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举

1.有关夏天的古诗句

《夏夜叹》【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首夏》【唐】白居易孟夏百物滋,动植一时好.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 翔禽爱密叶,游鳞悦新藻.天和遗漏处,而我独枯槁. 一身在天末,骨肉皆远道.旧国无来人,寇戎尘浩浩. 沉忧竟何益,只自劳怀抱.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浔阳多美酒,可使杯不燥.湓鱼贱如泥,烹灸无昏早. 朝饭山下寺,暮醉湖中岛.何必归故乡,兹焉可终老.《夏时田园杂兴》(其一)【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无名杂诗》【明】施耐庵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2.求几句表达怀念故人,无关爱情,今时不同往日的古诗句,

刘长卿 【时平后春日思归】 一尉何曾及布衣,时平却忆卧柴扉.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 李白 【赠汪伦(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 【东鲁门泛舟二首】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张谓 【赠赵使君美人】 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罗敷独向东方去,漫学他家作使君. 岑参 【春兴戏题赠李侯】 黄雀始欲衔花来,君家种桃花未开.长安二月眼看尽,寄报春风早为催. 岑参 【醉戏窦子美人】 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细看只似阳台女,醉著莫许归巫山. 杜甫 【绝句漫兴九首】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贾至 【春思二首】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独孤及 【送别荆南张判官】 輶车骆马往从谁,梦浦兰台日更迟.欲识桃花最多处,前程问取武陵儿. 秦系 【山中赠耿拾遗湋兼两省故人】 数片荷衣不蔽身,青山白鸟岂知贫.如今非是秦时世,更隐桃花亦笑人. 顾况 【寻桃花岭潘三姑台】 桃花岭上觉天低,人上青山马隔溪.行到三姑学仙处,还如刘阮二郎迷. 顾况 【崦里桃花】 崦里桃花逢女冠,林间杏叶落仙坛.老人方授上清箓,夜听步虚山月寒. 顾况 【桃花曲】 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 戴叔伦 【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 【蕲州行营作】 蕲水城西向北看,桃花落尽柳花残.朱旗半卷山川小,白马连嘶草树寒. 杨凭 【千叶桃花】 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晚驻年华.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王建 【两头纤纤】 两头纤纤青玉玦,半白半黑头上发.逼逼仆仆春冰裂,磊磊落落桃花结. 王建 【宫词一百首】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刘商 【题黄陂夫人祠】 苍山云雨逐明神,唯有香名万岁春.东风三月黄陂水,只见桃花不见人. 刘商 【题水洞二首】 桃花流出武陵洞,梦想仙家云树春.今看水入洞中去,却是桃花源里人. 张志和 【渔父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怎么改写古诗文

改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本人姓刘,名禹锡,字梦得,洛阳人.此刻,我正往长安的路上.黄沙漫漫,迷住过往云烟…… 二十三年前的一个清晨,“大人,今日上朝……”忠诚的老仆人不无忧虑地欲对我劝言.摆了摆手,老仆依言退下.“想叔文兄与我励精图志,欲谋大唐社稷千秋万业.却遇有这多困难,前途难测.……” 长吁之际,迎接圣旨的传唤声一声高过一声.大内的陈公公手捧黄卷,落下这般寒心的圣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王叔文等人假借革新之名,妄图坏我大唐江山,今贼首已授.姑念刘禹锡平日忠心侍主,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即日起贬出长安,谪往巴蜀.钦此.’” “臣领旨.谢主龙恩.”山呼海唤之后,我流落在蛮荒之地,日子苦不堪言.瘦了好大一圈! 数年后某日,陈公公又来了.“刘禹锡,领旨谢恩吧.皇上让你奉诏回京了!” 唉,赶了几天几夜,终于来到了繁华胜地——扬州.亭台楼阁,红花绿柳,眺一江烟锁雾笼,望商船往来穿梭. “天上一日,世上三年.”想我刘禹锡,刘大官人,长久流居巴蜀之地,这般花团锦簇、这等丝竹歌舞,岂是能见能闻?生疏了,生疏了! 古有记载:东晋王质入山砍柴,见两个仙童下棋,便坐一旁观战.花开花落,不知几个春秋.一局终了,斧头已锈,斧柄已烂.下山归来,村中已过百年,人事全非. 今我刘禹锡犹如村中人,一落千里之外,不识烟柳胜地了! 乐坊间,笛声清越悠扬,“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昔日稽康一曲《广陵散》,天下闻名.名士作古,名曲失传.幸得向秀《思旧赋》一文,尚有只言片语.“叔文,你今又何在?” 一路行,一路想,骨头都快散架了,见路旁酒旗招展,不妨借这小客栈歇歇.“这不是白居易白兄吗?”他乡遇故知,我欣喜若狂. “白兄,如今为何做这般打扮?”见白居易衣襟松散,发乱冠斜,狼狈不堪. “来得正好.认识的最好.快付酒钱!”一旁的店小二一伸手,直指我的鼻间. “唉,一文钱难倒斯文人.”白居易连声叹气,“刘兄,我短了他几个铜板.他竟这般……斯文扫地!” “小二,这几两银子拿着!再上几葫好酒、几盘好菜,今我要与白兄痛饮几杯!”我意气风发地吆喝起小二. “有银子.没问题!好酒好菜,来——”小二立即张罗去了. 几杯黄酒下肚,酒入愁肠愁更愁. “刘兄.你诗名享誉全国,路人尽知;凭此即可青云直上,不想你……来,为弟的我敬你一杯!”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名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砣.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立起身,拿着筷子,敲着盘子,引啸长吟. “白兄……”我不禁也立起身来. 两双手紧紧地相握.窗外阳光明媚,万木争春;江流激荡,千帆竞发……。

