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生唐诗宋词诵读比赛可以穿汉服吗可以,并且很推荐。不过前提还是要看他参加比赛能不能穿自己的衣服。 推荐的理由首先是汉服比影楼装舒服,虽然贵一点,但是能穿很多次。然后是汉服比影楼装好看且正式。便宜的影楼装很显廉价,因为其制作时追求视觉效果,会使用反光布料,硬纱等不舒适且一般不会用于服装制作的布料。 有童装且价格比较便宜的汉服店推荐华兴唐,如梦霓裳,重回汉唐。也可以做来料,来料商家推荐砚池荷声,瑾二家,对版型要求不那么高的话可以去重光布料家做,可以直接在他家买布料。 2.从诗词大会到汉服,为什么现代人会对古代的近年来古风歌曲的大热,去年国风音乐会在鸟巢举办,墨明棋妙音乐团队也唱响了九州大地。跟“古”相关的还有古代言情小说,以及由小说带起来的影视剧改编的热潮,为何近几年人们都不约而同的开始关注古文化。 这当然离不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意境优美的古诗词、“古墨轻磨满几香”的书法,清扬婉兮、美如英的汉服,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的宝库。然而这些早在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只是不像现在掀起了热潮。笔者认为这离不开一群热爱传统文化并为之传承不懈努力的人们,得益于传播的力量。这群人的创新使得看似没有烟火气的文化,变得更贴近大众,为文化添加了娱乐的元素。 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学习或工作中,我们也会想体会一些新鲜的事物。古代的东西对现代人来说是极其虚幻而陌生的,那些美好的故事历经了千年依然打动人心。古代言情小说之所以大热,是因为你在观看故事的同时就已经了解到这些都是虚假的,而不会因为自己潜意识里拒绝没有意义的假的东西产生排斥感。对于现实认识得太清晰的我们,已经不相信电视剧里的王子与灰姑娘、美女与野兽的故事,不想一边看着现代偶像剧一边吐槽“这也太假了吧”,干脆投身于小说家笔下的古代爱情故事,反正都是假的嘛,你看我清醒着呢! 笔者想,汉服那么美,中国人那么多,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喜欢汉服痴迷汉服吧,只要有一个人勇敢表达出自己对汉服的热爱,就一定会吸引同好者。那么通过什么渠道表达自己,可以让最多的人知道呢?当然是媒体啦。汉服的热也离不开网络的传播,因为一个人被爆出来坚持天天穿汉服上学,引来网民的关注,媒体们为了浏览量自然也跟风报道相关的事情,一时间网络热搜都是穿汉服的人 。当多家媒体都报道相似的事情,受众们就会认为这件事情经常发生,其实这些事情并不是常常发生,只是媒体密集的报道影响了受众对世界的认知。同理,坚持天天穿汉服穿梭于街道的只是太仓一粟。 因为好奇古风歌曲的大热,笔者曾经在网易云音乐河图的一首歌留下评论:“除了好听的旋律,古风歌曲是什么吸引了你,你为什么如此热爱古风歌曲?”有一位网友留下了一句很深情的回复:“不知道,自然而然的喜欢,有时候想想大概是命中注定吧。”与古风言情有异曲同工之感。从众多的评论上看,笔者认为歌曲背后的凄美故事,唯美动人的歌词,是古风歌曲吸引人的地方。 说道古风歌的歌词,少不了就要提到中国古诗词,因为有很多歌词都是由古诗词演化或者直接借用而来。例如“说爱折花,不爱青梅竹马”只一句,李白有诗《长干行》,曰:”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节选)古诗词的热潮离不开《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华好诗词》两个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推动。经历过高考的人多半会觉得背诗是一件枯燥的事,但是在节目中背诗成为了一件跌宕起伏悬念丛生的事,”飞花令“更是看得让人大呼快哉,才思敏捷的选手们也让观众心生艳羡。电视节目对观众的培养,为诗词”热“打好了受众基础。 节目的结束,是不是就意味着”诗词狂欢“的结束呢?在文明进步的今天,年轻观众所受的教育远超前人,他们的欣赏能力和阅读趣味决定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会间断,国风和唐诗里蕴含的人文精神也决定了它们不会是昙花一现~ 3.描写汉服的诗句《秦宫诗》【唐】李贺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 楼头曲宴仙人语,帐底吹笙香雾浓。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 飞窗复道传筹饮,十夜铜盘腻烛黄。秃衿小袖调鹦鹉,紫绣麻霞踏哮虎。 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夜半煮。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 开门烂用水衡钱,巻起黄河向身泻。皇天厄运犹曽裂,秦宫一生花底活。 鸾箆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和贾至散人早朝大明宫作》【唐】王维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陌上桑》汉乐府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鞒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4.人世间的冷暖,触痛多少无言的感慨,古风汉服诗词《清平调·其一》唐 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赏析: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有关汉服名称记载关于汉服的记载数量繁多,仅列出部分: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简牍:“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汉书》:“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蛮书》:“裳人,本汉人也。部落在铁桥北,不知迁徙年月。 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新唐书》:“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 惟以朝霞缠头,余尚同汉服。”《辽史》:“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 “汉服,黄帝始制冕冠章服,后王以祀以祭以享。……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 乾亨以后,在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矣。”《东京梦华录》:“诸国使人,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 《清稗类钞》:“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汉服,令俱秃发。”供参考。 5.怎么样用诗词形容白底红衫绣一剪梅的汉服秦宫诗 唐 李贺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楼头曲宴仙人语, 帐底吹笙香雾浓。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 飞窗复道传筹饮,十夜铜盘腻烛黄。秃衿小袖调鹦鹉, 紫绣麻踏哮虎。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夜半煮。 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开门烂用水衡钱。 补充: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贺20岁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唐朝重视科举出身,因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由于他才华出众,担任了一名奉礼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李贺本来胸怀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这样一个形同仆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称病辞去官职,回福昌老家过上隐居生活。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殒落了,年仅27岁。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