律诗首句不入韵的如李白的《赠孟浩然》、杜甫的《客至》等;绝句首句不入韵的如杜甫的《八阵图》、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唐以后的古风和乐府在韵例方面和汉魏六朝诗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七言诗以隔句用诗为常,句句用韵为变;上文所说的柏梁体这个名称,就是用来跟当时的常体相区别的。

唐诗的韵部和前代大不相同。不仅和上古的韵部大不相同,和魏晋的韵部也不相同。

宋代以后,凡做诗的,都依照唐人的韵部,因此有必要简单介绍唐代的诗韵。 隋陆法言著《切韵》,盛行於世。

这部书一共分为206韵。206韵分得太细,也不完全符合当时的语音,不便於押韵,所以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南宋时代,平水刘渊索性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这106韵被称 为平水韵,一般就叫作"诗韵"。唐代诗人虽然不是依照平水韵用韵的,但是他们既然依照"同用""独用"的规则,那么平水韵正可以用来说明唐人的用韵。

现在列举106韵的韵目如下: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一东 一董 一送 一屋 二冬 二飓 二宋 二沃 三江 三讲 三绛 三觉 四支 四纸 四(宝玉换真) 五微 五尾 五未 六鱼 六语 六御 七虞 七(鹿下加吴) 七遇 八齐 八荠 八霁 -- -- 九泰 九佳 九蟹 十卦 十灰 十贿 十一队 十一真 十一轸 十二震 四质 十二文 十二吻 十三问 五物 十三元 十三阮 十四愿 六月 十四寒 十四旱 十五翰 七曷 十五删 十五潸 十六谏 八黠 (以上上平声) 一先 十六铣 十七霰 九屑 二萧 十七筱 十八啸 三肴 十八巧 十九效 四豪 十九皓 二十号 五歌 二十哿 二十一个 六麻 二十一马 二十二 七阳 二十二养 二十三漾 十药 八庚 二十三梗 二十四敬 十一陌 九青 二十四迥 二十五经 十二锡 十蒸 -- -- 十三职 十一尤 二十五有 二十六宥 十二侵 二十六寝 二十七沁 十四缉 十三覃 二十七感 二十八勘 十五合 十四盐 二十八琰 二十九艳 十六叶 十五咸 二十九(谦言换豆)三十陷 十七洽 (以上下平声) 每一韵有哪些常用字,可查阅《诗韵常用字表》。 下面谈谈近体诗和古体诗用韵的特点: (1)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仄韵的近体诗非常罕见。

本单元文选中王维《杂诗》、柳宗元《江雪》是押仄声韵的。两首诗都是绝句。

现在再举杜甫的《丁香》为例: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齐后,庶近幽人占。 晚堕兰麝中,体怀粉身念。

这一首五律,押的是去声艳韵。 (2)近体诗用韵的要求很严格。

无论律诗、长律或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邻韵通押。字数多的宽韵,如东韵、支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固然不能与邻韵通押;就是字数少的窄韵,如微韵、文韵、删韵、蒸韵、侵韵等,也不能与邻韵通押。

试举本单元文选中的作品为例。李白的《赠孟浩然》、杜甫的《别房太尉墓》是押文韵,杜甫的《登楼》、《春望》是押侵韵,杜甫的《永怀古迹》(其一)、陆游的《观长安城图》是押删韵,杜牧的《将赴吴与登乐游原》是押蒸韵,都没有"出韵"的情况。

不过如果首句入韵时,诗人却往往借用邻韵字来作为首句的韵脚;这种做法中晚唐渐多,到了宋代,甚至成为风气。苏轼《题西林壁》首句末字借冬韵的"峰"字,和东韵的"同""中"二字为韵,就是一个例子。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近体诗押韵也很宽,也有合韵的情况,因为这只限於第一句,而第一句实际上可以说是多余的韵脚,入韵与否是自由的。 (3)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

在仄声韵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和入声韵,不同声调一般是不相押的,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白居易的《长恨歌》除"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是上去相押外,其他则是平上去入分别相押。

(4)古体诗押韵比近体诗宽,邻近的韵可以通押。例如李白的《侠客行》是庚青二韵通押,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永怀五百字》是质物月曷黠屑六韵通押。