4.描写爱国的古诗词句请文学高手帮忙想想有哪些古诗词是描写爱国精神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关于爱国的古代诗句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晏殊和尚的诗句“: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唐·李梦阳: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14、明·于谦: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15、宋·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6、三国志: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17、唐·李白: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1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5."举"字的古文用法

◎ 举 举、擧 jǔ 〈动〉(1) (形声。

小篆字形,从手,举( yǔ)声。本义:双手托物)(2) 同本义 [raise;lift up] 举,对举也。

——《说文》举,擎也。——《广韵》其坚不能自举也。

——《庄子·逍遥游》举所佩玉玦。——《史记·项羽本纪》(3) 又如:举桉(桉同“案”。

借指夫妻相敬);举案(举起托盘以进奉食品)(4) 拿起;提起 [hold up] 举全吴之地。——《资治通鉴》举以予人。

——宋· 苏洵《六国论》(5) 又如:举白(举杯喝尽。干杯);举踵(举起脚跟。

比喻切望);举纲持领(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张开了;提起皮衣领子一抖,衣上的毛就都顺了。比喻办事要抓关键部分)(6) 飞,飞起;飘动 [fly] 九万里风鹏正举。

——李清照《渔家傲》(7) 又如:举翮(展翅起飞);风举(随风飘动)(8) 升起;耸起 [lift] 叔籔,火烈具举。——《诗·郑风》中江举帆。

——《资治通鉴》(9) 仰起;抬起 [face upward;raise]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10) 又如:举眼无亲(人地生疏,孤单无依);举手加额(把手举上额头敬礼)(11) 发问;动问 [question] 主人不问,客不先举。

——《礼记》。孔颖达疏:“举亦问也。

客从外来,宜问路中寒热无恙,若主人未问,则客不可先问也。”(12) 推荐;选用 [recommend;choose]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左传·襄公三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孟子·告子下》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举孝廉不行。

——《后汉书·张衡传》(13) 又如:举孝廉(荐举孝子和廉洁之士);举保(推荐,举荐);举主(古时推举贤者做官或参加考试,被荐者称荐者为举主)(14) 提出;列举 [enumerate]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举数人以训汝。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15) 又如:举似(指点,告诉);举案(列出罪状并加以查证);举正(列举其罪而正之以法);举陈(列举陈述);举驳(提出理由,予以驳回);举类(举例)(16) 兴起;发动 [start] 举事必循法。——《吕氏春秋·察今》举大计亦死。

——《史记·陈涉世家》并举而争起。——《汉书·食货志》引汉· 贾谊《论积贮疏》(17) 又如:举大事(指发动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举大计(举大事)(18) 施行;办理 [carry out] 举先王之政。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9) 攻克;占领 [occupy] 一战而举鄢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西举巴蜀。

—— 汉· 贾谊《过秦论》戊卒叫,函谷举。—— 唐· 杜牧《阿房宫赋》且秦举 咸阳而弃之,何但 越也。

——《汉书》(20) 成就;成功 [become famous]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世家》(21) 参加科举考试 [examine] 应举下第。

——唐· 李朝威《柳毅传》岛初赴举。——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乙先得举。

——清· 周容《芋老人传》举乡试。——《明史》(22) 又如:举进士;举首(科举考试的第一名)(23) 指摘;检举 [censure;report to the authorities]。

如:举罚(揭发并处罚);举劾(检举揭发)(24) 抚养;生育 [nourish;give birth to]。如:举子(生育小孩);举息(生育子女);举乳(哺乳)(25) 放;发 [put;break out]。

如:举音(放音喧呼;为悼死者而放声哀哭);举迹(发迹);举阁(放置,存放)(26) 点燃 [fire]。如:举烛(点起烛火);举炊(生火做饭);举烽(燃点烽火);举燧(燃起火把;燃起告警烽烟)(27) 取;拾取 [pick up] 财务之遗者,民莫之举。

