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清照对历史发展的贡献李清照(1084~1155?) 宋代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后因列于元□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生平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 在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 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蓄前代石刻。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 他们极力打击旧党,"籍记元□党人姓名,不得与差遣"。李格非时为提点京东刑狱,竟因在党籍而被罢官。 李清照当时曾献诗给赵挺之试图救援其父,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话,可见在她婚后李家曾经遭到政治上的不幸,她对赵挺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的。 约在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开始出仕,曾任鸿胪少卿。 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 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随即也遭受了政治上的灾祸。当时蔡京为左仆射,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 但因查无实据,所以只追夺了赵挺之的官职。赵明诚弟兄可能即因此而失官。 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赵氏的故里。 赵明诚屏居乡里的时间在10年以上。 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 先是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任满后,改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 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 次年,赵明诚母死于金陵,明诚携书15车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 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赵家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 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 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 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 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建康形势紧急,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李清照派人先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 但洪州又失陷,道路不通。并且大部分文物又在战乱中散失。 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这件事竟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颂金,并听说有人已向朝廷告发。 这样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她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于是,她便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 最后,在绍兴二年,又从越州移居杭州。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资料记载,李清照曾经改嫁,但后来学者对此颇有争议。 这一年冬,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才返回临安。 关于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但她曾写诗送韩肖胄、胡松年使金,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前人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这说明她一直在关心国家大事,并且一直在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活动。 创作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从艺术成就上看,她的词超过了诗和文。 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从李清照北宋时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领域和精神境界是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 基于对北宋王朝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她提出"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青今具在",主张吸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宣和三年写于莱州的《感怀》诗,表达了对于官场庸俗生活的厌恶。 另外,在早年她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因称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称柳永词,"变旧声作新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是宋代的重要词论。总之,她的诗、文讲历史,谈。 2.研究李清照在宋词中的地位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 (《白雨斋词话》)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不仅文学方面,在史学方面她的《金石录》同样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 3.李清照,生平,思想,贡献李清照词论与填词的主张壹、前言翻开中国文学史,首先跃入眼廉的,是一连串散发耀人光彩的伟大诗人、词人的名字。 在这为数众多,如天上繁星一般的伟大文学作家中,我们却可以发现一道璀璨特异的星光,在中国文学史中独自放射著它的光芒,那就是女词人椑钋逭铡?赵翼有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文学的滚滚洪流中,人才辈出、新旧更替,争相显露其过人的才华。但,或许是来自先天秉赋的不同,或许是受了传统环境中“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的限制,因而无法在以男性为主导的文坛中立足,女性文学作家在中国文学史页中所占的篇幅一直相当稀少。 汉代四百年间,文学人才辈出,但数得出来的女性作家却只有两位:一位是班昭,另一位是蔡文姬。班昭为其兄班固所著之《汉书》续成《八表》和《天文志》,完成这部史学上的不朽巨著。 相传当时的大经学家马融,看到《汉书》,不能彻底燎解,乃不惜亲自登楼请教。班昭在楼上讲书,马融在楼下恭谨的跪著受教。 从这一则传闻,可以想见这位千古才女学问之渊博。蔡文姬是东汉末年,大名鼎鼎的文坛领袖蔡邕的女儿。 她自幼便有文名,不幸生不逢时,遭遇黄巾之乱,被匈奴兵掳到北方,在胡地住了十二年,被迫与胡人同居,生下了两个儿子。幸亏曹操念旧,用重金将她赎回。 她一生惨痛的遭遇,都表现在她那首用血和泪写成,长达千言的《悲愤诗》之中。《悲愤诗》是中国长篇叙事诗中,难得的可贵作品。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曾说:“史载文姬两诗,特为俊伟,非为妇人之奇,乃伯喈所不逮。”竟直说她在诗歌上的成就超过她的父亲了。 到了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女性活跃在社会各阶层。当此盛世,诗人辈出,据《全唐诗》的统计,共有两千余家。 但比较出色的女诗人,却只有薛涛和鱼玄机两人而已。薛、鱼二人虽然才华敏锐,但在文学创作的园地中,毕竟只是两朵不起眼的小花而已,,比之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真有如天壤之别。 到了北宋末年,在这寥若晨星的女性作家群中,忽然产生了巨大的震汤。在山东济南柳絮泉这个人为荟萃的地方,诞生了一位划时代的女作家,使后世的文学研究者,不得不费心尽力,为她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多所著墨一番。 李清照是宋代有名的文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作家。她天才横溢、睥睨当时。 她的词,无论是在意境上、在风格上,都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在词体的演变中,她戛然特立,独创一格,超绝於两宋词人之上,闪烁著她特有鲜明的文学生命;而后更深受辛稼轩喜爱,为之折服。 其词论更是对当时的文坛前辈所填之词,做了一番总检讨;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又岂是泛泛空言的文章可与之比拟的。不幸遭逢靖康之乱,颠沛流离;先丧其夫赵明诚,而后又飘零於江湖之中。 其金石收藏,荡然俱尽,百不存一。叫人不得不悲叹她才华之高而生命之蹇,为她洒下一掬同情之泪。 对於这样一位旷古的的女作家,如今能为后人所知的,只有一些由零碎记载拼凑而成的模糊影像,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她一生的欢乐、悲苦与离愁;他一生的心路历程,只杂乱的分散在一些记载中。 后世只能从这些零散的典籍中,想像她的生活片段。这也是后世研究李清照者所遇到的最大困难:资料少而零散、收集整理不易。 所以自宋朝以降,研究李清照者,多侧重於事迹的考证以及其作品的真伪辑佚,这也是因为时代风气使然。直到近人龙沐勋、夏承焘诸公,精研词学,才开始用文学欣赏的角度,对她的词作给予适当的评价。 伟大的人物势必将从历史的帷幕中跨出,去散放他们生命的光芒的。即使在他的一生中,曾经遭受过巨大的磨难,但他仍会以各种方式去印证生命的可贵。 对於一位文学家而言,文学作品正是他生命中最好的生存验证。而李清照正是如此,她用她的笔,表现她一生的遭遇,也诉说了时代变异下的悲欢离合,将社会情况与她的遭遇紧紧相合,在文学史上卓然独立。 贰、李清照的生平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宋朝人,生於今济南历城柳絮泉。父李格非出於韩琦门下,官任礼部员外郎。 母为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家学渊博。她生长在这种学术气息浓厚的家庭里,对她后来在文学上的成就,自然有很大的帮助。 她十八岁嫁给赵明诚。赵的父亲赵挺之,官至尚书右丞。 她们结婚之后,由於兴趣相投,把整个生活都建立在艺术的基础上,因此是相当幸福的。除了诗、词唱和之外,就是收集和研究古代的金石艺术。 在《金石录后序》中,她叙述她两人的生活说:(赵明诚)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 夫妻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将月就,渐益堆积……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给,衣食有余。联手两俊,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