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著名的咏梅词暗香和疏影是南宋词人谁的代表作姜夔 《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 莫似东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2.试分析这些意象暗示着什姜夔,号白石道人,是南宋词坛上独具风格的的词坛大家。 他的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但他却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形成了新的审美风格。他的词,吸收了周邦彦风格典雅、铺陈有序、刻镂精工的长处,又以江西诗法匡救晚唐花间词派及北宋柳永词情调软媚、失于轻浮的风格;同时,姜夔又秉承了同代稍前的大词人辛弃疾的清刚风骨,并以中晚唐诗的飘渺风神,化去江西诗派的干枯和辛词的粗豪。 因此,姜夔的词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使宋词复归雅正,形成了“清空骚雅”的独特风格。南宋张炎认为,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读之使人神观飞越”(《词源》卷二);杨万里则许其“有裁云缝月之妙手,敲金戛玉之奇声”;而戈载在《宋七家词选》中,更推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词中之圣也”。 然而南宋之时,沈义父作《乐府指迷》,以为白石虽“清劲知音,亦未免有生硬处”。至近代,则王国维《人间词话》谓白石词“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总观这些评论,都是从一定角度而言,殊非全面周到。本文拟从清冷、空灵、醇雅三个方面对白石词的意象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一、清冷 所谓清冷,就是远离尘嚣的清寂落寞,给人悲凉凄清的心理感受。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白石词以清虚为体,而时有阴冷处,格调最高。” 姜夔词中的意象也明显具有冷清的特点。 姜夔《洞仙歌•黄木香赠辛稼轩》中曾明确说:“我爱幽芳。 ” 词人所选择的意象大多是云、柳、雨、草等自然物象,不著人间烟火,而且投上了作者“冷”、“暗”、“衰”的心理阴影,更显凄清幽冷;另外,即使诗人选择“舟”、“城”等人伦物象,也常注入“孤”、“空”等带有凄凉色彩的情绪,给人以野渡无人、人去楼空的孤独感。 如以下词句中的意象: 衰草愁烟 ,乱鸦送日,风沙回旋平野。 (《探春慢》[衰草愁烟]) 冷云迷浦 ,倩谁唤玉妃起舞。(《清波引》[冷云迷浦])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 。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 。 (《庆官春》[双桨莼波]) 空城晓角,吹入垂柳陌。 (《淡黄柳》[空城晓角]) 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凄凉犯》[绿杨巷陌]) 十亩梅花作雪飞,冷香下,携手多时。 (《莺声绕红梅》) 他非常偏爱冷香、冷红、冷月、冷枫,暗柳,暗雨等衰落、枯败、阴冷的意象,形成一个“清冷意象群”,姜夔正是以此构造幽冷悲凉的词境。 兹以《扬州慢》为例论之。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上阕中出现的第一个意象是“荠麦青青”,透出凄凉荒芜之感。“荠麦青青”,实以杜牧《扬州》“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的美丽景色作为反衬,战乱使昔日的繁华之地无比萧条,“青青”的冷色调,使人感觉一片凄清。 接着出现的意象是“废池乔木”,一方面写出了扬州饱受蹂躏、繁华消尽,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词人的厌战情绪,无情之物尚且如此,有情之人的厌战之感就更为强烈了。 “犹言厌兵”四字,可谓炼精入神。 清代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言厌兵’四字,包含无限伤感,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接下来出现的意象是“黄昏”、“清角”、“空城”,用一个“清”字来形容号角,让人顿感凄凉悲苦、阵阵寒意;而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更反衬出空城的寂静,以有声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整座空城又浸润在黄昏时分的沉沉暮色中,更增加了一层悲凉的气氛。 三个满含清冷色彩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荒凉、萧条、冷落的意境。下阕中最典型的意象是“冷月”,月光是皎洁的银辉,本有“清冷”的感觉,而词人还要特意再给她涂上一层冷色调,强化“清冷”、“凄清”的感受,表现了词人无限伤感的心境。 再以《忆王孙》为例: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 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词中最典型的清冷意象是“冷红”。“冷红”盖指枫叶,霜后的枫叶一片绯红,在肃杀的秋风中,正一叶一叶飘落到秋塘中去。 以通感的形式,将自己凄凉的身世之感移情到这个意象中。用“冷红”形容飘散的枫叶,顿觉凄冷的气氛笼罩全词。 接下来用“秋塘”,秋天的池塘——冰冷的世界,象征自己处身的社会环境;“行云”,这个意象虽然没有直接带有清冷的色彩,却包含飘零之意,给人以漂泊四方的凄凉感受。