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半臂是古代怎样的服装半臂是隋唐妇女常穿的新式服装,又称为半袖、背子、绰子,是一种半 袖的对襟上衣。 唐代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几种式样,衣袖长度至肘 部,衣身长度至腰部,没有纽袢,故在胸前以缀在衣襟上的带子打结系住。半 臂的领口宽大,穿着时常会袒露上胸,因此唐代妇女们穿用半臂时,把它罩在 衫襦的外面,有些像今日的短风衣一样。 起初在隋代宫廷内流行,是宫中内 官、女史的服装。到唐代,半臂流传到民间,更为普及,不分尊卑、不论男 女老少,都可以穿用,而且成为宫廷常服。 马缟《中华古今注》说:“隋大业 末,场帝赐宫人、百官母妻等绯罗蹙金飞凤背子,以为朝服及礼见宾客、舅姑 之常服也。 天宝年中,四川贡五色(丝)织成背子。” 可见,这种“半臂”是 十分华丽的。李贺有诗《唐儿歌》“竹马稍稍摇绿尾,银鸾闪光踏半臂”,描 写的就是一种用银泥画鸾鸟为纹饰的半臂。 韩琮《公子行》:“紫袖长衫色, 银蝉半臂花。” 唐代前期是半臂最为兴盛的时期,中期以后便显著地衰落了。 主要原 因是女装衫襦的变化,唐代前期与后期有明显的不同。前期女装大多衣 身窄小细瘦,紧贴身体,袖子也细窄紧致,适合在外面罩穿半臂。 中唐之 后,窄袖服式就不再时髯,代之而起的是宽袖衣衫,半臂已不再适合罩在 外面穿用。 。 2.关于酥胸古诗词1、《系裙腰》 年代: 宋 作者: 欧阳修 水轩檐幕透薰风。 银塘外、柳烟浓。方床遍展鱼鳞簟,碧纱笼。 小墀面、对芙蓉。玉人共处霜鸳枕,和娇困、睡朦胧。 起来意懒含羞态,汗香融。系裙腰,映酥胸。 2、《好女儿·粉泪一行行》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粉泪一行行。啼破晓来妆。 懒系酥胸罗带,羞见绣鸳鸯。 拟待不思量。 怎奈向、目下凄惶。假饶来后,教人见了,却去何妨。 3、《鹧鸪天·楼外云山千万重》 年代: 宋 作者: 刘过 楼外云山千万重。画眉人隔小帘栊。 风垂舞柳春犹浅,雪点酥胸暖未融。携手处,又相逢。 夜阑心事与郎同。一杯自劝羔儿酒,十幅销金暖帐笼。 4、《虞美人·花心定有何人捻》 年代: 宋 作者: 刘辰翁 花心定有何人捻。晕晕如娇靥。 一痕明月老春宵。正似酥胸潮脸、不曾销。 当年掌上开元宝。半是杨妃爪。 若教此掏到痴人。任是高墙无路、蝶翻身。 5、《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吕渭老 微绽樱桃一颗红。断肠声里唱玲珑。 轻罗小扇掩酥胸。惹鬓蛛丝新有喜,窥窗月彩旧相从。 清宵一醉许谁同。 6、《减字木兰花·舞鬟娟好》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舞鬟娟好。 白发黄花帽。醉任旁观嘲潦倒。 扶老偏宜年小。舞回脸玉胸酥。 缠头一斛明珠。日日梁州薄媚,年年金菊茱萸。 3.半臂襦裙襦:短上衣,一般不过膝。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是古代汉民族的日常衣着之一。亦泛指衣服。 宋 苏辙 《蚕麦》诗:“不忧无饼饵,已幸有襦裙。” 总括 [编辑本段] 襦裙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 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襦裙是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 汉代妇女的襦裙样式 汉代妇女的襦裙: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分类 [编辑本段] 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 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低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 PS:襦裙的确有齐胸襦裙,是唐代的,将唐代襦裙成为高腰襦裙有误;高腰襦裙束与胸下 形制 [编辑本段] 襦可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乎衫,复襦则近袄,区别在于是否夹里。 襦的袖子一般较长,窄,明代多见琵琶袖。 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字母y形。(右衽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式。) 直领则多配以诃子或抹胸。 腰带用丝或革制成,起固定作用。(汉服无如和服的宽腰带的式样,切忌) 宫绦(如图)以丝带编成,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此为非必需品) 裙从六幅到十二幅,有各种颜色及繁多的式样 与其它服装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面裁剪,多缘边,绸带系结;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型及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 大凡衣短则裙长,衣短至腰间,裙长至脚踝骨之下;衣长则裙阔,衣长时,长到臀至膝下,而裙露仅几寸,裙子不必显出特色。襦裙忌讳上下平分秋色,会显得呆板少变化 4.唐代诗人李贺的唐诗有哪些《高轩过》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致酒行》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魏明帝青龙九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秦王饮酒》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一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黄鹅跌舞千年觥。 仙人烛树蜡烟轻,清琴醉眼泪泓泓。 《汉唐姬饮酒歌》 御服沾霜露,天衢长蓁棘。