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暗香

1.古诗《暗香》

《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作品赏析

原序: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注释】

①辛亥:光宗绍熙二年。

②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范成大居此,因号石湖居士。

③止既月:指住满一月。

④简:纸。

⑤征新声:征求新的词调。

⑥工伎:乐工、歌妓。隶习:学习。

⑦何逊:南朝梁诗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一

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抵扬州,花方盛片,逊对树彷徨终日。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⑧但怪得:惊异。

⑨翠尊:翠绿酒杯,这里指酒。

CD红萼:指梅花。 耿:耿然于心,不能忘怀。

【评解】

此词咏梅怀人,思今念往。据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称:“作于辛亥之冬,

正其最后别合肥之年”,而“时所眷者已离合肥他去”。由此可知是指合肥旧事。上片

写“旧时”梅边月下的欢乐;“而今”往事难寻的凄惶。两相对照,因而对梅生“怪”,

实含无限深情。下片写路遥积雪,江国寂寂,红萼依然,玉人何在!往日的欢会,只能

留在“长记”中了。低徊缠绵,怀人之情,溢于言表。全词以婉曲的笔法,咏物而不滞

于物,言情而不拘于情;物中有情,情中寓物。情思绵邈,意味隽永。

【集评】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惟《暗香》、《疏影》二词,寄意题外,包蕴无穷,可

以与稼轩伯仲。

张炎《词源》:白石《疏影》、《暗香》等曲,不惟清真,且又骚雅,读之使人神

观飞越。

许昂霄《词综偶评》:二词(《疏影》、《暗香》)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又如

琪树玲珑,金芝布护。

邓廷祯《双砚斋随笔》:姜石帚之“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状悔之

多,皆神情超越,不可思议,写生独步也。

周济《宋四家词选》:前半阕言盛时如此,衰时如此。后半阕想其盛时,想其衰时。

王闿运《湘绮楼词选》:此二词最有名,然语高品下,以其贪用典故也。又云:如

此起法,即不是咏梅矣。

郑文焯《郑校白石道人歌曲》:案此二曲为千古词人咏梅绝调。以托喻遥深,自成

馨逸;其暗香一解,凡三字句逗皆为夹协。梦窗墨守綦严,但近世知者盖寡,用特著之。

谭献《谭评词辩》:石湖咏梅,是尧章独到处。“翠尊”二句,深美有骚、辨意。

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刘体仁云,落笔得“旧时月色”四字,便欲使千古作

者,皆出其下。又云:咏梅嫌纯是素色,故用“红萼”字,此谓之破色笔。又恐突然,

故先出“翠尊”字配之;说来甚浅,然大家亦不为,此用意之妙,总使人不觉,则烹锻

之功也。

2.姜夔《暗香》的思想内容(赏析)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淡远蕴藉的笔墨描画出烟霭深沉的旅行,而这“韵最娇”的“新词”便是《暗香》《疏影》二首。沈祖棻云,“《暗香》《疏影》虽同时所作,然前者多写身世之感,后者则属兴亡之悲,用意小别,而其托物言志则同。”小诗流露出的才子词人姜夔于音乐中的那丝陶醉与忧郁,使人不禁想去赏析这首“读之使人神观飞跃”的《暗香》,走进笛里梅花,走进姜夔的清刚幽冷之境。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月光清美,梅花溢香,这位词人吹的想必是笛曲《梅花落》了。笛韵悠然,当时的词人之心可是恬淡安闲,怡然自适,或是心有幽怀,黯然神伤,还是柔情蜜意,“相看好处却无言”?资人遐想,含有韵味。“算几番照我”,回忆并勾勒往事。“几番”约言其多,不止一次。唯“当时只道是寻常”,才有今日的追忆与幽思。“算”字送出一种回忆往事的凝神静思的状态,而这种回忆从根本上是缘于内心生发的感情,这是一种怀旧的情绪,于是引起下句对往事的追述。