此人用了一系列的清冷意象,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身世飘零之感。 另外,姜夔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年)所做《霓裳中序第一》词也多此类清冷的意象。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 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 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 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 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3.姜夔《暗香》的意思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花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樽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 枝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南宋词人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一生从未做过官,江湖游士,“清客”。早年随 父宦居湖北汉阳,青年少年时代在汉阳渡过。 以后浪迹湖州、杭州、合肥、金陵等地。他 在南宋时,名气特别大,30岁时,在湖州结识老诗人萧德藻,萧把自己兄弟的女儿嫁给了 姜夔。 姜夔因此居住在湖州变山白石洞,后来接识了大诗人杨万里。杨万里很欣赏姜夔的 诗词,并寄以希望,后经杨万里举荐,认识了范成大,辛弃疾也深服其长短句。 姜夔身无 官职,以诗词游说于士大夫中。在汉阳时他依靠他姐姐,在苏州时依靠范成大,在杭州时 依靠张监。 他的个性和生活特点最符合清客特点,范成大曾说姜夔“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 雅士”。姜夔无论是诗、词都好,且精通音乐,他向朝庭献了大量音乐方面的文献资料, 如《大乐仪》。 姜夔的词集中在《白石道人歌曲》,其中有80余篇留传下来。他的词在南 宋声望极高,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清.朱彝尊在《词宗》称:“词在南宋始极其工,姜尧 章氏最为杰出”。姜词与周邦彦齐名,人称“周姜”。 姜夔词的主要特点是:清空、骚雅。清空是意境,骚雅是笔调。 南宋张炎在《词源》称“ 词要清空,不要自视,。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这首《暗香》便是一个 有力的佐证。 词上片写月中赏梅。 词人从回忆往日赏梅开头,凭空升出一番意绪,时间、意象重叠。“月色”,着重色调与 氛围的感受。 从声音上看,“月色”是入声字,发音轻涩,幽约,这种轻约的声音在月光 的冷色调里就能造成一种幽冷的范围(古诗中“月色”几乎都有一种冷的意味)。“月色 ”是回忆中的,是经过时间冷却了的,更有意蕴,更幽冷,且多了一层朦胧。 “旧时”把 人带入一种对往事的回忆中去,同时也隐约地含有一种今昔的对比,同时也见出“月色依 旧,人事已非”的感慨。 “算几番照我,梅花吹笛”。 写月下赏梅,重点写一种意态,用一个“照”字将“月色、梅、我”构成一个立体境界,使人想起词优雅闲远的意态。“月、梅、笛、人”都不是巧 合,而是词人着意的选择安排,带有词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格追求。 这种笔法即是一种骚雅 笔法。“吹笛”也只有在月下、梅边,才别有风味。 古典诗词中,“月色、吹笛”成为怀 乡怀人的一种典型环境,梅边“吹笛”与赏梅有关,词人在梅花边吹咏梅之曲,梅、月、笛声和谐统一。“算几番”,“几番”说明月下赏梅吹笛不止一次,可见赏梅吹笛兴趣之 高。 “算”有一种对往事的回忆,带有“往事如烟”的感慨。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续写赏梅清兴。前一句是词人一个人,这句是词人与情 人一起赏梅。 “玉人”使人联想到皎洁、优雅、轻灵、姣小,玉人与月色相联,意境和谐 。“唤起”见出词人兴趣之高,也有人解释为:笛声引起玉人与词人共赏冬天的清寒,一 般人不会起来,雅情明显。 “清寒”与“冷月”构成幽冷的意境。“与”,“共”之义, 清兴之外,还多一种味外味,即韵味和情味。 以上五句是回忆当年赏梅雅兴。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由回忆转入现时,以“何逊”自比(何逊也酷爱梅 花)。“而今”照应“旧时”,我渐老了,年轻时咏梅的才情、赏梅的意兴都没有了,对 梅的兴趣减少了,感受迟钝了。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是词人对眼前梅花的感受。 以前词人对梅的感受强烈 ,而今对梅的花期淡漠了,只有当梅香龚来,才感到梅花开了。“但怪得”表面是惊讶梅 的开放,更深的意思是:而今我老了,梅花何苦送香来,让我生惆怅。 梅花的冷香引起诗 人的情思,平静的心骚动起来。“疏花”,梅花疏淡,意态淡雅,梅花快凋落了,词人将 梅与竹相连,用竹的雅洁衬托梅花。 “瑶席”指雅洁的卧室,“香冷”,移觉手法,恰好 地道出了梅香的特点,“香与冷”,词人同时感受到,写出了梅花暗香浮动、冷郁的特点 。“冷”与“清寒”照应,又多一层幽冷意味。 “香冷入瑶席”与“唤起玉人,不管清寒 与攀摘”相比,可见,词人不仅仅是老了,关键在于玉人不在,暗含了对玉人的思念。 词下片写雪中赏梅。 “江国正寂寂”。“正寂寂”指环境幽清,“寂寂”连用,强调环境的幽静。 “正”字又 见出作者的一种感受,夜间下雪时特有的静,环境的幽静,也写出了词人心境的空寞,梅 花也该开放了。