——《吕氏春秋》。高诱注:“举,取也。”

(28) 借贷 [borrow]。如:举债;举假(借贷);举贷(放债)(29) 攀援 [climb] 木熙者,举梧槚。

——《淮南子》(30) 张开 [口] [open]。如:举口(开口,张口)(31) 带动;率领 [lead]。

如:举众闹事;举众出迎(32) 耸立,突起 [tower] 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峻举。——《水经注》(33) 成立,站得住脚 [stand] 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晋· 陆机《文赋》(34) 记录;登记 [register] 举口数,生者著,死民者削。——《商君书》(35) 谈论;称引 [talk]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唐· 韩愈《原道》(36) 赞许;表彰 [praise]。如:举名(称扬其名);举显(表彰)(37) 复兴 [revive]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

——《礼记》(38) 祭祀 [offer sacrifice] 靡神不举,靡爱斯牲。——《诗·大雅》山川神袛有不举者为不敬。

——《礼记》(39) 没收 [confiscate] 凡货不出于关者,举其货,罚其人。——《周礼》(40) 吃丰盛的饮食 [have a square meal] 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

——《周礼》(41) 轻手诊脉 [feel the pulse lightly] 举,轻手诊脉之法。——《中国医学大辞典》(42) 总括 [summary]。

如:举凡(凡是;所有);举籍(统计人口、田亩等以登记成册)。

6.“月”相关的古诗词 举两个例子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7.月在诗词的意思有那些啊

月亮可以说 是古代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

古诗中的“月”表现为以下几种象征:首先是象征团圆,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次是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三是把月亮当成美好的象征,爱的象征,比如张若?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按照闻一多的解释,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第四是把月亮作为纯洁无暇、没有任何污染的象征,进而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比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这里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古人还常常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古人何以对“月”情有独钟,赵教授认为,古人认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样的,因此认为月可以超越空间,正所谓“天涯共此时”。 所以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现实主义的诗人,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喜欢借月托情。

面对同一轮明月,抒发的感情却各不相同:有感叹世事多艰、光阴易逝的;有排解怀才不遇、慨叹宦海沉浮的;更有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古代诗人中最擅长写咏月诗的当属李白,他一生中创作的与月有关的诗多达320余首,从少年时代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到后来《将尽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以及《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将一生才情寄托与山水月色,写出了许多名垂千古的佳句名篇。 李白在《把酒问月》中以“今人不?古?r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来表现“明月长在,人生如寄”的感慨。 。

8.描写茶味道、提神、历史悠久的古诗举一些有关茶的人物和事例.@#¥

宋代苏轼 《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的七言古诗: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月团喻指茶饼) 该诗又称《七碗茶诗》.它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为世人称奇. 诗中描述诗人关闭柴门,独自煎茶品尝,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 诗人刚饮一碗,便觉喉舌生润,干渴顿解; 两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后,精神倍增,满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饮后,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乐的事情,随着毛孔散发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浑身都感到轻松、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仿佛进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这时只觉两胶 生出习习清风,飘飘然,悠悠地飞上了青天,“蓬莱山,在何处?”诗人要乘此清风而去! 优美的诗句,高雅的立意,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 诗人把茶饼比喻为月,于是后代诗作反复摹拟其意.如苏武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特别是“唯有两 习习清风生”一句,文人尤爱引用,梅尧臣“亦欲清风生两 ,以教吹去月轮旁.”卢仝的号玉川子,也因而为人们津津乐道.陈继儒“山中日月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七碗茶诗》在描绘饮茶好处之时,同时对帝王们凭借显赫权势为所欲为的骄横也作了巧妙的讽刺:“天子欲尝阳羡茶,百草不放先开花”,既把贡茶采制的季节(在百花开放之前采摘)烘托显示出来,又把帝王凌驾一切的嚣张之势暗示出来. 齐已的《咏茶十二韵》是一首优美五言排律.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 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 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 齐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沩山同庆寺,复栖衡岳东林,自号衡岳沙门. 这首五言排律的茶诗共有十二联.前二联首先介绍了百草之灵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后十联分别描绘了茶的生长、采摘、入贡、功效、烹煮、寄赠等一系列茶事,语言上的对仗堪称一绝,除首尾二联外,每联上下两句都对仗工整,极显语言的优美整饬.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煎茶 【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坞 【唐】顾况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从弟舍人惠茶 【唐】刘兼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 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 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 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大云寺茶诗 【唐】吕岩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杂咏·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与赵莒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茶诗 【唐】郑愚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峡中尝茶 【唐】郑谷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觜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夏日闲居 【唐。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