“唤起玉人”句,在月下、梅边、笛里复加一“玉人”,则美人梅花互衬,俨然有春日里“人面桃花相映红”之美。著一“唤”字则静中有动,静止的美丽图景变得立体而鲜活,出现了情趣。“不管清寒与攀摘”,冒着清寒,攀折梅花,则内心感情之热烈可知。这里清而不凄,清而非冷,清寒而不刺骨。“清”本是极普通的字,作者信笔写来,则天气之清寒,月色之清美,梅花之清香,都可融而为一,这里似乎凝含着往日的幸福之感与甜蜜之情。回视起句清空,它既可能是在“玉人”身旁的“吹笛”,也可能是孤身一人,因思念而吹笛,更可能是兼而有之,以“几番”二字囊括。和次句意脉似断非断,似连非连。这三个分句以寻常的字眼包蕴了广阔的时空,构造了悠远的意境,暗含了凄婉的感情,可谓很有笔力的开篇。

下句笔锋陡转,以何逊自比,而着意在于“渐老”的衰飒。“而今”和开篇“旧时”相对,扩大了时间的厚重感。这里不仅有对往日恋人的怀念,还含有对逝去的美好岁月、青春风华的怀念和惋惜,正与“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的嗟悼悲慨暗合。说“忘却春风词笔”,却隐约含有往事不胜悲的意味,正如那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伤心人,欲寄彩笺却又说“无尺素”一样。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低徊如斯,哀婉如斯,“春风词笔”如何忘却?否则,“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何以入眼,又何以“怪”之?此句又转入现时,竹外疏花萧瑟,冷香吹入瑶席,引人幽思,勾起回忆。正是“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梅花与人两相思。这里见花思人,生出“怪得”之心,必是至深之情。“疏”“冷”烘托凄凉,“瑶席”反衬哀苦,用字可见匠心。

3.我想问问"暗香"一词的由来,好象是从诗里面来的,帮我找找关于

山园小梅 宋·林逋

(2005-09-13 02:50:05)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分析】

林逋(967—1028),钱塘人。北宋诗人。

诗人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正是他对梅花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才能写出这首流传久远的咏梅绝调来。

此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此诗一出,后人奉为咏梅的绝唱。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大里黄贤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善绘画,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诗自写胸意,多奇句,风格澄澈淡远。《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有人问:“何不录以示后世?”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有心人窃记之,得300余首传世。

当时杭州郡守薛映爱其诗敬其人,常至孤山与之唱和。宋真宗闻其名,赐与粟帛,诏告府县存恤之。逋虽感激,但不以此骄人。人多劝其出仕,亦被婉言谢绝。也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既老,自造墓于庐侧,作诗云:“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溢“和靖先生”。

著有《林和靖诗集》。

4.暗香有什么象征意义

暗香:指清幽的香气。

“暗香盈袖|暗 香浮动月黄昏。” 此词与《疏影》为咏梅之作。

姜夔钟情于梅花,曾多次吟咏。而此二词则为最工,时人张炎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

"(《词源》)近人郑文焯更誉之为"千古词人咏梅绝调"(《郑校白石道人歌曲》)。《暗香》无句非梅,同时又借梅喻人,总体上写得朦胧飘忽,留有余地。

起句写旧时豪情,以月色、梅花勾连过去和现在,唤起与玉人月下摘梅的回忆。随即以"而今"转到当前,"长记"二字追忆赏梅雅事,末句又回到目前,惋惜片片落梅,暗含故人不知何日重逢之意。

全词不断在过去、现在之间往复摇曳,结构空灵精致,意境清虚骚雅。——暗香,戴靖(湖南湘阴人)的笔名和网名。

编辑本段词牌 暗香 姜夔自度“仙吕宫”曲。其小序云:“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

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后张炎用以咏荷花荷叶,更名《红情》、《绿意》。

此曲九十七字,前片五仄韵,后片七仄韵,例用入声韵部。前片第五字,后片第六字,皆领格字,宜用去声。

定格 仄平仄仄(韵),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韵)。

平仄(韵),仄仄仄(韵)。 仄仄仄仄平,仄仄平仄(韵)。

仄平仄仄(韵),平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韵)。 例词 暗香 姜夔 (南宋) 辛亥①之冬,余载雪诣石湖②。