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折一枝梅花寄给情人,表达思念,但雪深无法办到。“叹” 字见出词人的惋惜,无法表达则借酒消愁。 “翠樽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写词人与梅花都在怀念玉人。 “翠樽易泣”,感情脆弱 ,“红萼”则更深沉,“翠樽、红萼”,色彩本明丽,但在凄冷的环境中,却构成了一种 冷艳的凄美。 “长记曾携手处,千枝压,西湖寒碧”。 插叙当年雪中赏梅的情景,“携手赏梅”更显出 两人情意深浓,情趣高雅。“压”,可解为花多、雪大,千枝花被雪。 4.古诗《暗香》《暗香 》 仙吕宫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命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南宋绍熙二年(1191)冬天,姜夔在大雪中到苏州探访老诗人范成大。范家有花圃,深院寂寂,有玉梅几树。姜夔在这里写成《暗香》》《疏影》两首赞赏梅花之作。词学家历来对这两首词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多数人认为是姜夔怀念情人之作,这个说法比较合理。姜夔关于他的爱情故事的叙述,总是隐隐约约,语意闪烁,但那个人的影子却常常出现在姜夔的作品中。姜夔在这两首词里巧妙的运用一些和梅花有关的历史典故,并参酌或凝缩一些著名作品佳句,从不同角度来描写梅花的特色,从而寄托自己对情人的怀念。他觉得梅花是情人的象征情人是梅花的化身,这种感觉在两首词中表现的比较清楚。清代学者刘煕载认为姜次的特点是幽韵冷香。在姜夔心目中梅花可能就有幽韵冷香的气质。如借用刘煕载的语言来分析这两首诗,也可以说《暗香》着重写清冷的气质,《疏影》着重写幽静的气质。 上阙说:“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一开头就指出词人旧梦重温的沉重心情。旧梦带来的也许是一点欣慰,但更多的却是悲伤。“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可见姜夔和美人一起攀摘梅花,是在深夜寒气袭人的时候,而冷月、梅花更加重了清寒的气氛。但这样相聚的日子并不太长,姜夔就和情人分离了,各自东西从此造成姜夔的终生遗憾。“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南朝梁诗人何逊有《咏春风诗》:“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粉,琴上响余声。”又有《咏早梅诗》:“街道当路发,映雪拟寒开。”“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他善于描写景物,刻画离情别绪。姜夔自比为何逊,但由于年老且终日忧郁,赏梅的兴致本来已经淡薄了,完全忘记了赞赏春风寒梅的生花笔。大概词人也怕因赏梅而勾起使人痛苦的往事的回忆吧。“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无奈竹林外边稀疏的花朵,却偏偏把芬芳的寒意送入优雅的坐席,触动了词人消沉的心情,而本来希望忘记的往事又涌上心头。 下阙说:“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江国,指江南水乡。雪下的正紧一片沉寂。这是草木刚刚萌动、只有梅花开放的季节。词人希望折一只寄到远方,但夜雪又开始聚积,令人叹息。这只是词人的想象,当时折梅远寄的事情是没有的,但反映了词人的寂寞和怀念远人的深切感情。“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翠尊,指翡翠酒杯。红萼,指红梅花。对着酒杯,忍不住留下眼泪,红梅花默默无言,也浸沉在心情沉重的怀念中。当年和情人离别的情景,这时又出现在词人的回忆中。“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宋代杭州西湖的孤山上有一片梅林,梅花盛开时,笼罩着寒凉碧绿的湖水。碧波荡漾,好像华山摇动,要倾压下来。“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梅花瓣一片一片的吹落了,言外之意是和情人终于分离了。姜夔《隔梅溪令》词说:“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任凭小船向孤山下边去寻觅情人的倩影,但到那里只听到翠玉鸟的鸣啼,不见人影。触景伤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和情人携手赏梅。 ( 阴法鲁 ) 5.暗香有什么象征意义暗香:指清幽的香气。 “暗香盈袖|暗 香浮动月黄昏。” 此词与《疏影》为咏梅之作。 姜夔钟情于梅花,曾多次吟咏。而此二词则为最工,时人张炎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 "(《词源》)近人郑文焯更誉之为"千古词人咏梅绝调"(《郑校白石道人歌曲》)。《暗香》无句非梅,同时又借梅喻人,总体上写得朦胧飘忽,留有余地。 起句写旧时豪情,以月色、梅花勾连过去和现在,唤起与玉人月下摘梅的回忆。随即以"而今"转到当前,"长记"二字追忆赏梅雅事,末句又回到目前,惋惜片片落梅,暗含故人不知何日重逢之意。 全词不断在过去、现在之间往复摇曳,结构空灵精致,意境清虚骚雅。——暗香,戴靖(湖南湘阴人)的笔名和网名。 编辑本段词牌 暗香 姜夔自度“仙吕宫”曲。其小序云:“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 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后张炎用以咏荷花荷叶,更名《红情》、《绿意》。 此曲九十七字,前片五仄韵,后片七仄韵,例用入声韵部。前片第五字,后片第六字,皆领格字,宜用去声。 定格 仄平仄仄(韵),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韵)。 平仄(韵),仄仄仄(韵)。 