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中如何断句(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2)、看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4)、据排偶,定句读。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2.急求诗词朗诵断句,急求大师指点窗 把一盆兰草放在窗台把一盆兰草/放在窗台。 清晨/,一束光/照进我的窗; 映出/一丝翠。 我的房间/有了绿色; 是春,溜进了/我的窗。 于是,我/不再寂寞; 因为有春/在我的窗前。 那里/有云,有山; 有河,有树; 有花/有草,有/五颜六色; 有/梦一样的世界… 叠一支风铃/挂在窗台。 叮当,一缕微风/吹进我的窗; 声声/动听的音。 我的房间/有了歌唱; 是春,溜进了/我的窗。 于是,我/不再忧伤; 因为有春/在我的窗前。 那里/有说,有笑; 有唱,有跳; 有款款/柔情,翩翩/舞蹈; 有/梦一样的世界…。 3.宋词中间的顿号是什么意思,可以不写么顿号是现代人加上去的,宋代没有标点符号 古时候写文章断句只能靠人的经验来完成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念,相当于现在的逗号)。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而楼主你所说的顿号,它存在的意义是更准确的帮助我们理解诗词的意思,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觉得有存在的必要。 下面我给你举个例子,来证明,断句的不同会产生和作者意思偏差的角度: 我以杜牧的《清明》举例: 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理放在宋词上,同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南溯禾 4.词如何断句词中带句号的地方叫韵,你看词牌中一般都告诉你上下片多少字几平韵或几仄韵。 近代之前中国都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古时候没读过书的人受到远方来信,还要专门请人断句,韩愈师说里有“句读之不识”云云也是说读书要会断句。现在词的标点符号也是近代词学家规定下来的,有韵处用句号,有些词中不加句号也用韵的,一般都是作者自己在词谱外自己加的,你填的时候可用可不用,当然了,盗版书符号乱打的另当别论;加逗号的就算一句了,也就是说加逗号和句号都当句算就对了,只有加顿号的地方不算,这个是统一的标准没什么今古之分,本来古代就没标点的== 至于标的符号与定格不同的,仍以顿号,逗号,句号为句读之辨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