止既月③,授简④索句,且征新声⑤,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⑥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

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⑦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⑧、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⑨易泣。

红萼⑩无言耿⑾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⑿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释 ①辛亥:光宗绍熙二年。

②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范成大居此,因号石湖居士。

③止既月:指住满一月。 ④简:纸。

⑤征新声:征求新的词调。 ⑥工妓:乐工、歌妓。

隶习:学习。 ⑦何逊:南朝梁诗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

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

抵扬州,花方盛片,逊对树彷徨终日。杜甫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⑧但怪得:惊异。 ⑨翠尊:翠绿酒杯,这里指酒。

⑩红萼:指梅花。 ⑾耿:耿然于心,不能忘怀。

⑿千树:杭州西湖孤山的梅花成林。 译文 辛亥年冬天,我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

居士要求我创作新曲,于是我创作了这两首词曲。石湖居士吟赏不已,教乐工歌妓练习演唱,音调节律悦耳婉转。

于是将其命名为《暗香》、《疏影》。昔日皎洁的月色,曾经多少次映照着我,对着梅花吹得玉笛声韵谐和。

笛声唤起了美丽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顾清冷寒瑟。而今我像何逊已渐渐衰老,往日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全都已经忘记。

但是令我惊异,竹林外稀疏的梅花,谒将清冷的幽香散入华丽的宴席。江南水乡,正是一片静寂。

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叹路途遥遥,夜晚一声积雪又遮断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洒下伤心的泪滴,面对着红梅默默无语。

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记忆。总记得曾经携手游赏之地,千株梅林压满了绽放的红梅,西湖上泛着寒波一片澄碧。

此刻梅林压满了绽放的红梅,西湖上泛着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林压满了飘离,被风吹得凋落无余,何时才能重见梅花的幽丽? 赏析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江西波阳)人。

为诗初学黄庭坚,而自拔于宋人之外,所为《诗说》,多精至之论。尤以词著称,继承了周邦彦的衣钵,在格律、辞藻等方面下功夫,故能自度曲,音节皆婉,进而从另外一个方面发展了宋词,今存有旁谱之词十七首,为词格调甚高,清空峭拔,对南宋风雅词派甚有影响,被清初浙西词派奉为圭臬。

有词集《白石道人歌曲》。姜词与周邦彦齐名,人称“周姜”。

其词在南宋声望极高,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清.朱彝尊在《词宗》称:“词在南宋始极其工,姜尧章氏最为杰出”。

其词大多为游记以及咏物之作,抒发的情感也多为身世的飘零和情场失意的感叹,如《暗香》、《疏影》;也有少数表现了对国事的忧患,如《扬州慢》。 姜夔 其词讲究用字,善于渲染气氛。

然而,最能代表他词作特色的是前人所说的“清空、骚雅。清空是意境,骚雅是笔调”, 南宋张炎在《词源》称“词要清空,不要自视,。

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即情感上主要表现高洁的士大夫情怀,艺术表现上避实就虚,侧重于空灵的境界,色彩上偏于素净。 《暗香》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此词作是作者载雪访范成大于石湖时写的,同时还写了《疏影》。张炎在《词源》中所说:"诗之赋梅,唯和靖(林逋)一联(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5."暗香"一词源自何处,代表什么意思

1、“暗香”一词源自---宋·林逋《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2、“暗香”的意思:幽暗的梅香。

3、《山园小梅》[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诗,但却是从南唐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化来。原作分咏竹、桂,未能得其神韵;林逋只改了两字,遂点铁成金,成为咏梅的千古佳句。其恬静的意境、淡永的情味,令人悠然神往。因此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4、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又称和靖先生,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北宋著名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下一篇
海棠宋词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