金隐秋尘姿,无人为带饰。 玉堂歌声寝,芳林烟树隔。云阳台上歌,鬼哭复何益。 铁剑常光光,至凶威屡逼。强枭噬母心,奔厉索人魄。 相看两相泣,泪下如波激。宁用清酒为,欲作黄泉客。 不说玉山颓,且无饮中色。勉从天帝诉,天上寡沈厄。 无处张繐帷,如何望松柏。妾身昼团团,君魂夜寂寂。 蛾眉自觉长,颈粉谁怜白。矜持昭阳意,不肯看南陌。 《还自会稽歌并序》 庾肩吾于梁时,尝作宫体谣引,以应和皇子。及国势沦败,肩吾先潜难会稽,后始还家。 仆意其必有遗文,今无得焉,故作还自会稽歌以补其悲。 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 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 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 脉脉辞金鱼,羁臣守迍贱。 《老夫采玉歌》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杉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野歌》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乙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是任公子,云中骑白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马诗二十三首》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南园十三首》 【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其一】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二】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其三】 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脉生。 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大人乞马癯乃寒,宗人贷宅荒厥垣。 横庭鼠径空土涩,出篱大枣垂朱残。 安定美人截黄绶,脱落缨裾瞑朝酒。 还家白笔未上头,使我清声落人后。 枉辱称知犯君眼,排引才升强絙断。 洛风送马入长关,阖扇未开逢瘈犬。 那知坚都相草草,客枕幽单看春老。 归来骨薄面无膏,疫气冲头鬓茎少。 欲雕小说干天官,宗孙不调为谁怜。 明朝下元复西道,崆峒叙别长如天。 《感讽五首》 【其一】 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 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 越妇拜县官,桑牙今尚小。会待春日晏,丝车方掷掉。 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粱。县。 5.半臂襦裙襦:短上衣,一般不过膝。 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是古代汉民族的日常衣着之一。亦泛指衣服。 宋 苏辙 《蚕麦》诗:“不忧无饼饵,已幸有襦裙。” 总括 [编辑本段] 襦裙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 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襦裙是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 汉代妇女的襦裙样式 汉代妇女的襦裙: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 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 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分类 [编辑本段] 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 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低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 PS:襦裙的确有齐胸襦裙,是唐代的,将唐代襦裙成为高腰襦裙有误;高腰襦裙束与胸下 形制 [编辑本段] 襦可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乎衫,复襦则近袄,区别在于是否夹里。 襦的袖子一般较长,窄,明代多见琵琶袖。 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字母y形。(右衽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 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式。) 直领则多配以诃子或抹胸。 腰带用丝或革制成,起固定作用。(汉服无如和服的宽腰带的式样,切忌) 宫绦(如图)以丝带编成,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 (此为非必需品) 裙从六幅到十二幅,有各种颜色及繁多的式样 与其它服装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面裁剪,多缘边,绸带系结;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型及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 大凡衣短则裙长,衣短至腰间,裙长至脚踝骨之下;衣长则裙阔,衣长时,长到臀至膝下,而裙露仅几寸,裙子不必显出特色。襦裙忌讳上下平分秋色,会显得呆板少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