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写作手法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二、表达技巧:(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二)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三、修辞方式法:"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 (一)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二)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五)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扩展资料: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参考资料:写作手法-百度百科。 2.古诗词赏析怎么写我的经验是,按句分析。先解释每句写的是什么,注意,不是翻译,是说作者主要想表达什么,是什么景象、时间地点或是感情。再分析每句中重点的字或词以及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最后着重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抒情还是言志,抒什么情,言什么志等。 中间加点修饰语,比如:作者用。写。,把它写得生动形象,或者作者通过。的情景将。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注意一定要具体,就诗论诗,不能空洞,重在感情~~ 我已经上大学了,一年都没鉴赏过古诗词了,不过我高中时按这个顺序写,效果还是不错的,一般会得满分,扣也只扣一两分,当然,前提是要明白作者写诗的用意,理解错误就没分了。要想准确明白作者的用意,除了多读以外,看些诗人生平简介也是很有帮助的! 3.古诗词写作赏析大全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翻译】 燕地男儿多任侠,那豪迈的气概,潇洒的身姿,无不显示出北方少年的力量与强悍,英猛之气国力透纸背,他们性格豪爽,并不以父家室等一己私利为重,他们极其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危亡,这才是英雄本色,诗人一介书生,即能道出如此的报国热情,“宁为夫长,胜作一书生”,不能不令人先赞叹! 【赏析一】 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 诗歌的起首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接下去关于“幽井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这位身手不凡的白马少年“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大有顾盼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迈气概。 诗人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赏析二】 曹植的这首乐府诗可分四节来理解其内容。第一节,从开头至“幽并游侠儿”,概写主人公游侠儿英俊豪迈的气概;第二节,从“少小去乡邑”到“勇剽若豹螭”,补叙游侠儿的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第三节,从“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写游侠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第四节,从“弃身锋刃端”至结束,写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思想境界。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又充满爱国情感的游侠形象。 作品运用了铺陈的笔法。这正是乐府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如诗中写游侠儿的武艺:“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左的”、“月支”、“马蹄”,都是练习射箭的靶子,作者这样铺陈地写,就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现了他高强的射箭本领。再如写他的战功:“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羽檄”就是命令,他闻风而动,立即投入浴血的战斗当中。他平定了边乱,保住了四境的安全。这种铺陈的写法,前后句文意互应,渲染了气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这种铺陈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对游侠儿由衷赞羡之情。如在第四节,作者连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四句话,反复咏叹,赞扬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见其敬仰之深。其实,曹植这样写,也是借诗抒怀,借写游侠儿,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周英) 4.怎样写古诗词首先你要有一定的诗词理解能力。 平时要多看一些古诗词,文言文之类的。写诗要注重平仄,押韵,对仗等。 所谓押韵,是把同一韵部,也就是同一韵母组成的字,放在诗的固定位置上,以构成和谐的音乐美。在绝句中用在偶句的末尾处,即押在句末一字上。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韵脚就是“光”、“霜”、“乡”。绝句中的第三句最后一字必须是仄音的。 押韵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要素。从上古的<<诗经>>、<<楚辞>>,到定型的唐诗,一直到今天的诗歌,都是要讲押韵的。 没有和谐的音韵,吟咏起来就不朗朗上口了。可用旧时韵书“平水韵”,但该诗韵有107个韵部,使用不易,因为分韵太窄;也可用新韵,即以普通话语音来押韵,韵目只有18个韵部。 正格绝句,平起首句不入韵和仄起首句不入韵,只需二、四句末一字押韵即可;别格绝句,平起首句入韵和仄起首句入韵,必须在一、二、四句末字押韵,以构成和谐而美妙的音乐性。 平仄,是声调的讲究。 平声即阴平声、阳平声字,仄声即上声、去声和入声字。简单地说就是平声是汉语拼音中的一二声,仄声就是三四声。 绝句的格律,有四种格式,分为五言、七言的平起式和仄起式,举例如下: 1、平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咏树 碧波·小溪即景 平平仄仄平平仄, 深居沃野枝繁茂, 平平平仄仄, 岸边风拂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碧叶千张似玉雕。 仄仄仄平平。 雀跃树枝头。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本是同根同血脉, 仄仄平平仄, 放鸭河中漾,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为何飒飒起风涛。 平平仄仄平。 清波荡小舟。 2、平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夜思 包德珍·新春絮语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心随意弄迷离, 平平仄仄平, 吟虹出远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使伊人费苦思。 仄仄仄平平。 兰水一诗泉。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未必风涛初识我, 仄仄平平仄, 月带群星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松花江水洗胭脂。 平平仄仄平。 笑声来枕边。 3、仄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暴风 李频·渡双江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阵狂飙如猛兽, 仄仄平平仄, 岭外音书断, 平平仄仄仄平平。 飞沙走石信天游。 平平仄仄平。 经冬复历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屋摧树倒禾苗折, 平平平仄仄, 近乡情更怯, 仄仄平平仄仄平。 暴戾人间万象蹂。 仄仄仄平平。 不敢问来人。 