仄仄仄仄平,仄仄平仄(韵)。 仄平仄仄(韵),平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韵)。 例词 暗香 姜夔 (南宋) 辛亥①之冬,余载雪诣石湖②。 止既月③,授简④索句,且征新声⑤,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⑥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 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⑦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⑧、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⑨易泣。 红萼⑩无言耿⑾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⑿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释 ①辛亥:光宗绍熙二年。 ②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范成大居此,因号石湖居士。 ③止既月:指住满一月。 ④简:纸。 ⑤征新声:征求新的词调。 ⑥工妓:乐工、歌妓。 隶习:学习。 ⑦何逊:南朝梁诗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 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 抵扬州,花方盛片,逊对树彷徨终日。杜甫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⑧但怪得:惊异。 ⑨翠尊:翠绿酒杯,这里指酒。 ⑩红萼:指梅花。 ⑾耿:耿然于心,不能忘怀。 ⑿千树:杭州西湖孤山的梅花成林。 译文 辛亥年冬天,我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 居士要求我创作新曲,于是我创作了这两首词曲。石湖居士吟赏不已,教乐工歌妓练习演唱,音调节律悦耳婉转。 于是将其命名为《暗香》、《疏影》。昔日皎洁的月色,曾经多少次映照着我,对着梅花吹得玉笛声韵谐和。 笛声唤起了美丽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顾清冷寒瑟。而今我像何逊已渐渐衰老,往日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全都已经忘记。 但是令我惊异,竹林外稀疏的梅花,谒将清冷的幽香散入华丽的宴席。江南水乡,正是一片静寂。 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叹路途遥遥,夜晚一声积雪又遮断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洒下伤心的泪滴,面对着红梅默默无语。 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记忆。总记得曾经携手游赏之地,千株梅林压满了绽放的红梅,西湖上泛着寒波一片澄碧。 此刻梅林压满了绽放的红梅,西湖上泛着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林压满了飘离,被风吹得凋落无余,何时才能重见梅花的幽丽? 赏析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江西波阳)人。 为诗初学黄庭坚,而自拔于宋人之外,所为《诗说》,多精至之论。尤以词著称,继承了周邦彦的衣钵,在格律、辞藻等方面下功夫,故能自度曲,音节皆婉,进而从另外一个方面发展了宋词,今存有旁谱之词十七首,为词格调甚高,清空峭拔,对南宋风雅词派甚有影响,被清初浙西词派奉为圭臬。 有词集《白石道人歌曲》。姜词与周邦彦齐名,人称“周姜”。 其词在南宋声望极高,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清.朱彝尊在《词宗》称:“词在南宋始极其工,姜尧章氏最为杰出”。 其词大多为游记以及咏物之作,抒发的情感也多为身世的飘零和情场失意的感叹,如《暗香》、《疏影》;也有少数表现了对国事的忧患,如《扬州慢》。 姜夔 其词讲究用字,善于渲染气氛。 然而,最能代表他词作特色的是前人所说的“清空、骚雅。清空是意境,骚雅是笔调”, 南宋张炎在《词源》称“词要清空,不要自视,。 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即情感上主要表现高洁的士大夫情怀,艺术表现上避实就虚,侧重于空灵的境界,色彩上偏于素净。 《暗香》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此词作是作者载雪访范成大于石湖时写的,同时还写了《疏影》。张炎在《词源》中所说:"诗之赋梅,唯和靖(林逋)一联(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6.姜夔的暗香诗意暗香是引用宋朝山园小梅的名句疏影横枝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作者林 对梅极是痴情,一生未娶,只与梅做伴,说要娶梅为妻。 此诗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咏梅怀人之作。字字句句写梅花的特点,实际写作者和情人当时共赏梅花之景的往事,并以梅花做情人的象征,以抒怀念之情,同时又感伤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悲欢离合。 用梅花高洁比情人,既写情人得清姿玉质,又表明词人清高的襟怀,收到咏物而不止于物、言情而不拘于情的效果。 与疏影一向被认为是姜词的代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