又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这是语韵和(鹿下加吴)韵通押。"女"是语韵,"土"和"户"是(鹿下加吴)韵。

此外还有送宋通押、陌锡通押,御遇通押等例子。

4.一东韵与二冬韵怎么区分

韵律中,一东以ung为韵尾,二冬以ong为韵尾。

冬部的主元音是o,东部的主元音是u。后来逐渐不分了。

冬、东的区别在韵母而不在声母,所以,二者的区别不是阴平与阳平的区别,因为声调阴阳的区别主要在于声母的清浊。另一个说法为:一东的韵母是合口呼(ung)或撮口呼(üng或写成yung、iong),二冬的韵母是开口呼(ong)。

扩展资料: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韵律。

5.声韵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要详细回答并举例说明,可以写成一本书。

我们只能删繁就简来进行讨论。 不久前,我曾经跟一些网友探讨过“古体诗”与“近体诗”以及词的区别。

在那道题目中,我阐明:按我的理解,“古诗”指的是“古体诗”,而与“古体诗”相对应的是“近体诗”而不是“诗词”,因为只有“古体诗”与“近体诗”才具可比性,才谈得上它们之间的区别。 然而,对于本题,我想应该有新的理解,即这里的“古诗词”应该是指旧体诗词,相对于现代新诗而言。

为什么?因为本题所涉及的是“声韵”(一般称为“诗韵”和“词韵”,而“声韵”是语言学中专门研究语音结构和语音演变的分支学科,或称为“音韵学”),只有“现代新诗”才越来越自由了,甚至连最起码的押韵都被忽略了;旧体诗词都讲究押韵,连不受格律限制或者说还没有格律限制的“古体诗”(古风)都讲究押韵,不过相对比较随意,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罢了(但在仄声韵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 旧体诗词的韵包括诗韵和词韵。

在弄清了题意之后,我们先讨论诗韵。 《广韵》是现存最古老的一部韵书,它是根据《唐韵》而来的。

《广韵》有206韵,到了《平水韵》演变为106韵。已知清代人写诗一般查阅《诗韵集成》和《诗韵合璧》等韵书,也是106韵。

这说明唐宋以至清代诗人的用韵规范。 根据《唐韵》、《广韵》之后的经典韵书,诗韵共有106个,包括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律诗、绝句一般只用平声韵,仄韵律诗比较罕见。所以,我们只简要介绍平声韵。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尧,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诗韵也随之而发展变化。

元代周德清(1277~1365)《中原音韵》反映了唐宋以后的这些变化。《 中原音韵 》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曲韵著作。

《中原音韵》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韵书的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66个字,按字的读音进行分类,编成一个曲韵韵谱。 韵谱分为19韵。

第二部分称做《正语作词起例 》 ,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 、审音原则的说明,关于元代北曲体制、音律、语言以及曲词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韵谱中的19韵如下: 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监咸,十八廉纤,十九侵寻。

再讨论词韵。 词韵有平有仄,特别是不少词谱规定用入声韵。

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上去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由于内容过多,篇幅过大,其中平上去声十四部与诗韵基本相同,因此恕不重复,仅列举“入声五部”如下: 一屋沃;二觉药;三质物锡职辑;四月黠曷屑叶;五合洽。

最后探讨现代诗韵。 上述已经探讨了《广韵》至《中原音韵》的发展概况。

自清代以来,有过一些反映近代语音系统的韵书。在近代韵书及其韵部体系中,以民间形成的“十三辙”比较科学: 一发花,二梭波,三乜斜,四姑苏,五衣期,六怀来,七灰堆,八遥迢,九由求,十言前,十一人辰,十二江阳,十三中东。

秦似根据“十三辙”编著了《现代诗韵》,归纳为十三部: 一花部,二歌部,三些部,四姑部,五衣部(包括衣韵、居韵),六开部,七飞部,八高部,九收部,十山部(包括山韵、天韵),十一根部,十二方部,十三东部(包括东韵、声韵)。 由此看来,现代诗韵和词韵与旧体诗词的韵之间的主要不同点在于语音的变化,以及由繁杂到简明。

我们写诗填词,依照《现代诗韵》十三部即可。入声韵必须查对,但很多地方方言中保留了入声,可节省不少功夫。

相关内容
范文涉及成语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