4、仄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咏李白 碧波·咏日 仄仄平平仄仄平, 行路方知蜀道难, 仄仄仄平平, 宇宙现穹隆,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篇斗酒海天宽。 平平仄仄平。 金轮挂太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 胸中日月吟风处, 平平平仄仄, 环球光耀彩, 仄仄平平仄仄平。 何止吴歌楚舞寒。 仄仄仄平平。 万物显春荣。 至于对仗,一般地讲,绝句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是否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强求。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就可以全诗用对仗,例如: 曾金美·赠友人 (碧波诗词读后感) 碧水粼粼含雅韵,波光闪闪奏清音。 诗心美美如佳酿,词意甜甜欲醉人。 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就可以全诗不用对仗,例如: 碧波·桃花 春风吹醒故林丛,蕊满枝头绽嫩红。 神韵犹如仙子美,惹来蜂蝶吻娇容。 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前两联,则前联不对仗而后联对仗,例如: 司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反之,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后两联,则前联对仗而后联不对仗,例如: 赵师秀·有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5.古诗词怎么写七言绝句 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类: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 诗例一: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处? 天涯一望断人肠。 这首诗表达了送别友人远行时留恋怅惘的感情。 全诗四句,28个字,押的是“七阳”韵,平仄按规则。 因绝句允许不对仗,这首诗就没有对仗。 七言绝句 [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诗例二: 《为女民兵题词》 毛 泽 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 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说明:此七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七言绝句[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 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诗例三: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说明:此七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 从以上不难看出,写古诗讲究平仄。 简单说,“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另外,古诗的朗朗上口,其重要原因就是押韵。 押韵,最常用的就是第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后音是一样的。 6.古诗词赏析怎么写我的经验是,按句分析。 先解释每句写的是什么,注意,不是翻译,是说作者主要想表达什么,是什么景象、时间地点或是感情。再分析每句中重点的字或词以及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 最后着重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抒情还是言志,抒什么情,言什么志等。 中间加点修饰语,比如:作者用。 写。,把它写得生动形象,或者作者通过。 的情景将。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注意一定要具体,就诗论诗,不能空洞,重在感情~~ 我已经上大学了,一年都没鉴赏过古诗词了,不过我高中时按这个顺序写,效果还是不错的,一般会得满分,扣也只扣一两分,当然,前提是要明白作者写诗的用意,理解错误就没分了。要想准确明白作者的用意,除了多读以外,看些诗人生平简介也是很有帮助的。 7.怎么写古诗词一、用韵古诗要求押韵。 尤其是格律诗,对押韵有严格的要求。现在格律诗的用韵,有新韵、古韵之分。 新韵即《中华新韵》。由中华诗词学会 2005年5月颁布实行。 古韵以《平水韵》为代表。平水韵是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2)在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由刘渊编著。 当时全国各地,汉字读音差别很大。用一部平水韵来统一标准、便于交流,非常必要。 平水韵在古诗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其诞生至今已经七百多年了。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汉字的读音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同韵的字,不再同韵如:家和斜。 原来不同韵的字,变成同韵如:东和冬。古诗的押韵,目的就是为了读起来上口。 如果该押韵的字不同韵,就达不到押韵的目的。现在普通话已经在全国普及,所以用新韵写诗已经是大势所趋,新韵代替古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如果你想做古诗的研究专家,或是想对古诗进行深层次探讨,学点古韵知识是必要的。如果你只是想学写古诗,我看就没必要去背那些枯燥无味的韵书。 如果你已经掌握了平水韵,还愿意用平水韵写诗,也无可厚非。不过你应当明白,你面对的读者,是十亿说普通话的人。 用新韵写诗,只要你会说普通话,读一读就知道押不押韵。既快捷又方便,何乐而不为!至于个别遗老不认可新韵,只能付之一笑,不必多言。 有人主张写格律诗,还应该回到平水韵上去,不用平水韵,就不是格律诗。按此逻辑,汉字是不是也应该再用甲骨文?新生事物的出现,有人反对,不足为奇,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更不会倒转。 几只螳臂难以挡车。二、平仄的应用格律诗讲究平仄,是为了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虽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运用中,并非铁板一块。一三五不论、先拗后救等都是对平仄的通融和放宽。 这些在科举考试中都允许的做法,在一些人眼里仍是大逆不道,违反祖训。举着大棒,到处指责。 我认为只要不犯孤平、三平尾、三仄脚这样的大错,对一两字的平仄进行调整,不会影响平仄的整体功能。古代名家名作,一两字出律,也屡见不鲜。 如李白的五律《宿五松下荀妪家》,其颈联为“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其格律安排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完全合律,而对句第一字应平声,现在用了仄声“月”字,如果不救,就成了“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因此第三字必须改为平声,现在用了平声字“明”,对句变成了“仄平平仄平”,就合律了。 又如杜甫的《后至》中:“远在剑南思洛阳”本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应平而用了仄声,如果不救,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 犯了孤平。现在补救,第五字应仄,改为平声字“思”,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 不拗了。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 任何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诗词格律也不例外。 墨守成规,甚至倒行逆施,是不得人心的。也是行不通的。 希望广大古诗词初学者、爱好者,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切莫被人误导,误入歧途。这样既浪费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也难有建树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